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林产工业技术研究

第三节 林产工业技术研究


  一、木材加工技术
  1973年,朗乡林业局木材加工厂改造2台大带锯,使工人上料、翻木、卡木等笨重操作改为机械化,将过去靠人工摇尺进锯改为数控摇尺进锯,使每台大带锯由原来的9人减少到3人,把主力锯改成辅助大带锯锯割原木,使整个锯材工艺形成用1条传送原木链子、4道大带锯、4道主力锯的制材新工艺。同时,还自行设计、自己制造了4台自动上料、自动翻木、自动摇尺、自动进锯和自动送料的滚台式主力锯,使每台锯机由7人减少到3人操作,并改成1条原木传送链供4台大带锯使用,还装上7条传送成材、半成品和废料的传送带。
  1974年,伊春林业科学院张世增等人在大丰林业局贮木加工厂研制成功数控摇尺主力锯,将电子技术应用到木材加工行业的锯机控制上,主力锯只用1人在控制台上操纵整个木材切割的各道工序。其主要性能特点是,用可控硅调速,自动控制木材进锯速度;用光电进行予选测量数字显示实现数控进尺;锯机装设搬垫,对木材切削度可进行微调,达到合理下锯提高出材率;锯机装有自动上油、上锯和停锯制动装置。
  1980年,南岔木材水解厂和友好木材加工厂的科技人员,先后研制成功“JJz—1型锯材激光投影显示器”和“JJz—2型激光划线准直器”,解决了大径级原木划线难的问题,其在木材加工行业推广使用。
  二、木制品生产技术
  1976年后,继双丰林业局生产线建成后,一些厂、局先后建成家具生产线,家具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地技术革新。大丰林业局迟德彬,研制一种附属装置,安装在木工平刨床上,1982年使用后,没再发生平刨“咬手”事故,并在全市推广使用。
  三、人造板生产技术
  1978~1979年,始生产人造板。在这之前只有友好和新青木材综合加工厂的纤维板是定型的,另有几处小胶合板生产刚刚兴起。
  1978~1982年,双丰、南岔、美溪林业局、南岔木材水解厂,各投建了1个年产2000吨的硬纤维板厂,南岔木材水解厂在原来基础上又于1982年引进瑞典全套技术设备投建1个年产50000立方米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1983年,从挪威引进1套年产10000吨的尿醛树脂胶设备和技术,为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相配套的胶料生产项目。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于1985年末正式投料试产成功,产量达到了117立方米/32小时的设计能力,最高产量202立方米/32小时;所用原料,木材加工剩余物占45%,枝丫材占35%,薪炭材占20%。该产品主要用于加工高档家具、音响设备外壳、高档房间的内部装修等。
  四、林产化工技术
  1958年,由国家投资,建立铁力木材干馏厂,全套设备和技术都是从波兰引进的。由于引进的技术落后,产品利用渠道没有开发,于1978年,被迫转产以生产胶料为主,同时生产活性碳和中成药。在转产前的1968~1977年,该厂科技人员研制成功用木焦油和木醋液制取“木焦油抗氧剂”、“木馏油”、“木酚皂”(来苏儿)、“木焦油杂酚油浮选起泡剂”和“粉状、颗粒状活性炭”等。
  1960年,建成南岔木材综合加工水解厂,全套技术和设备从苏联引进。后因苏方专家撤走,不能正式投产。1970年后,该厂科技人员反复研究试验,于1975年使该厂的酒精生产正常。研制并攻克应用分子筛选法制取工业无水酒精,自制8台Φ3.50米、H6米的脱水塔、1套精馏设备、1套再生设备,日产无水酒精达300~500公斤;对水解车间蒸煮工序的供酸系统进行了改造,防止原设计造成的堵塞反压事故。研制成功“木素活性炭”,于1977年建厂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吨左右;利用水解废液制取饲料酵母,于1975年又以饲料酵母为原料,采用盐析法,制取出核糖酸,I976年,又以核糖酸为原料采取酶法降解法,制取出核酸衍生物5'一核甘酸,再经过离子交换提纯,制取出5'——复合核甘酸钠片,经省药检所检验达到国家药典规定;1971年,通过发酵法从木材水解糖液中制取出甘油;利用水解液中的废渣——生产石膏制造出轻型建筑材料——石膏板,1981年,达到了国家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