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管理体制

第二十篇 商业

第一章 商业

第一节 管理体制


  1950年5月,汤原县百货公司在伊春成立营业所。1951年11月,伊春森林百货公司成立,隶属百货公司。1952年7月,伊春森林土产公司成立。次年,划归县联社。1953~1954年,成立医药、专卖、煤炭、建材公司以及五金机械、花纱布、木材、食品等专业公司。各专业公司行政属县工商科领导,经营与核算归省专业公司管理。此间,百货食品公司相继在伊春、翠峦、乌马河、南岔、带岭、大丰、五道库等地设立门市部。
  1955年初,成立伊春林区贸易公司(县团级),与县工商科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统管伊春林区商业。年末,县联社领导的林业局所在地消费合作社划归林区贸易公司,县联社的蔬菜业务划出,成立蔬菜公司。
  1956年初,森管局机关团体经营的饮食服务业交给国营商业,成立县饮食公司。这期间,专业公司有合有分,基层商店名称也有改变,年末,国营商业共有百货、煤建、五金机械、医药,药材、食品、蔬菜、专卖、木材、饮食业10个公司和南岔、双子河、带岭、翠峦、乌马河、上甘岭、美溪、大丰8个林贸支公司。
  1957年6月,商业所属的食品、蔬菜、饮食专卖公司及供销采购供应站的干鲜果品业务划出,成立服务局。年末,伐木场商店交给森工管理局生活物资供应站经营。至此形成国营商业管山下,森管局生活物资供应站管山上及红星以北新建3局的商品供应局面。
  1958年,伊春林区贸易公司改为市商业局,保留林贸公司牌子。同年,市商业局、服务局、供销合作局合并为商业局。省将市各专业公司人、财、物“三权”下放给市商业局管理。市将各专业公司合并成日用百货(包括西药)、食品、蔬菜、五金家俱、生产资料、山副土特产品、废品收购、南岔综合批发站、畜牧生产服务6个站和1个批零兼营的煤建木材商店,1个百货商店、1个食品商店,由市商业局直接管理。其它零售商店下放区商业科。
  1962年6月,恢复百货、纺织、五金、医药、食品、蔬菜、煤建、糖业烟酒、饮食服务9个专业公司。三权上收,由各专业公司条条管理各区商业,撤销各区商业科、服务科、设商业助理。
  1964年6月,撤销市商业局和林业管理局商业处,成立特区贸易公司。供销社与贸易公司合并,独立核算。原市各专业公司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人、财、物“三权”统由贸易公司管理,业务上受省专业公司指导。
  1965年1月1日,鹤立林业局林办商业交特区贸易公司管理。
  1967年11月20日,成立市商业局革命委员会。1968年3月市革命委员会决定,除专业公司、第一百货商店及伊春区的商办工业外,其它商业人、财、物“三权”下放到各区,同年,市商业局撤销,成立市财贸组。1969年4月,市财贸组改为市商业公司革命委员会。同时将11个专业公司合并成农副产品、工业品、饮食服务、煤建石油、生产资料5个管理站。
  1970年3月,嘉荫、铁力两县及铁力、桃山、田升(双丰)、朗乡4个林业局的商业划归商业公司领导。4月,地区商业公司改为地区商业局。同时,根据省分迁二级站的精神,将5个管理站改成百货、糖业烟酒、五金交电化工、医药药材、食品水产、蔬菜果品和土产生产资料7个二级站。1970年12月,地区百货站一分为二,原百货站搬迁南岔,留下的一部分变为地区百货公司。此间,医药药材公司曾划归卫生局领导。1971年,外贸业务由商业划出,成立外贸公司。
  1972年6月,伊春二级站改为三级批发站,南岔百货站划归地区百货公司领导。1972年9月19日,各区商业“三权”上收地区商业局。1972年12月14日,地区商业局一分为三,即工商行政管理局、农副产品供销局、商业局。
  1975年9月,将伊春、西林、南岔区商业人权下放区,其它12个区人、财、物“三权”完全下放各区管理。
  1977年2月12日,地区工业局所属食品厂移交地区商业局管理,商业局所属伊春酿酒厂移交地区工业局。同时,将柈子厂交给物资局,成立木材公司。1978年,商业局将煤炭业务划归物资局,商业燃料公司改名为石油公司。
  1984年10月末,在全国大办贸易中心的过程中,市商业局一分为四,即市商业局、市工业品贸易总公司、市副食品贸易总公司、市医药药材总公司。
  1985年9月,撤销市工业品贸易总公司和市副食品贸易总公司。本年,将石油、烟草、分别移交给省石化公司和省烟草公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