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机车车辆

第二节 机车车辆



  一、机车

  伊春林区森铁所使用的机车经历了小吨型到大吨型,饱和蒸汽到过热蒸汽机车,外国制造到完全国产的过程。
  日伪时期使用日本产5吨嘎斯轮汽油内燃机车和7.5吨饱和式外燃蒸汽机车。解放后,由于燃油燃煤的紧张,基本废弃日伪遗留的5吨内燃机车,7.5吨外燃机车采用木拌代替燃煤。50年代始,采用日本产12吨、德国、波兰产18吨、21吨饱和式外燃蒸汽机车。1954年,国家调来28吨过热式蒸汽机车,在铁力、朗乡、带岭等森铁投入使用,成为长途主力机车。而其他各森铁仍以18吨机车为主,60代,逐渐淘汰18吨饱和蒸汽机车,使用国产28吨过热式蒸汽机车。此时,美溪森铁使用了民主德国的“卡尔”100马力自重15吨的柴油内燃机车,1964年后,使用国产80和120马力的柴油内燃机车,其它森铁也用它进行小运转倒站和岔线运输。1980年,新青森铁购入一台牡丹江林业机械厂制造的380马力液压传动自动换挡、整备重量28吨的流线型柴油内燃机车。截至1985年,全区共有森铁机车147台,其中,蒸汽机车73台,内燃机车74台。

  (一)机车检修

  50年代中期前,林区没有系统、完整的森铁机车检修工艺和保养办法,森铁机车随坏随修。参照国铁逐渐建立机车定程定期检修和日常维修保养制度,并装备了检修设备。50年代,推行了机车定程定期检修。蒸汽机车称大修、甲检(架修)、洗检(洗修),内燃机车称作大、中、小修。检修工艺为被检机车入厂前进行检修部位检查,提前准备备品,入厂分部换件或检修,点火试运转。按检修技术标准经检验合格后出厂投入营运。60年代,乌敏河林业局森铁革新创造了蒸汽机车检修汽、水、油万能试验台和一整套研磨削正专用机具、量具,为实现蒸汽机车检修总成互换提供了经验。1965年,国家林业部予以推广。1980年,林业部制定的蒸汽机车检修规则,规定改甲检、架修、洗修为大修、中修、轮修。内燃机车检修一般按内燃机械拆洗、换修、组装、冷磨、试运转等工序进行。

  (二)机车保养

  50年代初,乘务组司机、副司机等无明确分工,执行一揽子保养办法。此后,逐渐实行司机、副司机、司炉分工分部保养办法,按分工分部规定的项目内容按程序、按路线进行检查保养。60年代,规定乘务员担当32项小修保养任务,检修与保养任务分工更为明确。

  (三)蒸汽机车水质化验

  建国初期不进行蒸汽机车的水质软化处理。50年代,各森铁机务段建立了水质化验室,逐渐配备了水质化验设备和人员,开始采“三钠一酸”软化水质药剂进行锅炉用水软化。70年代,朗乡森铁推广国铁引进的阴阳离子树脂交换新技术进行机车锅炉外软水;铁力森铁采用橡碗烤胶锅炉内软水新技术。70年代末,部分森铁采用了腐殖酸软化水质的新技术。

  (四)机车技术改造

  60年代初,铁力森铁在机车火室内增设拱砖,使煤耗降低,锅炉寿命延长。后期,各森铁学习绥阳森铁,将机车连杆铜瓦改为滚动轴承。70年代,铁力森铁又将机车司机房加大,方便了机车司机的操作和澂望。80年代,铁力森铁试装了引射通风装置的扇烟筒,朗乡森铁在机车上研制安装了水位观测器等,改造了机车的技术状态。

  (五)机车上水

  50年代初,机车上水都是建造土木结构的水楼,内架水箱采用人力柳条罐从井内打水蓄存于水箱内,通过水管给水。中期,在机务段所在地和上水量较大的中转站建砖瓦或混凝土结构的水楼或水塔,以蒸汽往复泵汲水。60年代后,有的改为电动水泵,但部分边远给水所还采用水井用人力上水或在机车上装设汲水泵,利用河水或水井自行上水。

  (六)上煤

  50年代,机车上煤全都修建煤台、人力作业。60年代,则采用机械上煤。铁力、朗乡、双子河、新青等森铁都在机车始发站修建漏斗式煤台或煤塔。70年代中期,铁力、朗乡等森铁自制成电动龙门式链斗机,实行上煤卸煤连续化作业;新青森铁制作了定量箱斗,用机械吊起箱斗定量上煤,但在一些中间补煤站,仍然靠人力作业。

  (七)机车转向

  日伪时期至60年代各森铁一直采用三角线进行转向。以后,双丰森铁于机务段所在地设立了机动转盘,其他各森铁一直采用三角线转向。

  二、车辆

  日伪时期使用无减震装置的铁制日式台车(通称普式台车)和木制台车,车体构造较简单。1945年(日本投降),圣浪、铁力、带岭、朗乡森铁共有车辆860辆。其中铁制台车550辆、木制台车310辆。无专用货运车辆,车辆中没有守车。
  建国初期,仍沿用日伪遗留下的台车。1950年,全区共有铁制、木制台车1145辆。1953年,双丰、乌敏河、双子河等森铁建成,开始使用哈尔滨林业机械厂的仿普式台车、没有减震缓冲装置但以钩环连结载重5吨的德式台车。同时使用以德式台车底盘改制的木制板车和守车。
  1955年,开始使用改进后载重7吨的德式台车。1956年,朗乡、双子河森铁为适应原条运输将2台德式台车合为1台,设木制排架(后改为钢架)用以装运原条,载重14吨(通称合并台车)。全部淘汰了木制台车。1957年,铁力森铁首先采用哈尔滨林业机械厂生产的拱条转向架四轴式载重14吨平板车。次年,朗乡、乌敏河、双子河森铁也先后购入,并添置了以14吨平板车做底盘的敞车、棚车、油槽车和装置了木制车厢的客车。不久又采用了15吨的平板车。60年代后,各森铁购置了齐齐哈尔新生机械厂设计生产的第一代全钢结构的客车,车体长10.56米、自重15.6吨、载重6.8吨,定员37人。后改进车体长13.32米、自重15吨、载重6.8吨,定员54人。车内除座席外,还有广播、暖气、照明、厕所等设备。
  1967年,新青森铁购置了80辆TT—20A型(载重20吨)的重型台车。70年代初,铁力、朗乡、红星森铁也以TT—20A型台车更替合并台车。到1985年,各森铁先后采用了TT—20B重型台车。原条生产基本采用TT—20A、TT—20B型台车,原木运输主要采用14吨、15吨板车。货运车系全钢结构,年底,全区6条森铁共有车辆2344辆。
  50年代车辆采用滑动轴承,初瓦轴为铜瓦,后改用乌金瓦,轴箱填料初用布屑、棉花团,后用毛线卷、塑料泡沫块。70年代末,朗乡森铁用铝基钢带瓦代替乌金瓦,并革新制作了一套油线分离设备。80年代初,新青森铁引进420胶膜代替乌金瓦。铁力、朗乡、友好森铁推广了滚动油承。截至1985年,全市40%的森铁车辆改为滚动轴承。
  建国初期,车辆检修没有健全的制度,随坏随修。1952年,根据原东北森林工业总局颁发的“车辆检修规则”,实行了定期轮修和站检、列检。定期轮修一般在车辆段内设检修工组或检修厂(所),负责车辆的定期检修和临时事故修理。站修于主要车站设置检车员负责检修,列检由列检所检车员跟随列车出乘负责临时检修。站、列检实行台车五部检车法。定期检修按运用日期按轮检、中修、大修3个等级及检修范围检修。车辆检修设备,50年代较简单,只有普通加工车床和烘炉等。60年代后,各森铁都添置了一些较先进的设备。70年代,普遍都有空气锤、磨擦压力机、油压机、翻沙铸造设备和装退轮片等较大的专用车床,以及加工制作螺丝和螺母、开口肖及用于铆焊车辆的设备等。铁力、朗乡森铁购置了震动焊、埋弧焊、超声波探伤仪等。80年代初,朗乡森铁装备了大型立式车床和无声铆。截至1985年,各森铁的检修厂(所)都设置有检修、铸造、锻造、车钳、备品加工等工组。车辆检修的组织领导有的由车辆段负责,有的由负责检修的检修工厂或检修段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