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供水 1958年前,本市工业和民用水,多取自天然水源,或利用辘轳水井、半机械化水井。1959年,国家投资53万元,在伊春区西北伊春河南岸,破土兴建自来水一水源。翌年,续投74万元,建成直径8米、深9.5米石砌大口井1眼(泵房南侧1号井),176平方米砖木结构泵房1栋(土建部分),60平方米办公室及宿舍1栋,并埋设石棉给水管道2公里。但由于“大跃进”材料缺乏,石棉给水管道全部报废。1961~1963年,因自然灾害,自来水建设暂停。1964~1966年,国家给市自来水工程投资74万元。1964年4月23日自来水工程筹备处建立,筹备处派员同省建设厅设计院共同设计伊春区给水管网和大井;从双鸭山、瓦房店购进给水铸铁管;从佳木斯市城建局聘请了泵工、管道工,并培养了一批技工。市政工程处进行一水源泵房的机组、电气、通讯安装,新建直径6米、深7米石砌大口井1眼(位泵房西北,既2号井)和高位水池(位南山,因挖战备洞废,后在其上侧新建1座),拆除1959~1960年,第一次埋设的2公里石棉给水管道,重新铺设铸铁管道5公里。管道走向北线,从一水源泵房沿丰林路东行至通河路口北拐到文化宫止,长1.4公里,管径为300~250~200毫米;南线,从一水源东沿工业路南行至新兴路东拐到大旅社,沿通山路南行至繁荣路西端东拐,沿繁荣二道街过通河南路至迎宾路南段,北拐至回民饭店止,此段长3.89公里,管径为200~150~100毫米。南北给水管道沿线设集体供水站。1965年9月1日,市自来水厂建成投产,日产水2000吨,全年供水72万吨。其中,生活用水36万吨,每人日均生活用水为25升。伊春区部分居民第一次吃到自产的浅层地下水。
“文化大革命”期间,供水事业发展缓慢。1972年,在一水源泵房东北伊春河南岸建第三号大口井;1975年,在伊春河北岸建二水源泵房276平方米,大口井1眼,翌年投产,日产水300吨,新建给水管道共12.9公里。到1978年末,日产水2000吨。此时,伊春区8万人口,有6万人口用自来水。其中,到供水站汲水人口2万人,进户696户。但供水与生产生活用水仍不适应。
进入80年代,市委、市政府下决心解决供需矛盾,1979~1985年,投资706万元(相当于前20年投资309.4万元的2.2倍)。此间,1980~1981年,在伊春河西岸建第三水源,泵房35.6平方米,大口井2眼,并从第三水源向伊春河东岸铺设直径150毫米铸铁管双线过河管道330米,将第三水源的水送到河东补充供水不足。1981年,河北区第二水源采取临时措施,即冬季从伊春河直接提水注入水井,供应河北区居民饮用。
自1981年始,筹建伊春区东升水源和大管径输水管道,国家林业部为此计划1696万元,1983年7月,开工。到1985年末,建成车库及库房175平方米,1000立方米集水池1座,水源地压力管道及自流管道3000米,水源地至高位水池压力管道3300米,高位水池至供水区给水管道2839米,东升水源到高位水池双管每条直径500毫米,高位水池到管网,双管每条管径600毫米。东升水源到区内管道穿越汤旺河、国铁和伊春河,与城区供水管道联通;完成给水泵房1122平方米。本年底,东升水源工程共完成884.4万元,占总概算的52.1%。
1979~1985年,新建供水管道总长度38.1公里,相当于前20年建设的2.1倍;日产水5000吨,较1978年增长1.5倍;全年供水总量201万吨,较1978年增长1.4倍;平均生活用水量52.6升/人日,较1978年16升/人日,增长2.2倍。
1959~1985年,市自来水投资1015万元。其中,国投682万元,占投资总数的67%,到1985年末,建成自来水厂1个,水源4处,浅水地下大口井7眼,55~100米地下深井13眼,高位水池3处,供水管道56公里。管网分布呈东西走向排列兼有南北走向贯穿,东西向有5条,第一条以新兴路管道为中枢,西起伊春林业中心医院,东至迎宾路口;第二条西起养鱼池北侧,东至火车站东南团结社;第三条西起第一水源泵房,东至区第二中学;第四条西起伊春河,东至育林路;第五条西起科技楼,东至林科院。南北走向主管道河西有4条,河南有7条,河北有5条,东升乡至区内1条,计17条。为城内6个办事处、52个街及小区、249个单位和12563户居民送水。
此外,4个卫星城兴建了供水设施,即南岔区建有供水管道1.4公里;带岭区建有水源3处,供水管道26.8公里;西林区建有供水管道4公里;翠峦区建有泵房300平方米;水塔1座,供水管道3.6公里。(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