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路
第二十一篇 交通 邮电
第一章 公路
伊春市辖区公路交通起步晚。开发初期,除铁力县警备道、旧道及原佛山、乌云尚存警备道之外,林区仅有几条土路,且多缺桥少涵。每逢夏、秋两季,道路泥泞不堪;冬季大雪弥漫,路迹难辨,人、畜力车行走艰难。许多货物运输依靠人背、肩扛、爬犁拖。
1956年,修建第一条镇内公路,即伊春街里至火车站。1961年,第一条区间公路伊春至乌马河竣工通车。进入70年代,公路交通部门对原马车道、日伪时期警备道和部分断头路,先后进行了大规模拓宽改造,初步形成省、市相通,市、县(区)相通的公路交通网,结束了本区无一条标准等级公路的历史。
1979年后,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伊春公路交通部门,把发展公路交通的重点,放在加速公路技术改造及提高技术等级标准,增强车辆通过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以年均上千万元的投资,用于桥涵改造、公路建设和大中修工程。到1985年,改建路基229.2公里,铺砂石路面428.7公里,建永久性桥涵220座(道),改建桥梁38座。全市拥有列养公路12条、803公里,县、乡道路626公里,边防公路494公里,林业专用公路6751.5公里。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冬季靠爬犁、夏季水路绕”的落后面貌。
1976年后,曾沿袭使用多年的人、畜力车,被兴起的汽车运输逐步取代。1979年后,全市客货运输汽车数量急剧增加,除国营运输企业外,其他企、事业单位相继成立了车队,乡、村、林场车辆和个体车辆大量涌现。截至到1985年,全市有货运汽车8347台,大、小客车572台,轮式拖拉机976台;有279个停靠站、点,分布在84条营运线路上,年均日发客车115个班次,营运里程720公里。与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汽车修理行业和包装、装卸、托运业也逐步发展起来。1985年,全市有汽车修理业207家,包装、装卸、托运业18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