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客运
第三节 客运
一、国营运输
林区旅客运输始于1950年初。主要运输工具为爬犁、人力、三轮车、畜力两轮车和汽车4种。爬犁、人力三轮车客运,多受季节和道路条件限制。到1960年,爬犁运输基本绝迹,人力三轮客车客运所剩无几。是年,畜力两轮车渐兴,并一度成为主要客运工具。到1980年,才被汽车客运所代替。
汽车客运最早出现于1950年初。当时,伊春镇(今伊春区)居民张志自购1台美国产“雪芙莱”牌客车(货车改装),从事客运业务。1959~1973年,公路客运在市区相继开通8条线路,有客车126台,年客运量由1959年的12.5万人增至76.4万人,周转量由51.9万人公里增至174.1万人公里。1974~1979年,由省交通厅投资,在伊春、嘉荫、铁力兴建公路客运站。1976年,伊春公路客运站竣工交付使用。该站相继开通5条客运线路,8台客车投入客运。1985年,有9条客运线路开通,站内每天发车37个班次,年客运量为55.1万人,周转量为1824.8万人公里。本年全市有客运车辆283台,开辟营运线路84条,年完成客运量114.2万人。周转量3877.5万人公里。各卫星城的客运(含通勤)车辆已达39台,开辟林业企业内部客运(通勤)线路55条。
二、个体运输
1953年初,个体旅客运输工具主要有人力三轮车、畜力、爬犁,当时以货运为主,但也兼营客运,还兼长途客运,其价格为双方临时议定。1956年,城区客运仍以个体为主。1957年,随流动旅客增多,国营运输企业兴起,但对个体畜力两轮车客运冲击不大。1958年,个体畜力两轮车并入集体运输企业(运输社)。此时,仅有少量个体人力三轮车客运。1979年后,随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个体客运多使用三轮机动车和汽车等运输工具,相继在铁力、伊春、南岔开展出租和接、送站业务。1980年,个体汽车客运又在嘉荫、伊春、乌马河、翠峦、友好等地从事短途公路客运。截至1984年末,伊春区拥有个体公路客运汽车8台。1985年,市区公路个体客运车辆急剧增加,据10月统计,全市共有个体客运车辆28台,开辟营运线路20条。
三、客运车辆
伊春旅客运输车辆主要分为人力车、畜力车、小型机动车和汽车4类。人力车,即手推车、三轮车2种。多客、货混载。
畜力车,主要有爬犁、两轮车2种。亦客、货混载。
小型机动车,主要有“东风”三轮和手扶拖拉机2种。“东风”三轮车载客通常4~6人,手扶拖拉机,一般由主车和拖车2部组成。常为客、货混载。
汽车,车型多达10余种。为大、中、小3类。汽车客运1958年始兴,时有专用客运车辆“松岭”、“哈一型”,继而出现龙江产“660型”。1976年,龙江第二代产品“616型”在本市投入客运。1985年,龙江“662型”以及伊港出租公司进50台日本产丰田汽车投入出租。同年,部分集体、个体也相继购置了中、小型客车从事客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