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木材生产技术研究
第二节 木材生产技术研究
1949年冬,东北林务总局副总局长张子良带人到伊春林区,对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了研究改革,先后来五道库林业局的桦川县采伐大队第三中队农民伐木工人李国有、翠峦林业局伐木工人刘金贵共同研究使用“弯把锯”采伐技术,控制树倒方向掌握一面倒、降低伐根、研究抽片加楔伐方法。总结出根据不同胸径来确定下茬口深度,及拉上口采取砍口加楔或抽片加楔留弦挂耳方法,同时,在推广使用弯把锯伐木造材新方法时,还总结研究新锉锯法。这些被编入《东北林区采运作业技术保安暂行规则》。此后“合理造材法”“编组隔号作业法”在东北林区推广。1952年夏,学习辽宁东北森工管理局的经验,伊春林区研制“双轴滑杠”的集材新工具,利用山场坡度使原木自动下滑,无需任何动力进行集材。其方法是用直径20厘米左右的原木顺山铺成2条轨道,中间用横杆固定,原木借助坡度自动下滑。每次运送原木2~3立方米,每条轨道日作业量达20~25立方米。接着又研制成“单轨木马”、“单轴滑杠”等集材新工具。1953年,在带岭林业实验局进行苏制瓦克勃电锯伐木,特勒——3绞盘机架杆集材等试验获得成功。1954年,森铁试运原条获得成功。
1956年,从苏联引进友谊牌油锯后,我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了国产051——型油锯,带岭林业实验局青年伐木工孟昭贵和铁力林业局伐木工马永顺,对使用国产051——型油锯总结出一整套关于油锯的性能与保养锯链锉磨及使用操作技术。在采伐方式上,由“径级”择伐改为带状皆伐,机械化集材全部使用苏联进口的克特——12和兹——80拖拉机。最初只用克特——12,兹——80闲置。伊春森工管理局请东北林学院采运专业教授作技术指导,在翠峦林业局9个林场和五道库林业局504伐木场,对兹——80拖拉机集材进行实验获得成功。1957年,开始对木材生产工艺过程进行技术改革,山上伐区生产“原条”,然后运到山下贮木场造材,实行从伐区采伐的树木经过打枝、集材、装车、运输、最后到贮木场造材、检尺入库一条龙式的流水作业,使生产技术改革推向前进。
1960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机械研究所和带岭林业实验局科研室联合对用双筒绞盘机集材进行了实验。该所又和东北林学院采运系协作,对德特—40拖拉机集材进行了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对集、装工序作技术改造。1962~1964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留苏博士宋萤等人,在双子河林业局罗圈河伐木场对小工队综合作业进行试验获得成功。日均木材产量由3.35立方米增加到5.24立方米,提高61.8%。拖拉机台班产量由31.1立方米增加到41立方米,提高31.7%。伐区生产成本每立方米降低18%。
1960~1963年,伊春林业科学研究所严则敬、韩国良等人承担研究冬季冰雪滑道集材的课题,收到良好的成效,一个时期曾在伊春林区推广应用。1965年后,部分林业局改森运为汽运,70年代后,出现森运改汽运高潮。用国产解放牌、东风EQ—140汽车运原条获得成功。此间,运材机械设备革新成果有:丰林林业局路电处用东方红z—54型拖拉机改制成“液压刮道整平机”,东风林业局路电处用解放牌CA—10B 箱板车改制成“气动双翼自卸养路专用车”,提高效率2倍,带岭林业实验局改革1台“枝丫自卸汽车”,乌伊岭林业局研制成斯康尼亚汽车的“检修机具和仪表”,美溪林业局研制运输枝丫“单轴半挂拖车”,翠峦林业局研制“拖车回空吊车钢索”。贮木场技术改造有,新青林业局贮木场试制成功“摩擦式曲面卷筒绞盘机”,代替了双筒绞盘机牵引原条车卸原条;五营林业局贮木场和南岔林业局向阳林场共同研制“选材电车自动抛木器”,通过电机动减速装置和双线带牙链条将横向装载的原木抛下楞腿;朗乡林业局贮木场于1976年,安装一条传送带,木材通过传送带传送;上甘岭林业局贮木场在伊春林业科学院指导下,试制成功“可控硅脉冲调速电动选材车”;乌敏河林业局贮木场装车工人闫传招将上甘岭林业局研制无车立柱装车法,应用到铁路运输木材上。各林业局贮木场全部安装上桥式龙门吊、卸车、装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