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货运

第四节 货运



  一、国营货运

  伊春国营货运始于50年代。当时,以伊春运输公司、嘉荫运输公司、铁力运输公司为骨干,同时,也有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自备车辆投入营运。1950年5月,铁力运输公司成立,为本市辖区内第一家国营专业运输企业。该公司时有职工6人,主要承担组织社会车辆及代办铁路运输任务。1953年10月,伊春运输公司成立,始将私人散车、车队组织起来从事社会运输。同年末,铁力、伊春2个运输企业共完成货物运输量43.24万吨、234.37万吨公里,尚能满足部分林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物资运输的需要。1964年8月,嘉荫运输公司正式成立,时有职工21人。1972年,伊春地区运输公司成立,统一管理伊春、铁力、嘉荫3个运输公司。到1979年末,伊春运输公司拥有货车10台。1980年,随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落实,公路货物运输打破了专业运输企业独家经营的旧格局。部分企、事业单位纷纷购置车辆参加货物运输,出现了有路大家行,有货大家运,多种运输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新局面。至此,全市所有的林业局全部建立了专业运材车队,货物运输能力大大增强。至1985年底,全市专业载货汽车已达1029台。

  二、集体货运

  集体货运始于50年代林区开发初期。当时,以人力畜力车为主要运输工具,运输范围为零散物资并多为短途。随林区经济的日益发展,集体货运也日益兴旺。至80年代,以汽车为主的集体货运兴起,人力、畜力车零散存在,其经营范围也转至社会物资并多为长途。
  伊新运输社,1958年10月组建时,有集体职工350人,人力车100台,马车100台,驴车80台,年货运量为72.10万吨,周转量为141.6万吨公里,固定资产20万元。1973年,完成货物运输24.85万吨、45.70万吨公里。1985年,伊新社实行单车承包,全社17台解放牌汽车,全部租赁给个人,每台车每月上缴租赁费800元。货物运输量20.57万吨,41.23万吨公里。
  团结运输社,1963年,货物运输完成20.97万吨,周转量43.90万吨公里。1973年,完成货物运量22.02万吨,周转量44.82万吨公里。1985年,团结运输社实行了经营承包。年货运量为21万吨,43.11万吨公里。
  奋斗运输社,1962年9月,从伊新运输社分出后组建。有职工30人,人力车30台。1966年装置部分人力三轮车,购置了汽车。货物运输完成6.31万吨,周转量为12.63万吨公里。1981年,淘汰了人力车,全部实行汽车运输。到1985年,完成货物运输21.11万吨、6.9万吨公里。

  三、货物运输方式

  人力车运输 是伊春最早的运输工具。1953年,伊春、友好、翠峦、南岔、铁力均有少量的个体人力车搞运输,以短途货运为主,兼营客运。1956年,运输业运输合作化,伊春、南岔等地相继成立了以手推车为主的运输服务社。1958年,全市手推(拉)车剧增,仅伊春区的伊新、奋斗2个运输社就达176台。1968年后,虽然畜力车运输渐兴,由于短途货运量增加,仍以人力车承运为主,当时全市有人力车2500多台。1973年,全市各运输社人力车大增,一些街道劳力也投入人力车运输。1980年后,国营汽车运输批量涌向运输市场,人力车运输业渐衰,仅有部分人力车从事零星货运,营业收入甚微。1985年,人力车多见于各工厂等单位的内部运送货物。
  畜力车运输 畜力车运输以马拉胶轮架子车、牛拉木轮铁瓦车和驴拉胶轮铁架车为常见。1953年,畜力车主要分布在伊春、友好、双子河、乌马河、翠峦等地。同年,县运输公司从外地组织一批驻在畜力车,从事临时性营运。1954~1957年,畜力车运输业渐兴盛,车数逐年增加,畜力车运输合作社已达11个。1958年,市区拥有畜力车2000台(不含外地驻在车辆),成为整个民间运输业的主体。当时,因受季节和道路制约,畜力车营业性运输只能在冬季突击进行,春、夏、秋3季大部分畜力车陷于停运。1966年,畜力车数量急剧下降,市区16个运输社畜力车仅存163台(含马车116台、牛车47台)。1976年后,随筑路业发展,大批汽车投入营运,兴盛至极的畜力车运输业被取而代之。1980~1985年,畜力车运输极为罕见。
  汽车运输 始于50年代初,1956年,伊春县运输公司有2台合营汽车,用于专业运输。1970年,伊新运输社自购2台解放牌汽车,各企、事业单位及乡、村副业队等,也相继购置汽车。到1979年底,全市有公路专业营运货车87台,其中,国营35台,集体52台,年货运任务完成25464吨,26801.4吨公里。1980年后,除国营运输企业货运汽车不断增加外,企、事业单位相继成立了车队,乡、村副业车辆和个体养车户大量涌现。到1985年底,全市有载货汽车3347台,小型机动车198台。1984~1985年,曾一度出现汽车买不到、驾驶员雇不着的局面,汽车运输业空前发展。
  联运与分流 1971年,本着简化手续,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和提高效能的原则,为货主实行“一条龙”运输。即铁路、公路、银行等部门联合办公,对所发运的货物实行一次性托运,由联运办统一办理运输手续,结算运输费用。翌年,联合运输趋于萧条。伊春、南岔联运中的商业、粮食、物资部门的车辆陆续撤回。为此,伊春地区铁路、公路、银行联合办公,及时疏散站、库物资,搞好货物运输;组织机关、企业车辆参加运输,人权、车权、财权不变,优先保证有车单位运输的需要;组织农副业车辆参加运输,扩大铁路专用线范围,缩短运输距离,节约短途运输。1984年9月3日,按省要求,市成立了联合运输公司,负责全市公路运输和运输市场管理,着手研讨和开辟第二运输线工作,安排客运线路分工及铁路、公路、水路联运。根据国家对铁路、公路分流的要求,伊春市区间的铁路短途运输改由公路承运(1983年7月1日始)。本年后,市联合运输公司将公路、铁路分流的重点放在省内地区的货物运输上。将伊春的原钢、原木运出,将外地原煤、农副产品运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