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道路、桥梁勘察设计
第三节 道路、桥梁勘察设计
一、道路勘察设计
林区开发初期,大丰、五道库、翠峦等几个森工企业,以水运(流送)为主。50年代中期,在对林区中、北片的丰林、红旗等几个新开发的森工企业的总体规划设计中,按苏联专家的意见,首先考虑了水运。当时,森林工业管理局设计公司专门成立了河川调查队,对汤旺河流域中、上游各大支流进行水运资料勘察,做出水运与陆运的比较方案。
林区森铁线路勘察设计任务,除短小的支岔线由各林业局的森调队自行设计外,多由林业设计公司(队)承担。1955~1976年,林业设计公司(队)共完成森铁线路设计2067公里。
60年代后,森运陆续改为汽运。林业局的运材干、支线不断向伐区腹部延伸,汽运里程不断延长。60~70年代,全市每年都有数百公里的运材道路和地方公路的勘测设计任务。此间,长大的干、支线均由林业勘察设计院(队)承担,一些短小支岔线由各林业局的森调队自行设计。至1985年,林业设计院(公司、队)共完成公路勘察设计4191公里。道路设计标准均依照林业部颁发的《林区运材公路设计规范》和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设计规范》,为砂石路面。
各林业局的贮木场及一些厂、矿的大铁专用线设计任务,一般均由铁路部门承担,个别的由林业设计院(队、公司)进行设计。至1985年,林业设计院(队、公司)自己设计的大铁专用线有30公里左右。完成500多公里的输电与通讯线路勘察设计任务。
二、桥梁设计
60年代前,林区大多是木桥,其后多改为永久性桥梁。新修线路的大、中桥也很多,故桥梁设计任务一直很大,且多由林业设计院(队)承担。到1985年,全市共修建桥梁758座(包括小桥),计长16030米。其中,林业设计院(队)共设计大、中桥127座,共9655延长米。
60年代初,90%以上是木桥,多数是6米跨以内的单层简支梁,也有6~10米跨的叠合梁及10米跨以上的撑架桥和20米跨豪式桁架桥。中期,大量建设的是钢筋砼梁式桥,如1964年10月建的伊春河大桥,1966年建的翠峦和平大桥和1967年大丰林业局丰茂的15米跨双悬臂梁桥等。均采用上部大梁整孔予制、整孔吊装。从1966年开始,从外地引进钻孔桩桥,第一座建于红星林业局红旗河上。1967年始,又引进双曲拱桥。当时设计的美溪林业局汤旺河大桥,为7孔20米跨双曲拱。进入70年代中期,桥梁设计力求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林区特点的多快好省桥梁,新桥型不断涌现。1975年,设计的美溪林业局青山口40米跨双曲石拱桥,除主拱圈采用粗料石而外,其余全是毛石。同年,设计的大丰林业局白山公路6米跨全干砌石拱桥,除主拱圈用大致方整的块石外,其余全是从当地拣来的毛石,全桥上下没有一点水泥和钢材。在森运改汽运中,林业设计院首先为友好林业局设计了9米跨小钢轨焊接组合连续桥及乌马河小钢轨桁架桥。后来又用小钢轨代替钢筋,在铁力县呼兰河设计了撑架桥和在红星林业局汤旺河拱形桁架桥。70年代后期,桥型发生改变。如1976年,设计施工的南岔区晨明的汤旺河大桥,为5孔57米跨连拱防爆箱形拱桥,1977年,修建的铁力县呼兰河20米跨撑架连续板梁桥、红星林业局的汤旺河下承式拱桥桁架桥等。大丰林业局的干砌石拱桥、晨明的汤旺河连拱防爆桥、红星林业局的拱型桥等荣获1979年伊春科学大会奖;1979年,林业设计院完成的石拱桥标准图设计,荣获林业部优秀设计二等奖;1985年,设计的伊春河160米跨斜腿钢构桥等,被评为黑龙江省林业系统优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