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总体规划
第二章 市镇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1956年,伊春林业设计公司编制了五营、新青、东风、乌伊岭、红星、美溪6个林业局的总体规划。含生产区(贮木场)和生活区,以及城镇道路网、铁路专用线、森林铁路、林业生产公路和对外交通线路。并对公共建筑和住宅进行了安排。
1957年,省建设厅派员帮助编制伊春区总体规划。1958年春,完成了2个方案,其规划区范围相同,向西扩至河西前进新区和扶林屯东,约为7.5平方公里。确定新兴路和通河路为主干道。第一方案中的新兴东路,系由车站经区第四中学至今区公安局,再向西至军分区(新兴中路),通过通山南路北段、工农小学北,垂直过伊春河至前进新区,并可通往乌马河镇;第二方案中的新兴东路、中路和西路,均和今已建成的新兴路相同。两个方案中,都安排了通河路和新兴路交叉处长方形大广场(位于新兴路北侧,东西宽80米,包括通河路40米,南北长100米),通山路南端至扶林屯次干道和伊翠线铁路移设工程,还开阔养鱼池向东南,联通南山小河两侧的带状公园。
1958年秋~1960年冬,市建设局先后完成了浩良河、南岔、西林、晨明、翠峦、乌马河、双子河(友好)等城镇初步规划,主要是划分功能分区、布置道路网,并估算城镇人口规模。
1960年初,市委决定将市直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迁往南岔,在对南岔进行踏查后,确定在铁路南部进行规划建设。伊春城区改建为之推迟。
1972年,地区城建局重新编制伊春区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扩大至扶林屯西和北山脚下,规划区面积约为9平方公里。功能分区和道路网与1958年方案相似,主干道新兴路东段和中段均与现状一致,西段则采用1958年第二方案,但因原西河堤东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修建了“新八栋”平房住宅(“老八栋”在原第一中学,今职业高中北),故改由工农小学南过伊春河至前进新区。同时安排了伊翠线路移设工程,但走向与1958年不同。
该方案的城市规划区、人口规模均比1958年方案大一些,但在安排铁路移设工程时,没有考虑新仓库区用地,对河西前进新区划分了若干个长240米、宽180米的街坊,却未确定小区界限。
1975年春,地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改河道”。地区城建局调整新兴路,由原看守所(今警校)向西延伸斜过伊春河,与1958年第二方案安全相同(1980年前进新区规划,基本按调整后的1972年方案编制)。
在1978年7月,伊春市着手伊春区总体规划方案修订。1981年春,考虑到伊春区工业可能增多和人口集聚程度更大,规划区向西和向朝阳新区西北部扩大,面积约11平方公里。道路网稍有变化,即推平“西大坝”,开辟今黎明路;延伸河西前进路与南山下老公路相联;加宽老公路(飞机场至市交通局),以作过境交通道路,禁止货运机动车在河西前进新区通行。功能分区也有调整,在扶林屯西规划了较大面积的工业用地,以安排建成区现有需要扩建的工业和新建工业企业。建成区内制油厂(含粮库)及商业(糖酒、蔬菜、煤炭)、电业等仓库群,均迁建到西仓库区和汤林线铁路东部仓库区。1981年,按铁路移设第七方案在河西新区东南部,安排了市建筑工程公司预制厂和房产仓库用地,后因该方案有严重缺陷,故即停止执行。河西新区仍以安排学校和住宅为主。
1981年,各区先后设置了城建管理机构,普遍开展规划编制工作。至年底,共提出10个城镇规划方案。其中,伊春区总体规划由市城市规划设计室修订;红星、翠峦、新青3镇由市林业设计院和省林业设计院帮助完成;南岔、五营、友好、上甘岭、乌马河和东风6镇,在市规划设计室指导下完成。1982年1月中旬,市城建局召开区镇规划评议会。9月,又邀集市政府有关部门专业人员对市区规划方案进行座谈讨论。
1984年5月下旬,聂秉林市长主持召开,全市15个城镇总体规划方案汇报会。原则同意省规划设计院和市城建局,于1983年共同编制的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同1958、1972年方案相比,方案的特点是城市规划区向西扩大至飞机场东和由此向北至伊春河,规划区面积近期为11平方公里,远期为20.8平方公里,适应伊春市区近期和远期发展需要;开辟了西部新仓库区和工业区,并在伊翠线铁路6公里处安置货运小站。这样,既可疏散建成区内仓库群,有利于城市防火和交通安全。还为小型工业的扩建和新建创造良好条件;开辟了火车站至飞机场的铁南主干道青山路。1958年第二方案也有安排,但在第六粮店附近有两个相距很近的垂直转角,不利交通运输。其西端仅通至扶林屯,不能形成铁南主干道。交通性主干道青山路建成通车后,铁北主干道新兴西路和中路将成为通行自行车和客运汽车的生活性道路,既能为前进新区创造安静环境,有利于教学活动,也有利于缓解新兴中路交通拥挤,并能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肯定伊翠线铁路移设1981年方案(第八方案)。彻底解决铁路穿越伊春区中心问题。在远期实施之后,对山站西侧,还可开辟新的仓库区等。在西北部预留了大块远景发展区用地,作为建成区改建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开辟新的生活小区和安排大型民用建设项目的准备。
1985年1月初,省城市规划委员会审查市区(伊春区),并于3月初以(黑城规发字〔1985〕第3号)文件正式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