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电信业务
第六节 电信业务
1952年,伊春、翠峦各设有1部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办理电报业务。到1985年,伊春电报通信经历了话传、人工、电传、自动转报电报通信4个时期。
长途电话通信始于1953年。1985年,长途电话通信经历了使用磁石式长途设备通信和共电式长途设备通信2个时期。
市内电话通信始于1953年。当年,县邮电局装有100门磁石式市内电话交换机。1969年,市邮电局开通600门共电式市内电话交换机。1971年,安装开通1500门步进制市内电话交换机。1981年,市邮电局增容1000门步进制市内电话交换机。1985年,市内电话通信经历了人工、半自动、全自动设备通信3个时期。
一、电报
(一)电报服务
1950年,伊春与全国各地往来的电报通过汤原县邮电局邮转。随着林区建设的发展,伊春与全国各地的往来电报急剧增多,常造成积压。1952年初,为缓解伊春电报通信紧张状况,县邮电局租用森林工业局电话线路与南岔、佳木斯串连电路开办了电报业务。11月,翠峦新建578厂,县邮电局在该厂设人工电报机1台,为工厂服务,同时,为当地单位、居民办理电报业务。1953年11月,电报机随578厂的撤销而撤掉。
1953年前,伊春没有电话通信,通信联系只靠信件与电报。由于租用林业线路老化、电报量大,常有电报因拍发不出而造成积压。同年,伊春至南岔长途通信线路架通后,电报通信状况有所好转。
1954年,伊春邮电16个分支机构除南岔邮电支局开办人工电报外,其它分别办理邮转和话传电报。各森林工业局与邮电局建立了话传关系。
1958年,双子河、翠峦、乌马河、美溪、五营、上甘岭6个邮电支局安装了莫尔斯人工电报机,结束了市区间邮转和话传电报的通信方式。市邮电局使用电传打字机进行电报通信。1959年5月,与哈尔滨开通了直达电传电报,加快了电报传递速度,提高了电报通信质量。但由于电报通信点多、面广,各区电报业务量不平衡,技术设备存在差距,因此,凡遇有重要节日和外事活动,只有沟通临时电路进行电报通信。同年,为保证大炼钢铁电报通信需要,各支局开设了定时电报(1962年撤销)。
1959年6月15日,伊春至哈尔滨无线电报开通,解决了有线电报阻断后,电报保证不了时限问题。1960年,为解决电报传递时限,保证电报通信质量,市邮电局规定了电报电路开办时间,伊春—哈尔滨每日24小时收发电报;南岔—佳木斯每日16小时收发电报;南岔—伊春每日8小时收发电报;各支局—伊春每日8小时收发电报。电报线路阻断,用电话优先话传。电报电话电路全部阻断,由支局长开介绍信和铁路客车联系指定安全座席联送电报。
1972年,林业电话通信从邮电通信中分出,市内电报由于线路紧张,大部靠邮转。1977年,改造伊春—东风长途线路后,电报通信又逐步得到好转。1978年,伊春—南岔、伊春—友好、伊春—东风间用电传设备传递电报。
1985年,市邮电局对电报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全市有10个区实现了电传设备传递电报。市邮电局有2条电报电路经哈尔滨进入全国256路自动转报网,使全市出进口电报实现了自动化。市邮电局增添了电报汉字译码机,伊春区内结束了人工译电。
(二)电报种类
1952年,伊春开办的电报种类有防空电报、军政电报、天气电报、新闻电报、事故电报、公务电报、水情电报、普通电报。1985年,增办真迹传真电报。
二、电话
(一)市内电话
1953年前,伊春只有森林工业局生产调度电话,没有邮电电话,一些非林业生产单位也装有林业电话。1953年,国家投资建设伊春县电话线路,安装了磁石式交换机100门3部,装话机117台,11月,正式开通。1956年,经县邮电局和森林经营局协商,森林经营局所辖境内的营林事业电话与县内电话合作,扩大县内电话服务范围。经协商森林经营局将通往五营、上甘岭、双子河、翠峦、乌马河、美溪、大丰的电话线路交由邮电局按县内电话线路管理,邮电局负责购置安装五营、上甘岭、双子河、翠峦、乌马河、美溪、大丰、带岭、浩良河等地的交换机,森林经营局负责电话线路投资建设,投产后供双方使用,使用单位由邮电局收取费用。同年,五营、上甘岭、双子河、翠峦、乌马河、美溪、大丰、带岭、浩良河等地相继开办了电话业务。全县电话网点达到9处,实现了乡乡社社通电话。1958年,森林经营局与林业管理局合并将以上线路产权移交邮电局。1959年,市邮电局安装了共电式市内电话交换机600门,并于12月正式开通使用,至此,市话通信进入了半自动化。1968年10月,市邮电局与林业电话局合并,林业电话局管辖的800门市内电话交换机交由邮电局按市内电话管理,固定资产归属邮电局。合并后双方服务范围和任务不变,林业生产调度专线不做其它通信用,保证专线专用。
1971年,地区邮电局安装开通了1500门步进制市内电话交换机。至此,市内电话通信步入了自动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内电话通信得到了迅速发展。1981年,市邮电局增容1000门步进制市话交换机。1985年12月,西林区按照《伊春市微波市话联网建设总体规划》,安装开通500门步进制市话交换机。同时,进行了伊春—西林载波市话联网模拟试验直拨,结束了伊春—西林市内电话挂长途的现状。同年,市区市话交换机容量达到5000门。其中自动交换机容量达3090门。市话普及率每百人0.6台。
(二)长途电话
1953年,架设了伊春至南岔105公里长途线路,开始与全国各地通话,开办长途电话业务。当时长话、县话合设,长途电话通过县话交换机中继孔接转。长途线路只有1条经佳木斯至哈尔滨与全国各地连通。由于线路紧张疏通慢,用户长话消退号较多。1956年11月,县邮电局对哈尔滨、佳木斯同时开办定时长途电话业务。同时安装了1部100门磁石式长途电话交换机,将长途电话和市内电话分设。1959年,架设了伊春—哈尔滨长途直达线路,开通3路载波机,直达哈尔滨2路,直达佳木斯1路,并将佳木斯经转的南岔、带岭的长途电话转由伊春接转。1960年2月,增1条经佳木斯达哈尔滨长途电话,长途电话通信得到缓解。
1972年,林业通信从邮电通信中划出,市区内长途通信线路少,通信趋于紧张。1977年,为迎接全省工业学大庆会议的召开,架设了伊春—东风的长途线路,扭转了林业电话通信与邮电电话通信分设后市区长途通信的紧张状况。
1985年8月16日,伊春区段河道水位出槽,长途电话通信全部阻断。为保证市委、市政府与省委、省政府的通信联系,在伊春—哈尔滨直达长途电路上用实线接通了单机,相继又用220伏电源开通了伊春至铁力、嘉荫、南岔、西林、翠峦、乌马河、友好、带岭、上甘岭的直达电路。随后通过铁力调通了伊春—哈尔滨的2条直达电路,保证了抗洪救灾期间的通信联系。
(三)会议电话
1950年,为配合“大跃进”及“全民炼钢”运动,邮电部门提出了“当好粮帅通信兵”、“当好钢铁元帅通信兵”的口号,为适应当时生产和服务的需要,开办了会议电话业务,可收听全省8个城市的电话会议。1968年,市邮电局安装了会议电话汇接台可向全市各区召开电话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