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运输 森铁运输,日伪时期至建国初以木材为主。1950年,铁力、圣浪、小白、朗乡、带岭和西林6条森铁,木材运输量为50多万立方米,货运量不到3万吨,客运量只有3万多人次,客货运输不收费。1953年,田升与乌敏河、双子河、友好森铁建成,客货运量分别增长3~4倍。1957~1958年,上甘岭、五营、红星、新青、美溪、伊东森铁先后投产。1960年,木材运量达到500多万立方米,货运量增至19万吨,客运量达到29万多人次。1966年,木材运量达488万多立方米,货运量达到48多万吨、客运人次达到45万多人次。1973年后,带岭、上甘岭、美溪等森铁先后改为汽运,木材运量降至350万立方米以下,但客货运量仍逐年增长。1976年,货运量达到50多万吨,客运量也达到100多万人次,并运输了3187立方米综合材、185681立方米砂石。1978年后,虽然乌敏河、五营、红星、南岔等森铁先后改为汽运,仅剩双丰、铁力、朗乡、友好一、二处、新青6条森铁,但随着企业实行放开经营,客货运量在整个运输中仍占相当数量的比重,客运条件也逐步得到改善。
一、旅客运输
50年代初,运送旅客和企业内部上山下山人员用简易板车,因客车编于木材列车的尾部,故称混合列车。混合列车随木材车次运行没有固定时间,编挂混合列车始于铁力林区,后朗乡、带岭林区也编挂混合列车,乘车者以企业内部的乘车证明准乘。中期铁力、朗乡、带岭森铁先后自制木客车,配乘务组,一般配备两组,每班设客运车长1名、列车员7~8名。乘务人员开始佩戴胸章、臂章,旅客乘车开始收费,但不办托运,自制木客车冬季设火炉取暖。50年代末期,乌敏河、双子河、友好等森铁开始办理客运。60年代中期,开始将混合列车改为旅客专列,列车增设了广播员,实行客运列车定点、定场、定次运行,干线每天往返1个对次,山场支线实行分线运行。客票票价一般按1公里1~2分计价。基本上按10、20、30等整公里计算。站间距离比国铁近,一般为10~15公里,短的5~6公里,长的20多公里。区间客票均固定按2、4、6角等计算,凡不足10公里按10公里计算,最低计价2角。客票均由企业自印,其样式50年代,为三联单。60年代,为国铁补票的客票样式。70年代,始增挂行李车,办理零担包裹托运,收费按每公里每件1分计价,2角起价。此外,按里程分段计算有2角、8角、1元2角等。80年代,编挂小卖车,卖食品、烟酒,还备图书、游艺品供旅客借阅或租用。1979年双子河森铁始挂旅客餐车。朗乡森铁从牡丹江林业机械厂定制了有沙发转椅的软席客车。新青森铁也装备了较好的软席客车。并接待了日本、英国、加拿大和港澳来的旅游者。
二、货物运输
50年代初,不承担企业外的货物运输,企业内部主要运输粮食、商品、生产物资及入山冬运的牲畜。货运采用台车改制的简易板车,无偿运送。50年代中期,则收取运费。60年代始,逐步采用钢结构的重型板车、棚车运送货物,实行货运保送。企业内部仍按吨公里7~8公里计价,外部货物按吨公里1~1.5角计价,也有按件按站计价的。运费支付分记帐、转帐、现金3种。对企业内各林场的生产物资、原材料、建筑材料等整车运输的,按车皮计价。车皮计价标准初为每个车皮20~40元,商粮货物森铁只计算运量不收费。70年代中期,枝丫、小规格材、营林抚育材、农副产品等都按整车转帐办理,每车运价提到70~80元。零星物品的运价一直没有变。80年代,对企业外部和个体户运送小规格材、林副产品等收费与企业内部相同。
三、站舍与运输能力
50年代初期,森铁车站多数是草泥房,个别为木客楞,后逐步改为板夹泥,屋内搭有火墙。60年代后,按森铁车站标准,改为砖瓦结构的站舍。
50年代初,站与站之间的线路开通闭塞,全部采用路票办理开通或闭塞。中期,铁力、朗乡、乌敏河、友好等森铁在干线、支线上采用电气路签闭塞机办理区间列车运行的开通与闭塞。60年代后,多数森铁都采用了路签闭塞机办理闭塞,但岔线一直采用路票办理开通闭塞。
车站接发列车,50年代各森铁车站都没有扳道房,列车进站或出站由扳道员跑步到接发列车的道岔外接发列车。60年代后,部份森铁始建立木板扳道房。铁力、朗乡、友好森铁在贮木场所在站建了砖瓦结构的扳道房,并在主要车站开始设置臂板信号机,设立站调度。1965年,铁力森铁在铁力站设置了色灯信号、电动道岔,并运用广播指挥车站的调车作业和接发列车。“文化大革命”后,色灯信号、电动道岔被废弃,广播指挥调车一直持续到1985年。各森铁干线的运行对次因运输任务的多少而不同,一般7~8个对次。“大跃进”年代,铁力森铁日运行量达到12—15对次。80年代,日运行一般为6~10个对次。截至1985年,全林区6家森铁共有车站91个,其中贮木场所在站6个,中转站25个,中间站52个,无配线停车站3个,其他站5个。(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