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排水

第二节 排水


  1952~1964年,伊春无国家排水投资、排水规划、排水设施。只在干、巷道两侧挖修简易明沟。城区雨、污水,部分靠自然坡降流入伊春河、汤旺河,部分汇集低洼处,形成一些泡泊,靠自然蒸发平衡,南部有一条天然河沟,自西向东,收集附近地区雨、污水下泄汤旺河。到60年代初,生产、生活用地扩展,填挤了草原和泡泊面积,蓄积和蒸发雨、污水能力渐弱,伊春河、汤旺河底逐年抬高,天然渠道和人工明沟淤塞日益严重,而污水量逐年增加,城区内涝日渐严重。
  1965年始,省、市政府从城市维护费和国家预算中,给本市排水基本建设工程投资。到1967年,累计投资20.1万元。主要用于修筑明沟、穿堤过道管涵和疏通南河沟等。此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排水投资中断,排水工程、设施始兴又止。1972~1982年,排水事业投资10年累计达371.6万元。此间,中心城进行了小规模排水规划建设,河南老区和河北新区初步形成排水能力。1972年,为排出城区军分区北侧大泡子污水,敷设0.2公里地下排水管道,后因冻害报废。1973年,由市建设局设计施工,在火车站西侧建成448.3平方米的污水泵站,泵房内设有4台ZCH型混流泵,每台流量为1900立方米/时,扬程为5.6~7.3米,即第一污水泵站。并由原气象站(今青少年宫)向东至“大旅社”,沿新兴路南侧敷设0.8公里、管径500毫米的地下管道。此系伊春排水工程建设的起点。1974年,继续沿新兴路向东敷设1.6公里、管径500~600~700~1000毫米地下管道,贯通新兴路东段至第一污水泵站。1975~1982年,相继在旧城区的和平路、通河路、迎宾路、育林路、制材路5条干道一侧敷设总长度13.3公里的地下管道,并与新兴东路东段地下排水管道联网,汇集6条干道及附近街坊的雨、污水,经第一排水站排入汤旺河。河北小区兴建后,为排出北山雨水和居民区污水,1979年,在伊春区第三中学东侧临伊春河处建第二泵水站,面积180平方米,设有2台20ZCB—70型排水泵,排水能力为2270吨/台时。1982年,在朝阳小学西南侧临伊春河处建第三泵水站,排水能力为2270吨/台时。在伊春河与北山之间,顺自然坡降,沿朝阳路延伸至第二泵水站敷设1.6公里排水干线,汇集干道和附近街坊雨、污水;沿北山脚筑起自临山街至市政处西侧的375米明渠,截顺北山雨水,在制药厂和朝阳路东端分别入朝阳路排水干线。北山一~七道沟的雨水,由天然沟渠入第三泵水站调节池;平时由自流管道排入伊春河;汛期经泵站加压入河。这一时期的建设,中心城的排水体系虽初具规模,但仍不完整。老城区铁道北小区,管网偏稀,管径稍小,已建成泵站排污能力仅为2.8立方米/秒。春、夏、秋季大量雨、污水无法排出城外,冬季污水与积雪冻成冰山。铁道南小区的天然河沟淤塞多年,无法排除5.5平方公里汇水面积的雨、污水。河北新区已初步建成自然流降排水体系,仍须延伸主干线、街坊支线地下管道。河西新区兴建后,排水工程的规划建设还没有跟上。
  1982年后,市政府集中人、财、物力,解决中心城排水的新老问题。1982~1983年,市城建局提出《关于伊春市伊春区排水工程计划书》后,委托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实地考察、编制、提出了《伊春市排水工程扩初设计》,经省政府批准,纳入省预算计划。1982~1985年,省、市累计投资560.4万元。其中,省预算内解决350万元,市集中地方财力解决210.4万元。工程于1982年11月,由市政工程处在伊春区第四中学施工地段破土动工,修筑D2000×2000毫米、长250米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渠。时遇冬季,作业条件差,当年只完成挖方和备料,未进行铺装。1983年,市政府成立市排水工程指挥部,调集林业工程公司、市政工程处、市建筑工程处、乌马河区工程处、市建筑工程公司、伊春区建委、城建局物资供应站7支设备、技术、施工能力较强的建筑队伍,投入工程会战,开展主支干线管道、泵站、附属工程的建设。2年间,完成管道工程9496米,其中,主干线5203米,通山路支线1398米,肉食加工厂干线370米,丰林路干线1590米,其它支干线100米,压力管道105米;1座132平方米的泵站及附属建筑730平方米。到1985年,排水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同时,河北小区新修从液化汽站至三泵水站0.8公里排水干线,原天然沟渠改为下水管道,在朝阳路干线两侧住宅区敷设排水支线12条,汇集干巷道和街坊雨、污水,河北小区排水网络趋于完整。至此,伊春中心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排水体系。河南区、河西区排水主支干线联网,5028.8米排水管道总干线,西起新兴西路南二道街,东至第一泵水站,贯通河南区、河西区,第一泵水站及排涝泵站与之配套,排除该区域雨、污水。河北区自成体系,以朝阳路干线连接街坊、巷道支线,以干管、明渠截顺山水,设有第二、三泵水站与管网配套,排除该区域雨、污水。
  1982年后,在中心城排水设施建设的同时,有8个卫星城,从本地实际出发,相继进行了一些排水设施建设,建排水管道共20.2公里,服务面积11.5平方公里。
  截至到1985年底,国家用于排水事业的投资累计为1006.7万元,泵水站4个。(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