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市政建设与公用事业第一节 道路 开发初期,主干道伊春仅有火车站至“街”内几条土路,多为东西走向。睛天尘土飞扬,阴雨或冰雪融化时节泥泞难行。
1952年,铺设两条沿伊翠铁路南北侧各3公里长的砂石路,为今日城中心主干道雏形。
1957年,铺设和平路、通山路、通河路、育林路4条砂石路。总长5.5公里,面积5.5万平方米。
1972年,将原砂石路无基础改建成有基础和油渣路面,总长13.1公里,面积13.1万平方米。有基础的路面,有通山路南段(红升路口至酱菜厂),新曙光办事处至木材加工厂商店。铺设油渣路面有新兴中路(伊春区政府至消防队),繁荣路(商业招待所至林城蔬菜商店)。
1973~1975年,铺设高级、次高级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路面,有通河路(文化宫至大旅社)、新兴中路(加油站至消防队)、繁荣路(商业招待所至农副产品供销商店)、和平路(伊春区第二中学至油厂)等主次干道,总长度5.5公里,面积为5.5万平方米。
进入80年代,城区内本着“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大搞群众义务劳动,实行群专结合,基础工程由城区各单位义务劳动承担,路面铺设沥青混凝土由市政工程处负责。1980~1981年,城区内更新改造铺设高级、次高级沥青混凝土路面,有朝阳路、繁荣路、桦林路、通山路、育林路、制材路。其中,朝阳路、繁荣路、桦林路为1980年改造铺设,全长1905米,面积27580平方米。通山路(酱菜厂至卫生学校)、育林路(木材加工厂至区粮食分局)、制材路(木材加工厂至曙光公社)为1981年铺设,全长为1960米,面积为17113米。群众会战共出动人工27793人次,出动车辆1034个台班,切填土方9466立方米,摆砌路面基石9005立方米,节约资金10万余元。到1981年末,城区共修成高级、次高级道路总长13公里,面积14万平方米。至此城区道路变化显著。
1985年,城区道路建设继续展开。新建成高级、次高级混凝土道路109335平方米,建成砂石路32956平方米,铺设人行道板9964平方米。年底,在主要街道建成道路24条,形成较方便的交通网络。道路总长38.7公里,面积37万平方米。其中,12条主干道为水泥、沥青混凝土路面,总长度为32.9公里,面积30.78万平方米。
伊春各卫星城,其道路建设过程与中心城大体相似,均由几条土路开始,后随城镇建设发展,逐渐扩展、升级,较早开发的南岔、带岭等区(镇),50年代,其街内只有廖廖几条土路。进入60年代,逐年将主次街道大部分铺设成了砂石路。70~80年代初,砂石路改铺成高级、次高级水泥、沥青混凝土路面。南岔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改造铺设水泥路面,而后又逐年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到1985年底,已铺成高级、次高级水泥、沥青混凝土路面总长为6公里,面积为5万平方米;铺设砂石路面总长为30公里,面积为19.5万平方米。带岭区主要道路有迎宾路、育林路、局址路3条。迎宾路,是1981年由原砂石路改铺成油渣路面的,全长1150米,宽8.5米,面积9775平方米。育林路和局址路,是砂石路面,总长3100米,面积27308平方米。到1985年底,共建成主干道和巷道总长18公里,面积为15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2.5公里,面积2万平方米。
开发较晚的伊春北部城镇,道路建设起步虽迟,但起点较高。1983年,新青区新青大街和迎宾路2条砂石路改铺成柏油路,全长1370米,面积13700平方米。之后,拓宽新路,由2条发展到5条。截至1985年末,共建成砂石路和柏油路总长为15公里,面积为12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长4.9公里,面积4.7万平方米。1985年,五营、红星、金山屯、美溪等区(镇),竟相改砂石路为水泥混凝土高级、次高级沥青柏油路面。同年,西林、乌马河、翠峦等地的道路正处于陆续改造铺设之中,其目标亦为建本地1条高级、次高级水泥路面。
到1985年末,全市共建成城镇道路总长305公里(卫星城267公里),面积228万平方米(卫星城191万平方米)。其中,建成高级、次高级路面长68公里(卫星城35公里),面积63.2万平方米(卫星城32.6万平方米)(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