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建筑技术研究

第七节 建筑技术研究


  50年代,建筑施工广泛推广以小带锯代替手顺锯,四面压刨代替手工刨,开榫机、打眼机代替凿子和木钻。筑路推广以木轨平车、木制单轮车、空中架索半机械化运土上路,代替人担土篮子运土上路。1958年,南岔、翠峦、双子河、新青、东风林业局和林业工程公司始推行推土机、翻斗车、压路机,用机械化筑路,取代半机械化运土上路,在年完成筑路30~50公里的基础上,提高到年完成筑路180~200公里,提高效率4倍。
  60年代,在设计和施工中,房屋基础工程以爆扩桩代替毛石条形基础。桥梁工程用钻孔灌注桩代替重式墩台。伊春种子库工程采用预制、吊装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70年代,由林业勘察设计院设计和由林业工程公司施工的伊春体育馆屋面系统,采用40×40米钢网架空间体系,代替钢屋架平面受力体系;乌敏河外燃机主厂房采用预应力21米跨预制拱板屋架,后上甘岭林业局俱乐部也采有24米跨预制拱板屋架;南岔林业局晨明大桥,采用60米跨预制箱形拱体系;铁力林业局年丰大桥,采用预制承架连续板梁结构,跨度20米。
  80年代,由林业工程公司施工的伊春发电厂100米钢筋混凝土烟筒、南岔木材水解厂90米钢筋混凝土烟筒和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发电厂100米钢筋混凝土烟筒采用滑模新工艺;伊春发电厂双曲线冷却塔,采用附着式三角架新工艺,解决支模、井字架垂直运输;伊春大桥加宽工程,现场预制钢筋混凝土桥墩采用电热法新工艺(其为伊春首次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