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职工队伍

第四章 建筑施工

第一节 职工队伍


  林区开发初期,民间建房主要靠亲戚邻里帮工,政府建房主要靠从哈尔滨、佳木斯、依兰、庆安、汤原临时招募来的木瓦工。1949年,森工管理局建办公楼,从庆安招募50名木、瓦、油匠。1950年,建木材加工厂和职工住宅,又从哈尔滨市等地招募临时工人400多人。此时新建的林务局还没有正式建筑队伍,只成立了小型木工队或维修队,承担本局简易房建设、维修和小型工具加工任务,乌敏河的木工队当时有20人。
  1955年10月,在伊春施工的东北森工总局哈尔滨工程公司部份单位划属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以其为基础组建了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工程公司、职工1200余人。以承担林区的森铁、道路、桥梁及部份工民建筑任务。1958年,成立市工程公司和市政房产维修队伍。此时,各林业局也把原有的木工队、维修队改建成基本建设工程队或工程处,全市的建筑队伍近4000人。
  1962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市建筑工程公司解体。“文化大革命”中,建筑队伍受到冲击,市工程公司撤销,区(局)的工程处也处于瘫痪状态,正在兴起的建筑队伍就此夭折。
  1972年,随建筑事业的发展,地区革委会重新组建地区林业工程公司,时有职工1097人。1979年3月,又重新组建市建筑工程公司。1978年后,伊春、乌敏河等15个区(局)安排待业青年组建起80多家区属、镇属、乡属街道办事处属的集体所有制建筑队伍,包揽工程,参与市场竞争。西林铅锌矿、西林钢铁厂、伊春铁路、商业、粮食等30多个单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本部门建厂、扩建和生产、生活的需要,组建起规模不同的以自营为主的建筑施工队伍。至此,全市的建筑施工队伍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至1985年,全市有建筑工程队120家。职工28430人。全民所有制职工12640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5790人,工民建筑队伍25731人、道路建设队伍711人、安装队伍(不含综合性建筑单位)668人、市政建设队伍315人、房产维修队伍1000人。
  1952年,森工局成立冬训办公室。利用冬闲时间,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文化技术培训。1955年,各地成立专业建筑队伍后,配备了专兼职文化教员。利用工余时间,组织工人学文化、学技术。“文化大革命”中,职工的文化技术学习中断。后期,虽有所恢复,但不普遍。1981年,市建委依据中央和国务院要求精神,组织施工单位办文化补课、技术补课。即“双补”学习班。同时,根据省建工系统干部培训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对全市建筑部门的干部进行业务技术培训。
  伊春林业工程公司通过“七二一”大学,职工技术学校,教育中心等组织形式,先后开办了工民建筑,赤脚医生、现场员、爆破手、水泥工、电焊工、班组长学习班30多期。至1985年,共培训学员1271人次,送外地大专学院进修98人次。在管理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0%,工人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0%,技术工人中四级以上的占81%。1979年,市建筑工程公司举办了文化补习班、技术培训班,对工人进行文化技术培训。至1985年,共培训工人750人次,还举办了会计、预算、劳动定额、企业管理、技术管理学习班、共培训各类专业人员350人次。还选送40名干部到有关大、中、专院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