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环境保护
第八章 环境保护
伊春山峦重迭,森林茂密,开发前动植物资源丰富,原始森林尚未受到人为干扰。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伊春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解放后,林区每年向国家提供大量木材。由于过量开采,森林生态环境急剧变化。70年代末,生态恶性循环加剧,诸如小气候异常,水源涵养功能削弱;水土流失带来土壤有机质减少;野生动植物频危;自然灾害频繁。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向紊乱,衰退的趋势演替。此间,随木材加工、林产化学、地方工业体系逐步形成,林区城镇的不断兴起,环境污染日见突出,且以水质表现最烈,其次是大气污染及废渣污染不断恶化。进入80年代,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1971年,成立地区“三废”办公室。1973年,成立地区环境保护办公室。1974年,筹建环境监测站。1976年后,各县、区(局)、厂(矿)的环保工作由基建科,卫生科、卫生防疫站和安全科兼管。1977年,成立地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79年,地区环保办改为市环保办。1983年,省编委核定市环境保护办公室编制50名,其中,嘉荫县2名,铁力县5名。此后,各县、区(局)、厂、矿相应成立环保办(科)或城建环保科、基建环保科,安全环保科。还建有监测站4个。年末,全市环保系统总数达221人(含企业环保人员)。其中,专职98人,兼职123人。1984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后,成立了市环境保护委员会。1985年9月,市环境保护办公室由科级单位,升格为副处级单位。
本市逐步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教育、技术手段管理环境,治理了一些重点污染源;按“三同时”的原则对新污染源严格控制,查处污染事故,开展征收超标排污费,制定地方行政法规,推广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开展科技情报交流;并逐步加强和深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还逐步进行了例行监测、污染源监测及社会服务性监测,开展了水质、大气、噪声监测,进行了环境科学基础研究、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及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