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测报

第四节 测报


  市气象局(台)所属单位开展的气象测报有伊春、铁力、嘉荫、五营、乌伊岭站的地面气象观测,伊春探空站的探空观测、嘉荫站的农业气象观测和五营站的林业气象观测。
  一、地面气象观测
  伊春、铁力、气象站为国家发报站,每天除进行4次定时(北京时间02、08、14、20时)基本气象观测外,还进行4次辅助绘图报观测(北京时间,05、11、17、23时)。每次观测后需整理编成气象电码(每组5个数码)发往哈尔滨、沈阳气象台。还编发雨情、墒情、灾情情报(发往哈尔滨省气象台)、气候旬、月报(发往北京中央气象台);五营、嘉荫、乌伊岭站为国家气候站(不承担气象报编发任务),每天只进行4次基本定时气象观测,4次定时气象观测项目有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风(风向、风速)、日照、地温(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最低温度、地中5、10、15、20、40、80、160、320厘米深温度),蒸发(小型、大型蒸发),云、能见度、天气观象、雨淞、伊春、铁力、嘉荫(从1971年1月起)还承担了航空报观测、编发任务。
  二、探空气象观测
  每天放2次气球观测(北京时间,07、19时)测量高空各规定层次(高空的气温、湿度、气压、风向、风速)。1962年2月1日~1971年12月,用放小球经纬仪测风,只能测得空中较低层次的风向、风速。1971年1月,超用59型探空仪、120型探空气球测风,1972年8月,起用“701”雷达测风。
  三、农业气象观测
  嘉荫站分别于1959年开展了作物物候和1983年进行自然物候观测。1960年起,开始土壤湿度的农业气象观测工作,作物物候观测项目有小麦、大豆、玉米、谷子全发育期观测。1966~1977年,停止观测。1978年起,设专职人员从事观测工作,观测项目有小麦、大豆全生育期观测。士壤湿度测量,每年2月28日~11月8日逢8(即8、18、28)进行。此外,从1959年始,还进行了霜冻预报、产量预报。1979年开始,进行春季透雨预报。1982年,完成了全县农业气候区划。
  四、林业气象观测
  五营林业气象试验站1961~1965年,进行了林业气象试验工作。1966~1979年,中断工作。1980年后,恢复五营林业气象试验站,并进行了林业气象试验。1961~1965年,5~9月在丰林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小气候试验观测,观测工作设阳坡、平地、阴坡、林缘内与林缘处5个点进行,并于距原始林外500米处的五营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作对比。通过资料对比分析,原始红松林对温度的调节是显著的,根据市气象台耿熹、张泽福、五营站王永德《对原始红松林调节温度能力的探讨》,从调节幅度上看地温大于气温:0厘米地温平均比林外低7.2摄氏度,气温平均比林外低0.7摄氏度;最高温度大于最低温度,最高气温平均比林外低1.2摄氏度,最低气温平均比林外高0.7摄氏度,地面最高温度平均比林外低11.5摄氏度,地面最低温度比林外高0.8摄氏度;晴天大于阴天,晴天时林内日较差缩小3.0摄氏度,阴天时林内日较差只缩小1.2摄氏度;林内温度日较差小,气温变化比林外和缓、稳定;平均气温日较差林内比林外小1.9摄氏度,地面温度日较差小12.3摄氏度;白天,林缘具有提高温度的能力,气温林缘比林外高0.7摄氏度,地温比林外高2.6摄氏度;晴天时,森林每天调节温度的最大幅度可达5~6摄氏度。1980~1985年,在五营区杨树河子林场19.21公里处山坡采伐迹地上共选6个点,分阳坡、阴坡、原始林,每个坡分上中下3个测点进行采伐迹地红松人工林与气候变化影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