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粮油加工 1959年前,伊春的粮食加工只有1处小火磨,原粮时有时无,电时供时停,没有形成生产能力;制油只有伊春酱菜厂的1个制油车间,由粮食部门供应原料,实行委托加工,设备陈旧,人工操作,产量甚微。本年,市粮食部门把基本建设的重点转向粮油工业。粮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
(1959~1968年),先后建设了南岔油米厂、伊春制米厂、伊春制油厂和友好制米厂,基本形成了本市的粮油工业基础。
南岔油米厂 1959年初组建,利用原矿山机械厂3600平方米厂房,建设安装日产24吨的粉碎车间和日产40吨的高粱米车间。这2个简易车间于1962年建成试车,1963年正式投产,主产通粉、玉米楂、玉米面、高粱米和小米。1962年,利用原厂房建成制油车间,安装95型烘车式榨油机6台,日处理大豆30吨,1964年正式投产。1967年,加工楼竣工,原大厂房里的粉碎车间拆除迁入。
伊春制米厂 1959年7月,破土兴建主厂房,是7层楼建筑,共1759平方米。1962年,建成安装4台国产横式米机,月产能力75吨,主产大米、小米和高粱米。1963年初试生产,经过1年时间的运转,完善了横式米机的性能,取得了使用国产横式米机的经验。1968年1月1日,投入正式生产。
友好制米厂 1965年,特区政府批准将已经下马的友好纸浆厂移交粮食部门建友好制米厂。1968年9月,伊春制米厂玉米联产车间的设备拆除迁往友好,将原纸浆厂厂房维修后,安装6台筒式米机,日产能力为36吨。于1969年初投入生产。
伊春制油厂 1959年5月,市粮食局接收了伊春酱菜厂制油车间。1960年5月,在伊新区大炼钢铁时的小高炉群旧址重建伊春制油厂,建厂房850平方米,安装30眼人力螺旋榨,日处理大豆30吨。1964年1月1日经验收正式投产,该厂曾自制拉榨机代替人工拉榨,但设备陈旧,操作笨重,于1968年改型,拆除螺旋榨,安装3台95型、2台200型烘车式榨油机,产量由日处理大豆30吨增加到45吨。截至年末,全市制米日产116吨,玉米联产60吨,制油日处理大豆45吨,粮食加工自给能力达25%,食油加工自给能力达40%。
二、第二阶段
1969~1975年,按备战要求,在“靠山隐蔽、小型、分散”方针指导下,全市新建6个厂、11个车间。
翠峦制粉厂 1969年末,省粮食局按战备要求,拆除昂昂溪制粉厂设备,利用翠峦发电厂下马留下的厂房安装起来的,设计日产为75吨,1970年10月投产,实际生产能力达80吨。1973年1月,因原粮供应变化,改为加工玉米联产制品。这个厂地处汤林铁路线伊翠段顶端,成品粮除当地销售外,调出属倒流。
乌伊岭油粉厂 1969年筹备,1970年建厂,安装日产15吨大豆的螺旋榨。1971年1月,正式生产,实际生产能力是最高达12吨。1972年5月,制粉车间安装完成试产,10月正式生产。该厂安装的3台磨粉机,1台是西德制,1台是苏联制,1台是旧中国制,设计能力为50吨。厂址建在小兴安岭顶峰,汤林线末端,成品粮倒流。
大丰(金山屯)油粉厂 1971年9月,厂粉车间土建。1972年5月,完成安装投产。安装仅适用于农村小磨粉机,设计日产能力10吨。1973年,油车间完成安装生产,安装200型烘车式榨油机3台,日处理大豆30吨。
双丰油米厂 1972年下半年投产,玉米联产车间日产能力为20吨。油车间1974年建成投产,安装15眼螺旋榨,日处理大豆15吨。3年仅产豆油25吨,脐子油15吨。因煤、电供应紧张而关闭。
朗乡油米厂 米车间日产能力30吨;油车间安装五眼螺旋榨,日处理大豆5吨。因当地电源供应不上,自备柴油机发电。1972年后期玉米联产生产,油车间没有生产就拆除了。
桃山制米厂 该厂安装4台小制米机,设计能力16吨,1972年始生产,主产高粱米。因高粱源不足,1974~1976年改产玉米制品。
此外,还建了铁力粮油机械修配厂和伊春粮油机械检修厂。伊春油厂于1972年进一步将95型烘车式榨油机,全部改为7台200型烘车式榨油机,形成了日处理大豆60吨的生产能力。友好制米厂于1972年3月和1974年5月,因两次火灾进行复建,增加了设备,日产能力由100吨,增到120吨。南岔油米厂油车间因厂房频临倒塌,于1975年9月停产拆除。到1975年末,全市粮油工业的设计能力,制粉年产1.5万吨,制米年产3.5万吨,玉米联产年产6.5万吨,共11.5万吨。当年实际生产成品粮5.1万吨,占实际销量的22%;制油年处理大豆的能力是3万吨,当年实际生产豆油2260吨,占实际销量的50%。
三、“三建两改”阶段
1975~1980年,粮油工业建设主要是适应口粮供应结构,增加面粉加工能力,同时巩固提高米类加工的能力,为此,制定并实施了“三建两改”的措施。
“三建”即新建南岔米粉厂制粉车间,1975年5月开工建筑5层1400平方米生产楼,安装5台磨粉机,设计能力为日产90吨,1977年7月投产,实际产量达到100吨;新建翠峦制粉楼,原生产楼是砖木结构,不利于防火,加之年久失修,在坚持生产的同时,就近新建4层820平方米生产楼,安装3台磨粉机,日产能力为75吨,于1980年正式投产;新建伊春制米厂,伊春米厂原址改建粉厂,制米厂迁101(红旗林场沟口),1976年土建二楼厂房当年安装投产,加工高粱米和小米。
“两改”即原伊春制米厂主楼改建为伊春制粉厂,1975年4月设计,7月组织施工安装,1976年元旦正式生产,设计日产能力为120吨,以后结合年度大修,增加设备,调整工艺,月产能力提高到250吨;南岔米粉厂的粉车间改为玉米联产车间,安装3台磨粉机,月产能力为120吨,1975年,当年改完投产。
“三建二改”措施的落实,使面粉加工能力增加到月产350吨,玉米联产增加到300吨,制米达到150吨,市区粮食加工能力基本自给。
1980年后,在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嘉荫、铁力2县着重提高自有加工能力。1981年,各厂实行并不断完善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此间,市区南岔粮库7799工程建成,并在工程附近新建南岔米粉厂制米车间。将伊春制米厂撤销后拆除的3台米机安装在这个车间,设计能力仍为日产75吨,主产高梁米、小米和大米,供应全市。1982年,在嘉荫县南粮库新建日产50吨的制粉厂,原制粉厂废除。本年,铁力县新增日产能力为200吨的制粉厂(于1983年1月正式生产),同时,对铁力制米厂进行了全面改造,重建月产150吨的玉米联产车间和月产200~250吨的制米车间。其间,对一些设备差、成本高,效益低的工厂和车间采取了关停和改制,被关停的单位有金山屯油粉厂的粉车间、乌伊岭油粉厂的油车间、朗乡粮库的玉米联产车间、双丰油米厂、桃山制米厂和嘉荫制油厂。对伊春制油厂、金山屯粮库油车间、铁力制油厂和乌伊岭粉车间实行自营生产、自负盈亏。1982年始,对规模较大的南岔米粉厂采取厂、库分开,1厂变3厂(面粉、制米和玉米联产),单独核算。1985年,全面取消了工缴费办法,实行价拨加工。
为了弥补市食油加工上的缺腿,1985年,拟议在伊春一○一粮库建日处理大豆100吨的浸出油厂,在原铁力制油厂改建日处理大豆50吨的小液压油厂,嘉荫重建日处理大豆30吨的小型浸出油厂。到年末,全市粮食工业按现行粮食消费结构和商品流向,形成了铁力、南岔、伊春、嘉荫4个加工中心和基地,布局基本合理,产品可满足全市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