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粮食储运

第五节 粮食储运



  一、调运

  在扭转“南粮北调”精神指导下,本地区基本调入本省生产的粮食。
  60年代前,本市没有粮油工业,调入的粮食基本是成品粮,随着自有加工能力的增强,逐步扩大了原粮调入。
  1967年前,按行政和经济区划,调入绥化、海伦和哈尔滨一带的粮食。以后,省粮食厅调整粮食调运流向,本市用粮主要由合江地区提供。省平衡给本市的嘉荫县等沿黑龙江流域的粮食通过江运到佳木斯,然后转铁路调入。本省以外的粮食调入,主要是大米。80年代前,由省粮食局报粮食部平衡调度,经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安徽和辽宁等省调入。80年代后,省内大米自给程度逐年提高,外省调入相应减少。
  伊春从省内外调入粮食以及加工后的区间平衡调拨,都是靠铁路运输。为抓好粮源和运输,市粮食部门同粮食产区和铁路保持密切联系,派得力人员常驻催运。粮食偏紧时组成催运队伍,按运输计划到各个发粮点跟踪催粮。1960~1962年,在绥化设立调运站,负责催运和押运,市的主管领导和财贸部(办)的领导在粮源紧缺时亲自带领体育、文艺队伍到发粮地进行慰问,催运粮食。因此,在最困难的1962年,也没有发生过因粮源而断市断炊的问题。
  城镇库、店间的粮食短途运输,在6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牛、马车,库、店距离较近的用人力扛背直接进店。林业第一线的粮食则依靠木材运输设施,有的是冬季储备上山,有的是森林铁路运输。60年代以后,首先在伊春等地使用汽车送粮到店,逐步扩展到其它各地。从80年代开始,城镇以至山上的粮食运输基本实现汽车运输。全粮食系统共有各种类型载重汽车81台。
  进入80年代,铁路运输渐趋紧张。1984年,本市的粮食调入曾因铁路配车困难,未能如期完成调运计划,影响了市场供应。1985年10月,耗资108万元,先后购进东风144型载重汽车8台,组建南岔汽车队,承担伊春以南各点的粮食运输任务;购进日产五十铃载重汽车8台,组建伊春汽车队,承担伊春以西、以北各点的粮食运输任务。这两个车队均于1985年末完成组建并开始营运。至此,粮食系统共有各种类型的载重汽车97台。
  全市有铁路专用线的粮库13个,专用线总长度8568米。南岔粮库系综合中转库,有专用线3条,长度为3310米。西林、上甘岭、红星3个粮库地处偏坡,美溪、金山屯、双子河3个粮库紧贴铁路干线,这些粮库都在当地车站租赁了专用货场粮食到站倒运进库。
  每个粮库,都有专业接卸队伍,粮食搬运是特重体力劳动,搬动队伍要不断进行更替补充。1975年,南岔、伊春等中转库出现搬运危机,从当地劳动管理站招收400名集体工人从事搬运作业。为减轻搬运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各库都自制并购置了一些输送机械和风动吸运装置,一些粮库还实现了搬运作业手推车化,但由于制作不精使用价值低坚持使用的不多。

  二、仓储

  林区每建1个林业局或矿区,即建立1个粮食管理所(分局)和粮库。

  (一)粮仓

  50年代,以建简易仓为主。此间设立的粮库除伊春有3栋1200平方米砖库外,其余的仓房都是木质简易库。由于生产发展迅速,人口增长过猛,粮食调入量剧增,仓房建设跟不上需要,调入的粮食除站台直拨外,进库的粮食基本是垛底垫木,草席苫顶,露天堆放。60年代,以建砖瓦库为主。先后在南岔、伊春、带岭、浩良河、金山屯、美溪等地建了3万平方米大库。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先打好基础铺上瓦盖,有钱时再垒砖砌墙,称为“穿裙子”。
  70年代,以土圆仓为主,按照“靠山、隐蔽、小型、分散”的战备要求,由各区(局)负责在深山密林里建一些战备粮仓。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效益等原因,基本闲置,移作它用或废弃。1974年,粮食部门和省粮食局都倡导建土圆仓,规定了任务指标。3年全市建大小土圆仓143个,能容粮食4.5万吨,但因本市储成品粮的供应库多,机械配套又跟不上,这种仓基本没有使用,到1985年全市仅剩25个。
  本年,铁力、南岔、伊春等地建起砖圆仓25个、钢圆仓15个,增加储粮能力43580吨。根据原粮散装运输的情况,在有加工能力的粮库和铁路专用线卸粮场地还以钢材为主,建了4万多平方米的罩棚。
  至此,全市粮店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粮仓面积14万平方米,容量13.7万吨;各种盐仓面积1.9万平方米,仓容2.7万吨。

  (二)保管

  50年代初,粮食保管工作贯彻“重防轻治”的方针。1955年,全市粮库普遍开展了“四无”活动(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提出了“库内面面光,虫净鼠雀绝;粮食不发烧,事故全消灭”的目标。粮库清除尘土、垃圾、杂草、粉刷墙壁、堵洞防鼠、挂网防雀。据统计1957~1964年,各粮库共清除垃圾1560吨,仓房消毒224栋,捕鼠9800只,打雀1.65万只,每年达到“四无”标准的粮库在50%以上。“文化大革命”中,“四无”粮库活动当成不突出政治的单纯业务活动被批判。
  1976年后,特别是倡导“五讲四美”以后,美化、净化、绿化粮库成为鉴定“四无”粮库的重要内容。1978年,开展了食盐加碘工作,为保证碘量碘率,逐步实现了加碘作业的机械化,建立了随出库随加碘、无碘不销售的制度。努力改善储盐条件和储盐方法,盐堆用麻袋、帘子或塑料薄膜覆盖保持卫生。
  此外,全市每年所需粮食的50%左右集中在本年12月到来年3月调进这个期间调入的粮食都是新收购的,水分一般都在20%以上。因此,新粮接收入库前就要做好包括烘干晾晒在内的各项准备工作。70年代,先后在铁力、南岔、友好粮库建造了日产150~200吨的烘干塔,解决了玉米、高梁的春干烘晒问题。(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