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购销与储运 一、商品购进
(一)进货渠道
1952年前,基层供销社和消费合作社经营的商品都是自行采购,采购地点主要是佳木斯、汤原等地。从1953年始,主要从当地国营商业批发部门进货。1956年,林区供销社建立批发站,省二级站进货。各基层供销社和消费合作社,主要从当地批发站进货,少量三类农副产品直接外购。水果、水产品直接从产地进货,并在辽宁、山东等地设有驻在员。1976年,地区供销社对计委、省供销社计划管理的84个品种的购、销、调、存,由各专业公司提出计划经地区社核准执行。
1982年,市社各专业公司同全国各地上百家厂家和批发站建立进货关系。为加强进货管理,市社于1983年制定了“采购、推销工作办法”。
(二)农副产品收购
本市农副产品包括林副产品、山特产品。农副产品主要有生猪、鲜蛋、马尾、毛皮、白瓜子、晒烟等,林副产品主要有车辕子、横担木、杂木杆、挎杠、锄杠、锹把、掀板、镐把、扁担、笼屉、擀面杖、梭子木、刀勺工具把、木台、木线槽等,山特产品主要有木耳、蘑菇、蜂蜜、山野果、矿笆条、架条、黑白柳条、土篮子等。
(三)木制品收购
始于1958年,市场木制品畅销期间,供销社实行大购大销,生产什么、收购什么,生产多少、收购多少。1962年,收购量下降,此后,林业部门陆续设立林副产品经销机构,供销社收购逐渐减少。1973年,根据省、地政府的指示,杂木杆、矿笆条、大棍、锹、镐把等产品仍由供销社负责收购包销。
(四)山特产品收购
50~60年代,供销社主要收购野生黑木耳。1962年,全市收购黑木耳510公斤。1974年始,本市开始人工培育黑木耳,供销社发放扶持生产基金,举办木耳生产培训班。1978年,收购木耳1万公斤,1985年收购木耳3.98万公斤。1975年,市商业、供销、外贸3个部门联合召开专业会议,落实收购山野菜出口任务,并制定了《关于盐渍山野菜验质结算办法》。1981年,进一步明确了山野菜验质结算办法,凡商业、供销部门组织生产的山野菜统一向当地外贸部门交货结算。
(五)农副产品收购
大麻、晒烟、柞蚕丝、蜂蜜、牛皮、马骡皮、鬃毛、元皮等,按计划组织收购,全额上缴。属三类农副产品由市供销社安排各县、区供销社进行生产和收购。有些品种如皮张等,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除嘉荫、铁力2县直接调省,西林以南集中到南岔外,其它区均集中到市土产公司。1978年,市社进一步加强畜产品管理,要求市土产公司以调令进行调拨,各收购部门不得自行与用户结算,二类畜产品一律上调市土产公司,基层无权销售。1982年后,各收购部门采取灵活收购办法,自行组织收购。
1954年始,国家对粮棉油等一类农副产品实行统购,本地统购品种主要有粮食、油料及珍贵药材,统购量不大。1961年,由于商品短缺,国家对一、二类农副产品实行派购。为扶持农副产品生产,市供销社每年向嘉荫、铁力等地发放预购定金,省每年拨给扶持生产基金。1961年始,实行奖售,在群众交售农副产品后,按交售品种、数量发放奖券,凭奖券可购买粮食、棉布、化肥、食糖、肥皂、胶鞋等。奖售办法一直延续到1973年。
(六)废旧物资回收
1955年,伊春回收废旧物资。1956年,伊春采购批发站在南岔、五营、双子河设立收购部,主要业务是收购废品。到1962年10月,供销社有11个收购站,这些收购站既收购土特产品,又收购废品。废旧物资收购的主要品种有杂铜、废钢铁、锡、铅、铝、破布、旧棉、废胶、废麻、布鞋底、胶鞋底、杂骨、碎玻璃、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等。1973年,按国家规定一二类废旧物资全额上缴,品种有紫铜、黄铜、废铅、废铝等,留成30%地区掌握。废钢铁实行直线运输曲线结算(向市废旧物资公司结算)。对废胶、杂骨、废塑料、废旧轮胎等,直线运输,直线结算。1976年,废旧物资管理权限上收,规定二、三类物资全额上调市站,通过银行向地区废旧公司结算。1977年,又把管理权限放给各基层单位,地区废旧公司下达流向指标,负责业务指导。各基层单位直接与用户结算。
1978年,全地区已有150个林场和21个大型厂矿办起了废旧物资代收购网点。
1985年,全市供销系统有国营收购站25个,职工250人,收购总数为21005吨,收购金额494.2万元。此外对一些废旧物资进行了挑选加工,挑选加工半成材500吨,获利15万元。其它废品挑选加工获利2万元。
二、商品销售
1952年,供销社年销售额601万元。1983年,增加到8870.8万元,供应品种由1952年的580多种,1985年增加到3500多种。一些土特产品还销往外地和供应出口(1980年供销社系统提供出口商品额达235.3万元)。
(一)销售范围
1952~1955年,供销社主要是为林、农、工业生产和山场职工生活服务。重点是供应农村和山上的商品。
1961~1964年,按照国、合商业的分工,供销社负责对农村生产队和国营农场的供应。1973年,供销社除主要负责山上林场和农村外,侧重农业生产资料和土特产品的供应。
1982~1985年,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供销社在经营范围和品种上互相交叉,面向市场,但仍侧重于农业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
(二)销售品种
1952年,县联社建立初期,供销社主要经营棉布、棉花、酒、糖、烟、成衣、毛巾、袜子、肥皂、蜡烛、食品、陶器、罐头、玻璃等生活资料和农药、化肥、铁木农具等生产资料。最大的供销商店经营品种580种,1953年,供应品种达2500多种。当时除伊春、南岔、双子河区外,其它区蔬菜全部由供销社负责供应。粮食在1954年9月前也由供销社采购供应。
1964年,供销社经营品种达29大类,231个门类、3100多个品种,主要有铁木农具、农药、化肥、耕畜、运输工具、马车碾具、副业工具、编织、石具、菜具、草苇类、麻类、马尾、毛皮类、革皮类、野生动物、竹类、日用杂品、干鲜果品类等。
1982年,供销商业实行放开经营后,除国家控制的主要生产资料和重要机电产品外,其它品种均实行放开经营,但供销社仍以农药、化肥、农膜、陶瓷、日杂、土产、果品、水产品为主。到1985年,经营品种已达3500多种,除化肥、农药、废钢铁、牛皮、羊毛等实行限量、专营外,其它商品全部敞开供应。
三、仓储运输
仓储 1952年,县联社建立初期,仓储条件只是一些简易库房。当时镇内供销社仅有库房264平方米。到60年代,供销社虽然解决了一些库房,但仍然是简易的。1975年,供销社投资18.12万元,修建生产资料站仓库600平方米,土产公司仓库850平方米。1976年,供销社自筹资金17.5万元,修建水产公司仓库。1978年,土产公司自建仓库900平方米,生产资料公司建仓库1200平方米,废旧公司建仓库1000平方米。1985年,供销社仓储设施基本齐备。
运输 1952年,县联社时期,运输商品是人背、肩扛。随着供销业务的发展,运输工具逐渐被马车、毛驴车、小三轮车所代替。1973年,各公司都先后配备了汽车,成立车队。1985年末,市直供销系统共有汽车21台,除保证正常运货外,还经常为各县区局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