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公共交通

第四节 公共交通


  开发初期,城区人们徒步行走,50年代后,始有马车接送站。60年代,仍以马车为主,同时有人力三轮车用于接送站。部分单位职工搭汽车往来。直到1974年,市交通局投入5台客运车辆,开辟伊春区通往友好、翠峦、美溪、金山屯等近郊短途客运线路;同时,开通城区早晚各1趟,即军分区至火车站的接送站客车。1975年初,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定员28人,配备客车3台,5月10日正式运行。开通线路2条:火车站至卫东公社(2线),全长6公里,设6个停车站。火车站至临山街(3线)全长5公里,设5个停车站。此间2、3线不定时运行。每日早晚还发2班接站车,由火车站至中心医院(今市第一医院),全长4公里。此时全公司营运线路总长15公里,全年客运总量达126万人次。城区交通大为缓解。
  1976年,市公共汽车公司增至60人。当年、新购进哈一型大客车5台,营运车辆总数8台,新增加线路2条,市一百货商店至红旗林场4线,全长8公里,3个停车站。伊春酒厂至第三百货商店全长循环8公里(5线),设7个停车站。其增营运里程16公里,全年客运总量150万人次。1983年,新增线路1条,开通1线,由火车站至河西新区农企公司,全长6公里,设8个停车站。该线贯通城区主要干线,平峰时每30分钟1趟,高峰时15~20分钟1趟。其他各线循环时间在30分钟左右。到年底,全公司营运大客车数达18台,职工人数85人,营运线路总长度37公里,年客运总量为189万人次。1984~1985年,市公共汽车公司又购进哈五型、哈七型大客车6台,营运总车辆24台,职工人数94人。新增线路4条,延长线路1条,即1线延伸至河西中心医院,全长8公里,中间设9个停车站。此时,新增近郊营运线路4条,伊春至友好、伊春至乌马河、伊春至翠峦、伊春至美溪。营运里程全长90公里。到1985年末,市公共汽车公司营运线路共增开9条,营运里程总长129公里,年客运总量达371万人次。此间,市运输公司开通城区到各卫星城之间的车辆陆续增加,里程不断延伸,加之个体客运的发展,伊春中心城交通初具规模。
  卫星城(市辖各区局)。伊春市区各卫星城,因开发时间不等,其交通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早期开发的南岔、带岭区(镇),曾大体经历类似中心城的过程;而后期开发的北部各城镇,1970年友好、新青及铁力、双丰林业局靠森铁客运。1970年后,随林区开发及人口增长(道路延伸)汽运、森运客运逐渐向正规发展。1980年后,中心城与卫星城、卫星城与山上场(所)之间多通公共大客车、个体小客车。到1985年,投入公共客运车辆已达39台,开辟林业客运(通勤)线路5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