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建设 一、道路
(一)日伪警备道
佛山、乌云警备道 日伪时期,今嘉荫县分佛山、乌云2县。1937~1941年,日伪在佛山县修筑3条警备道,总长218公里。其中朝阳镇—宝安镇51公里,朝阳镇—稻田镇37公里,宝安镇—鹤岗130公里。1936~1942年,在乌云县修筑5条警备道,总长175公里。其中乌云—上道干60公里,乌云—常家25公里,乌云—六大股30公里,福民—乌得汽警察所小队25公里,福民—老段长警察所35公里。这些路均为简易道。入夏后大部分不能通车,冬夏往来取路江道。日本投降后,大部分道路荒芜停用。此外,据省测绘局1977年5月版图标印,日伪时期仁合—乌拉嘎道修筑1条长39公里的警备道。
铁力警备道 日本关东军1933年在庆安—铁力修筑了1条宽6米、长50公里警备道,并设有部分辅线。1936年,修筑了铁力经北斗、北关、四海站、直至绥棱的警备道(因荒废多年且无人、车行走,加之历年被雨水冲刷,解放后除伊吉密河原警备道影绰可见外,其余已无道形)。同年,由铁力经桃山—神树和由田升—伊吉密河修筑警备道1条。翌年,先后又修筑了由铁力街内—老承府—凌云山、铁力街内经南关门子—图南、田升经安拜—横泰和王杨—安祥等4条警备道(现这些警备道除部分路段改建为地方道外,均多荒芜或成为民间小路)。
(二)国道
本市辖区公路有国道1条。即哈(尔滨)—伊(春)公路安邦河—伊春段,全长160公里,是伊春林区通往省城和其他地区的交通干线。该段公路,1959年始建。1976年10月,全线通车。通过分段逐年改造,除铁力—翠峦段有27.68公里为四级路外,其余均为三级公路,铺筑了砂石路面。
(三)省道
伊春市辖区有省道公路1条。即伊春—嘉荫公路,全长226公里,其中三级路121公里。此路由伊春—上甘岭、上甘岭—五营、五营—汤旺河、汤旺河—嘉荫4条线路组成。伊春—汤旺河段原为林业路,标准很低。1979年后,交公路交通部门统一管理,经改造逐渐成为三级砂石路。汤旺河—嘉荫段1964年以前有的区段为大车道,有的区段几乎无路可通。1964年,由省交通厅公路工程局二处承担改建任务,长102公里,因投资所限,除汤旺河附近有10公里原有公路路基较宽,改建时按三级公路路基8.5米,路面6米修建外,其余路基均为6米,路面为4.5米,且为单车道,用天然碎石和风化石铺筑路面,每公里投资平均2.2万元(含木桥涵费用)。后因交通量增加,由嘉荫县交通局和公路管理站逐年拓宽,到1983年绝大部分路基拓宽为7~8米,路面5.5~6米。
(四)县道
主要有3条。即鹤岗—伊春公路,属跨辖区干线公路,全长147公里。伊春辖段从鹤伊路的40公里处—伊春,长110.5公里。其中,鹤伊路55.2公里处—83.8公里处的28。6公里路段属林业公路。1981年,正式通车。金南公路,即金山屯—南岔(终点梧桐镇)公路,全长48.6公里。其中南岔—梧桐8.6公里。1957年始建,1968年竣工通车。铁桃公路,即铁力—桃山公路,全长17.5公里。其等级属三级公路下限。
(五)边防公路
边防公路有5条。逊富公路,即逊克—富绕公社,全长115公里。1964年秋始建,总投资130万元,每公里投资2.65万元,共完成土石方68万立方米,1965年冬竣工通车。稻富公路,即稻田—富绕公路,全长76公里。1974年始建,投资800万元,由合江松花江两地区承建,同年,施工通车。小常公路,即小河沿—常胜公路,全长21.3公里。1978年始建,由省交通厅勘察设计院设计,林业工程公司承建,投资200万元,翌年竣工通车。马太公路,即嘉荫县马莲一萝北县太平沟公路。1982年始建,伊春辖段长37公里,由省公路局第二工程处、第四工程处施工,投资521万元。1983年9月20日竣工通车。嘉马公路,即嘉荫—马莲公路,全长73公里。于1974年始建,投资144万元,由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伊春地区组织施工,1975年7月竣工通车。
(六)地方道路
1985年末,全市有地方道626公里。100%的乡镇通公路,80%村屯通汽车,50%以上的村屯通客运班车。全市地方道主要有铁力—香兰线、乌云镇—乌伊岭区卫东农场线、嘉荫县仁合—乌拉嘎线、伊春—伊东线。投资分别在30、40、80、100万元以上。到年底,全市列养地方道18条。其中,常年养护线路10条、192.5公里,季节性养护线路8条、114.5公里。有专业养路员工35名,其它里程由就近乡村自管自养。
(七)林业专用公路
1953年后,伊春林业专用公路在改木材生产“流放”为森林铁路运输的同时,逐步发展公路运输。截止1985年市林业专用公路有4级砂石路(部分路段可达3级路)6751.5公里,其中主要干线长5432.3公里。
二、桥梁
建国初期,伊春公路桥梁建设以修建木桥和半永久性桥梁为主。木桥下部多用人字架人工拉锤打桩或设置底梁埋桩形式。木桥上部结构一般采用简支梁形式,桁架结构形式的木桥较为少见。1957年~1965年,修建木结构桥梁较多。1966年后,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开始了永久性桥梁建筑。到1985年,全市共修建桥梁758座、16030延长米(含地方道路和林业专用公路桥梁)。其中大桥21座、3140延长米,中桥62座、3176延长米,永久性桥梁203座、9475延长米。
(一)主要河流桥
伊春市辖区汇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0条。在700余座桥梁中,属于干线公路百米以上的主要河流桥有2座。
金山屯汤旺河大桥 是伊春通往鹤岗、南岔的唯一1座大型桥梁。此桥始建于1954年3月15日,是当时国内木结构桥梁中所罕见的。上部结构为4孔42.5米木制组合超静定弧形桁架加1孔18米豪式桁架结构,下部构造为重力式混凝土墩台,为半永久性桥梁。由大丰林业局委托国家林业部设计公司设计,东北森工管理局建设工程公司承建。1965年,因上部结构年久,桁架下弦杆破损,由伊春林业设计队改建设计为钢筋混凝土大桥,将42.5米跨长改为21.25米跨长,大桥全长278米,行车道净宽8米,人行道每侧各宽2米,桥面总宽为12米。1978年8月,此桥南端墩台出现横向裂缝,后对南北两桥台进行了加固处理。
铁力呼兰河大桥 是国道哈伊公路伊春辖段的大型双曲拱型桥。1971年2月,由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1971年4月施工。1973年10月1日竣工。设计标准荷载汽——13T、拖——60T,设计洪水流量1458立方米/秒,设计流速2.2米/秒,设计水位标高208.25米。上部构造为5孔30米等截面悬链线双曲拱,下部构造为天然基础混凝土重力式桥墩和天然基础空腹式桥台。全长175.2延长米,桥面净宽7米,人行道每侧宽0.75米。
(二)界河桥
嘉荫河大桥 位于嘉荫县与萝北县交界的嘉荫河上,由市公路管理处工程一队承建。1983年3月15日动工,大桥基础底面设置在基岩上部。大桥上部为5孔20米,全长105.6米,设计承载标准为汽——15T,挂——80T,桥面净宽7米,两侧设置各宽0.25米护轮带,桥面总宽8米,下部为混凝土实体桥墩,墩身高8.78米。同年9月20日竣工通车。
铁力安邦河大桥 位于哈伊公路铁力县与庆安县交界处,是少筋微弯板工字梁桥,也是本市第一次在下部基础工程中使用铅孔灌柱桩工程。1974年,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按7孔12.5米少筋微弯板工字梁桥设计全长为99.10延长米。设计载重标准为汽——15T,挂——80T。桥面行车道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总宽8米。设计洪水流量913立方米/秒,设计流速1.94米/秒。1974年4月1日开工,翌年7月1日竣工通车。
(三)专用公路桥
汤旺河晨明大桥 是本市主要林业专用公路桥。位于南岔林业局晨明林场,跨越汤旺河东西两岸,是连接南岔区和浩良河镇林业专用公路上的1座大桥,全长310.66米。1975年12月15日动工,l977年9月20日竣工通车。该桥由林业工程公司承建。大桥为5孔57米等截面悬链线箱形拱桥。设计载重林——40T、拖——60T,桥面净宽7米。
三、公路管理
(一)公路养护
伊春公路养护大体分为3个阶段。1957~1965年,修建的路段断断续续没有形成等级公路,且养路部门始建,养护工作仅为填填补补、维持通车。主要养护伊春—乌马河9公里,伊春—双子河18公里,铁力—安邦河桥47.5公里,嘉荫县乌云—逊克杨树河桥49公里,东风—嘉荫105公里,共养护228.5公里,有养路员工119人。1966~1976年,公路建设兴盛。10年间,共建成伊南路(伊春—南岔)等7条(段)、457.8公里。虽然路建车通,但质量差、标准低,难于养护;加之养护无计划、无检查,人浮于事,故养路段被讥为“养老段”。1977~1985年,是公路养护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阶段。公路在大规模的大中修和改建过程中逐步达到等级标准。全市12条公路大部分实现晴雨通车。803公里公路路况一新,全市有养路员工709人,季节养路工年均80人。1983年,市政府颁布市第一部地方性治路法规《关于加强公路管理的布告》,路政管理进入新阶段,加之哈伊路划为国道,伊嘉路划为省道,其它线路也都改建为三级公路,大部分城镇出入口路段改建为二级公路,公路养护条件更好。养护本身正在由过去“一把锹、一把镐,只养路面”和“靠天养护”的传统作法向路面、桥涵、边沟、路肩和路树的全面科学养护迈进,好路率逐年都有提高。
(二)公路测设与施工
本市交通局没有测设机构,其设计任务实行“外委”或由技术人员自行设计。铁力、嘉荫两县及市内较大公路工作,均委托省公路设计部门或林业设计部门代为设计。在测设与施工中,由于受资金、工程量和地形等多种因素制约,测设多为低标准,即本着“先通后畅”、“逐年提高”原则进行。公路工程和公路管理多为边修边改或前修后改,致使投资数额不少,所收利益较低。
市历年公路改建工程和大中修工程施工都统一规划,由市公路处组织落实施工,省公路局检查验收。1975~1985年,除大型和边远地区的施工靠外地援建外,大中修和改建工程则由市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群众与专业队伍承担。1979年后,为发展公路建设,保证质量和工期,降低造价,市公路管理部门组建了市专业公路工程队,配备了汽车、拖拉机、装载机、搅拌机、电站等设备,1983年后,机械化施工程度有很大提高。
(三)自然灾害与处理
翻浆 一般从4月中旬开始出现,7月中旬结束,分布广且程度重。形成原因主要是公路等级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以及封冻前多雨雪,路基土质不良。据1980年以后统计,全市每年翻浆里程达100多公里。其中,哈伊路铁力—翠峦段、伊嘉路汤旺河—嘉荫段每年翻浆里程达30多公里。为了保通,市政府每年组织铁力县和铁力、桃山、双丰、朗乡林业局等单位出动车辆运料会战。处治翻浆主要采取提高路基、换土等措施,以及挖渗水井,设盲沟、路肩明沟等预防措施。
水毁 多发在夏、秋两季,春融期也时有发生。1981年,洪水曾将嘉荫戈布欣河桥和乌拉嘎河桥的桥头引道冲断几百米,损失7万余元。1983年,黑龙江涨水将嘉荫县城淹没,冲毁路基数十里,损失22.6万元。1985年8月16日,伊春公路水毁20余公里,中断交通20余日,全市公路系统损失125万元。对这些难以预见的水毁灾害,公路交通部门主要采取汛期加强公路巡护的办法,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以减少损失。
雪阻 多为低风吹雪或高风吹雪形成路面低于两侧地形,风吹雪常封住路面,阻碍交通,雪阻年年发生。鹤伊路丰林段至嘉荫小滚沟、双合大岗等路段,沿线没有防护措施和灌木林带,每逢大风雪便出现雪阻,延续几公里,厚度达1米以上。非雪阻路段,因路面雪厚,会车、行车亦难,为减少交通事故,公路养护部门采取及时清除积雪和防滑等措施。
沿流水 俗称冰湖。伊春市地处高寒地区,结冰时间长。在公路穿过的傍山地段,地下水溢出地表,蔓延到路面形成冰湖,冰湖一般出现在1月后。马太公路125~127公里,冰湖延续长度达半公里,冰厚深达1.8米。稻富公路56公里处,每年冰湖蔓延堵死涵洞,路基下冰厚达10米左右。春季到来,冰雪融化,冲刷路面,浸坏路基,危及行车安全。对冰湖,主要采取挖边沟,沿水途堵截和顺流的办法。铁力公路管理站在哈伊路分水岭下修筑挡水墙,引水离路,效果甚佳。
滑坡 伊春林区公路大部分沿山环水,山高坡陡处砂石松散,雨水冲刷、遇震动等因素,山坡石土滑下,阻断交通。嘉荫县稻田—富饶公路57公里处,由于雨水常年冲刷,山脚形成坡积层,筑路后破坏了地表平衡,坡积层土质松散,大雨过后,山坡草树泥石成片滑向路面,由于资金所限,只能灾后投力清除维持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