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筑技术
第二节 建筑技术
伊春的建筑技术融农村与城市为一体,早期民宅多用农村技术,一度农村技术与城市技术交织后,渐被城市技术代替。公用建筑则一直追随城市技术。此外,由于地处寒区,施工困难,工程人员逐渐积累了冬季施工经验,如暖棚法、冻结法、电热法等。
一、基础工程
50~80年代,建筑基础结构为埋桩基础,50年代初,伊春建筑的简易房舍,由于结构简单,荷载较轻,多采用挖坑填石块埋柱脚的方法,此法较为原始。
木底盘基础 50~60年代初,借用林木方便,在建筑简易结构房舍中普遍采用建筑物底部四周用原木或半拉瓜(原木的1/2)连接一起,组成底盘、柱脚、木柱子均用铁扒锯子镶在木底盘上。
毛石基础 60年代,随着砖木结构房屋的兴起,建筑普遍采用毛石基础、有条形基础、毛石墩基础等。
爆扩桩基础 60年代后,建筑部门引进此法,多用于平房住宅、学校等民用与公用建筑。
桩基础 有钢筋混凝土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柱基础和木桩基础。大部分用于民用建筑或地质条件甚差的地带。
水捍沙基础 一般用于土质松软的地方,有时因基础材料缺乏也用此法。
钢筋混凝土基础 伊春工业厂房多用,民房甚少。至于整体基础却用之不多。
二、墙体工程
自林区开发到1985年,伊春的墙体工程主要有,木刻楞墙体,即用鲜树或倒木、站杆为材料,刻成墙体、两面用泥勾缝。伊春林区建国前后均有,建国前多为俄式,建国后(多在开发初),以场、所为常见。
拉哈辫墙体 即用毛草或谷草浸泥拧成草辫子,环绕在柱脚、土柱子上、编织成墙体。50年代初,伊春建办公室及家属房多采用这种墙体。60~70年代,山场民用住宅用此墙体较多。
板条墙体 即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的板条,钉在柱脚和立柱两侧,中间加泥土或炉渣,外面抹泥或抹灰,60年代后,山上家属房仍沿用。
木砖墙体 开发初期,由于红砖量少,林场的房舍采用木砖墙体。即把柞桦树或风倒、站杆原木截成红砖长短相似的园墩,劈成木拌,用大泥作浆码成墙体,两面抹泥,其较拉哈辫和板条墙体坚固耐久。
砌砖墙体 60年代后,由于建材业的发展,林区逐渐采用砖砌墙体,新建房屋90%以上采用砖砌墙体。
砌石墙体 50年代时,伊春有部份住宅和办公楼窗台下墙体砌毛石、新青林业局两层办公楼墙体完全用毛石砌筑。因保温差,此法逐渐减少。
加气混凝土墙体 80年代初,伊春引进墙体建筑技术,市资源馆采用框架结构,用加气混凝土砌筑。
三、屋面工程
苫房草屋面 50年代,初建房屋多用苫房草。屋面荷载轻、造价低、保温、防水好。60~70年代,场(所)建房仍不乏苫房草房盖。
木板屋面 有压缝式、鱼鳞式。各林业局仓库由于跨度大及荷载因素,大部分采用木板屋面,为防腐,有的还涂以沥青。
油毡纸屋面 60年代,城镇住宅或仓库等工程多采用油毡纸屋面。其施工简便、造价低廉、不耐久。70年代,场(所)民房仍见此屋面。
瓦屋面 伊春土质不大适宜制造粘土瓦,所以采用粘土瓦,石棉瓦屋面不多,而多用水泥瓦屋面。70年代后,占房屋建筑面积的90%以上。
铁皮屋面 其防水性能好,但造价较高,只是个别楼房仓库采用。市体育馆即以铁皮为屋面,采用环氧素脂胶粘缝。
沥青屋面 80年代,试建一批平顶楼用此屋面,但因地处寒区,其防水率很难达到100%。
四、装饰工程
伊春的公用民用建筑,其室内墙体多为白灰砂浆抹灰,天棚板条吊顶麻刀白灰砂浆抹面,而后用白灰浆粉刷。地面,60~70年代,多为红砖、木地板、水泥或水磨石。外墙,多为刷红土,水泥砂浆勾缝,亦有水泥砂浆抹面和水刷石饰面。喷涂、弹涂等新工艺也有采用。进入80年代,室内装修采用镶纤维板、胶合板、墙裙子或贴墙壁纸。地面铺人字地板、人造理石或天然大理石。外部装修,有的用瓷砖、釉面砖、大理石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