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中心城规划

第二节 中心城规划



  一、专业规划

  (一)供水

  编制规划前,伊春区已建成3处浅水水源,即1959年,建成的第一水源,最大日出水量4000吨;1972年,建成的第二水源每日出水量仅数百吨,受污染报废;1980年,建成的第三水源,最高日出水量达2000吨以上,也遭污染。1982年,生活用水普及率仅为43.5%。1983年始,编制规划,东升深井水源预定日出水量20000吨。经计算,不能满足城区(伊春区)远期需要。
  1984年5月,省林业设计院完成东升水源勘探设计工作,日出水量可达21300吨。

  (二)排水

  伊春城区1958年规划方案采取疏通加宽南山小河(养鱼池至车站)和两岸绿化结合办法,既能汇集南山三沟和扶林以西平地雨水,以及旭日、红升、制材和向阳共4个街道办事处范围内雨水,汛期由排水站提升排入汤旺河,又在两岸形成带状公园,为河南区居民提供游览休息场所。1973年春,按地区城建局设计,埋设了新兴东路和中路(第一排水站至第六中学)、通河中路排水管道,同时建成了第一排水站。8月初,地区城建局编制的朝阳新区规划中,采取在第二水源西,向北修筑“回水堤”,使北山七道沟雨水全部直流入伊春河的办法;第十粮店和第二水源以东雨水和朝阳新区生活污水,均由朝阳路下排水干管向东排至预建的排水站,常水位时直流入河,汛期用机械提升排除。1978年,按地区城建局设计,修建了第二排水站和朝阳路至第二排水站的排水干管。后又在第二水源西,修建了第三排水站,堤上埋设涵管式闸门。
  1981年,市城建局委托省城市规划院进行设计,重点解决卫生学校以东山坡雨水,及红升、向阳、旭日、制材和前进5个街道办事处范围内雨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包括伊春木材加工厂)的排除问题,并扩建了第一排水站。设计中,取消了原经商定设在老河道东岸的提升泵站。致使西部干管坡度偏小,埋深偏浅,前进新区东北角无法埋设管道。1983年,编制的规划方案中,没有比技术设计更多的内容。

  (三)供热

  1980年,改造旭日办事处正阳、建发2个街坊,已选定在今美光制镜厂南修建1处锅炉房,负责回民饭店至今铁路俱乐部范围内住宅取暖。但在建成3栋4层住宅后停止了改建活动,市里决定在前进新区(今图书馆、保险公司)北新建12栋平房住宅,用以安排55户动迁户,供热规划因而作废。1982年,前进小区规划中,安排在2号街坊内修建1处锅炉房,供应3个街坊取暖,后由市建委征求林业设计院意见后,改为每个街坊各建1处,第一供热站因此建在1号街坊内,负责供应近8万平方米住宅和公共建筑取暖,后又过新兴西路延伸至电视大学。1983年夏,市城建局规划设计室提出以不穿越主干道而修建多处锅炉房的供热规划意见,市能源办公室则考虑锦山电厂“余热利用”。1984年春,市城建局邀集省林业设计院进行发电余热利用经济技术可行性论证,同时提出在伊春修建6000千瓦电厂实行“热电联产”意见,但都没有经过正式评审即废止。1985年,市政府决定扩建林机厂锅炉房,为永兴、铁林等街坊住宅和公共建筑共11万平方米房屋供热。同时改造伊春木材加工厂锅炉房,为6万平方米住宅供热。但直至1985年末,未提出城区供热方案。

  (四)园林绿化

  城区总体规划中,城市公园有朝阳新区北山公园,前进新区北山公园、水上公园和养鱼池公园共7处。在居住街坊、各单位庭院、路旁和堤旁等处,有各种绿地和林荫路;南北山人工林和北山植物园被划为森林公园,以使点、线、面结合,城镇绿化和近郊绿化结合。规划规定近期城市绿化覆盖率为15%,人均公共绿地为5平方米,远期分别达到30%和8平方米以上。

  (五)过境交通规划

  1958年和1972年,2次编制的总体规划方案,及1975年对新兴西路走向的调整,均考虑了城区的3个出口即朝阳路西端的北出口;新兴西路的西出口;车站向南的南出口。鉴于大量过境车辆在城区中心的新兴中路和通河路往来,1983年规划中,安排了2条过境交通道路,均为远期建设项目,一条是友好至金山屯间汤旺河东公路干线,解决友好、伊春、美溪、苔青、西林和大丰6个城镇“糖葫芦”问题;林科院至汤旺河桥的公路与之联通,成为城区的东出口;另一条是对山直通乌马河(和铁路移设第八方案走向平行),即省级公路干线哈嘉线不再穿过城区。近期内建设青山路后,乌马河至友好、美溪和伊春的货运机动车辆,仅在青山路、通河路和朝阳路上行驶,对城区交通干扰有所减少。

  二、工程规划

  (一)伊翠线路移设工程

  伊春城区总体规划1958年方案中,对伊翠线路移设工程作了具体安排(第一方案)即从今制粉厂南始向南至南山(有部分劈山工程),向西经今第六粮店南光明家俱厂北,扶林屯南侧至养鸡场沟口弯道与原线接轨,全长3.8公里。1959年春,市建设局和伊春铁路工务段实测放线中,南山路段北移,取消劈山工程,接轨处改在扶林屯北,改线路段缩短约0.8公里。夏秋,市人委组织全城机关干部义务劳动,林泉浴池向西至扶林屯段路堤已基本完成,1960年,因缩短基建战线而下马。
  1972年,编制总体规划时,林泉浴池至通山路已建成许多房屋,地区城建局提出利用林机厂专用线(第二方案)或伊春木材加工厂加铺线路(第三方案),然后均经通河路桥南端向西,顺堤至扶林屯北与原线接轨,改线长度为3.2公里或3.4公里。这两个方案改线短,土方量小,投资少,易于实现。但铁路仍在城里并在桥头坡道上下与道路平交,很不安全。第四方案是利用红旗林场专用线向西延伸,翻山至养鸡场下与原线接轨,改线长,石方量很大,经济技术上均不适当。1974年3月,提出的第五方案,是由伊春站内出线,沿汤林线西侧过河,沿北山向西至前进新区北山再过伊春河与原线接轨,全线长达8公里,要建两座大桥,切断朝阳新区。1974年9月,提出的第六方案,是在伊春站北1.8公里汤林线上设置会让站,向西南引线经第二水源,前进新区北山脚下,过伊春河与原线接轨,全线长达12.3公里,土石方工程量很大,也切断了朝阳路西段。1975年5月,地革委决定改河道后,因与第五、第六方案前进新区段走向重合,事实上否定了这两个方案。本年夏,地区城建局提出在前进新区南部设置货运小站的第七方案,即将扶林屯北铁路大弯道改为长近千米的直线后加铺几条站线,站场设在填高后的河岸上,车站东西布置新仓库区等。1981年,按这个方案安排了市建筑公司预制厂。这个方案改线不多,土方量小,容易实现。但铁路仍在城里,切断了市区和西南部的联系,对前进新区干扰很大。故年底即予废止。
  同年秋,市城建局提出了由对山站向西经河口过河至乌马河东与原线接轨,全线长9.5公里,土石方工程量较大,但完全避开市区。对山站扩建后,西部可安排仓库区和生活区等。1983年编制总体规划中,将这个方案列为远期建设项目,其走向示意反映在郊区规划示意图上,是为第八方案。

  (二)改河道工程

  1975年春,地革委决定将三面围绕前进新区的伊春河改至北山脚下,同时决定填平旧河道成为建设用地。地区城建局完成初步设计并编制了工程概算。经过多次论证和会议研究,一致认为这个方案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本市既可完成设计、施工任务。在经济上,改河道明显低于筑堤架桥方案,同时免除了前进新区被洪水包围的不安全感。
  1981年5月,市城建局规划设计室完成改河道工程技术设计并提出了工程预算。开挖新河道长1715米,筑堤长2888米,挖方57.3万立方米,用于筑堤29万立方米,外运28.3万立方米(部分用来修筑新兴西路路基),预算总投资352万元。设计中考虑到山洪凶猛又无分洪可能,故新河道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按百年一遇洪水校核。此项工程已于1982年秋竣工。

  三、小区规划

  1972年春,地区城建局完成向阳小区新建街坊改建规划,用地面积0.8公顷安排两层住宅10栋。
  1973年8月初,地区城建局编制了朝阳小区规划。东自第三中学,西至朝阳路西端、总用地31公顷。其中,农田约15公顷。在通河北路中段距桥头205米向西开辟长约770米、宽32米的朝阳路。路东为体育场用地,因400米园跑道朝向不同而有两个布置方案。朝阳路南北均为生活居住用地,但当时没有具体建设项目。1974年后,逐渐形成3、4层楼房住宅区。通河路东先后安排了汽车配件公司、朝阳街道办事处、第三中学及1、2层住宅等,体育场用地逐渐缩小。
  1974年9月,在伊翠线铁路移设工程第六方案提出后,地区城建局提出开辟北山小区的建议。这个小区范围在汤林线铁路和伊(春)友(好)公路之间,南至北山南坡。1980年6月,在讨论改河道还是筑堤架桥方案时,曾两次提出这个建议。主张将林科院迁至前进新区北山,当时人工林不多,植物园未建,办公楼可改作他用。拆除的火葬场价值,仅为改河道或筑堤架桥造价的15%或更少。同时,还可保留河西百多公顷农田。
  1975年春,伊春区市政科绘制了红升小区工农街坊改建规划图(通山路西,工农小学至第五中学)当年安排蔬菜公司1栋3层楼房后即告终止。
  1980年春,市城建局规划设计室完成前进小区规划方案。但因有几公顷农田正在耕种被否定。
  1981年春,市城建局规划设计室完成前进小区1、2号街坊平面规划。每个街坊长230米、宽180米,用地面积4.14公顷,行列式布置15栋4层楼房,总建筑面积40952平方米,建筑容积率0.99%。1号街坊北侧临街3栋中,中间为口字形菜市场,东西两栋楼下设有商业服务设施等;西侧临街布置长约160米的平房,用以安排小型商业设施。其中有3个洞口供消防车辆出入。6月,采用道路纵断面法完成了前进新区东半部竖向规划及管线综合规划。在以后的建设中,居住街坊填挖土方基本平衡,绝大多数住宅和公共建筑标高适中。有几栋住宅因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和1栋综合楼不按规划要求办事而显得标高偏低。规划予留的供热管道过路用涵洞,后因第一供热站扩大原定服务范围而嫌细些。改河道工程弃土填筑新兴西路路基,也按竖向规划确立填土高度。
  1984年春,完成永兴街坊(含通山北路西侧的小部分土地)内供水、排水和供热工程管道设计。用地面积8.1公顷,总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
  1985年,先后完成铁林街坊(用地2.9公顷,改建房屋总面积3.4万平方米),前进小区3号街坊(用地8.4公顷,新建房屋8.0万平方米),“5.23”火灾区(用地29.0公顷,改建28.1万平方米)等新建、改建规划。同时完成以上规划区内的供水,排水和供热管道工程和供电线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