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科研机构

第一节 科研机构


  1985年,全市有科学研究机构8处。其中,自然科学研究机构7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处。共有各类科技人员19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的59人,初级以下职称的128人。

  一、伊春林业科学研究院

  1958年7月,建立伊春林区第一个林业科学研究所,隶属于伊春林业管理局领导,研究人员不足20人,承担木材采运、林产工业和营林等方面的科学研究。1963年春,改为森林经营研究所。1964年,又改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伊春林业科学研究所。1965年,林科所机构撤销,成立林业管理局技术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机构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恢复研究所的机构,并改名为地区农林科学研究所。1973年,改为林业科学研究所,1977年,成立林业科学院,同时成立中共伊春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委员会,隶属市委、市政府领导;人员编制扩大到138人。其中,科技人员72人,在科技人员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25人,助理工程师20人,技术员25人,行政人员66人。下设6个研究室、2个科、1个实验站,另设有党、团、工会等机构。

  二、伊春林业经济科学研究所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建议,经地委、地革委批准,1979年2月,建立该所。隶属地委、地革委和林管局领导。承担全区的林业经济科学研究任务。自成立到1983年11月,内部机构未定。1983年11月后,市编委批准设秘书科、经济研究室、情报资料室和《林业经济研究》编辑部,定编15人。其中,研究6人、行政管理3人、情报资料2人、后勤服务4人,高级会计师1人、经济师6人、编辑1人、助理经济师、会计师、工程师5人。到1985年,全所完成林业经济科研课题15项,撰写论文18篇(其中,国家级2篇,省级3篇,市级13篇),调查报告6篇,出版发行《林业经济研究》52期、176万字;举办会计学习班、林业经济讲习班,共培训人员220人;编写《经济参考资料》46期、7万字。

  三、伊春市家具研究所

  1976年,林产工业局建立研究室。1980年,改为伊春林产工业研究所。1984年,建立市家具研究所,隶属市政府和林管局直接领导,承担全市的家具科学研究任务;全所职工43人。其中,科技人员16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6人,技术员3人,其它1人)。行政人员27人。下设木材加工、家具设计、机电、林产工业、家具工艺5个研究室和1个情报资料室、1个行政办公室。

  四、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

  1962年9月,始建时有20人,下设森工研究、营林研究和总务组。1964年,国家林业部采纳了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宋莹的建议,开始在带岭建立东北林业科学研究所,拟将省林业科学院的木材研究所、采运研究所和原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合并,建立东北林业科学研究所。经过1年的筹建,于1965年末,正式成立了东北林业研究所,宋莹任所长。1966年,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木工和采运2个研究所正在准备由哈尔滨市搬迁到带岭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刚建成的东北林业科学研究所便瘫痪。1968年,成立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革命委员会。1971年,恢复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机构。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人员增加,机构延续至1985年;全所共有职工97人。其中,科技人员35人,行政人员和技术工人62人。在科技人员中,工程师17人,助理工程师以下的18人。

  五、南岔木材水解科学研究所

  1968年始建,隶属南岔木材水解厂,承担水解厂科学研究和全市林产化工产品质量检验任务。内设木材水解工艺、林产化工产品化验、饲料酵母研究室和办公室;全所有职工55人。其中,科研人员20人。在科研人员中,工程师5人、助理工程师8人、技术员7人、技术工人和行政人员30人,其他5人。

  六、伊春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前身是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内设的科技情报科,负责《伊春科技》杂志编辑、科技情报的收集和传递工作。1985年,建立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内设编辑室、资料室、综合室、调研室;有职工7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5人。隶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领导。

  七、伊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959年始建,隶属市农牧局,承担全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任务;全所有职工49人。其中,科技人员16人,其他行政人员(包括农艺技工)33人。在科技人员中有农艺师4人、助理农艺师10人、农艺技术员1人,其他1人。

  八、伊春市农业机械科学研究所

  始建于1972年,隶属市农牧渔业局,承担全市的农业机械科学研究工作;全所共有职工20人。其中,科技人员13人,其他行政人员7人。在科技人员中,工程师1人、技师1人、助理工程师6人、技术员5人。内设办公室、农机研究室和科技情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