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站藏文物

第三节 站藏文物



  一、出土文物

  (一)新石器晚期文物

  石核 1983年6月,市文物普查队于湍湖新石器时期遗址中采集石核两件,即山形石核,长33毫米,高23毫米,底呈菱形最宽为11毫米,石质为砾石,打击点清晰,扇形面锐利,一面有加工痕迹;不规则形石核,长36毫米,高48毫米,最厚处15毫米,系橙黄色砾石,打击点清楚,底部打击点自然形成月牙形锐面。两件石核皆系古代先民制造石器时留下的残核又利用自然形成的锐利刃面做刮鱼鳞、兽皮、修理工具把等用途的刮削器,是新石器时代很普遍的日常用具。这说明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两件石核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单脊平底石镞 1982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于新青区大砬子遗址中采集。长20毫米,宽9毫米,厚2.5毫米,透明石英石白色,质地坚硬,脊偏右,底稍斜,一面无脊,两刃加工痕迹明显,尖部锋利,形制不太规则,当是石叶加工而成,从尖部可看出使用痕迹。石镞是古代先民生活射猎的主要工具,它对研究古代先民的生活,以及对“楛木石弩”的探源都提供了实物证据。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琢制石镞 1982年,市文物普查队于南岔区榆林工区遗址中采集。长24毫米,宽12毫米,厚3毫米,系采用玛瑙石琢制而成。通体加工,工艺精致,底部呈抹园,双刃锋利,尖残成钝刃(当是使用痕迹)。从时间看琢制石镞当稍晚于单脊石镞,它对于研究小兴安岭林区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磨光石矛(残) 1982年5月,市文物普查队于南岔区五号桥遗址中采集。青石所制,残长34毫米,宽17毫米,厚4毫米,一面呈平面,另一面两侧的边缘有磨制刃,尖、底皆残,全长约当60毫米,是当箭头或绑在木杆上投掷用的工具。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石网坠 1983年5月,文物普查队于嘉荫县常胜公社桦树林子遗址中采集。椭园形,为花岗石琢磨而成,长190毫米,宽136毫米,厚71毫米,中心有槽,通体光滑,工艺精湛,使用痕迹明显。其形制不大,实为罕见,该石网坠是研究古代人集体捕鱼生活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柱状石矛 1961年,省博物馆在市征集。全长23.5厘米,铤长10.5厘米,两腊非常短,铤呈园柱形,形制极特殊,为罕见之精品。它是古代用于狩猎和农植的两用工具,对研究小兴安岭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生产工具及兵器的演变有重要价值,现存省博物馆。
  石钺 1972年,省考古工作队张泰湘于铁力县工农公社建设大队劳动时于农田采集。这种石钺是狩猎农耕两用的工具,对研究古代人生活很有价值,现存省博物馆。
  石磨盘底(残) 1982年5月,市文物普查队于金山屯区大砬子遗址采集。残长265毫米,宽135毫米,厚54毫米。系利用花岗岩自然面凿制而成。它是古代人们用其与石磨棒配合进行研磨脱谷的生产工具,此件仅是底部,使用痕迹明显。迄今为止在小兴安岭地区并不多见。它说明,住在这里的先民已经从单一的渔猎经济生活进入到鱼猎与农耕并举,而且生活亦相对稳定的阶段。此器物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陶祖 1982年5月,市文物普查队于金山屯区大砬子遗址采集。长54毫米,直径14毫米,系陶土夹砂捏制而成,火侯较高。外层呈红褐色,内呈黑色,似有一层红衣。其外形近似10岁左右男孩的生殖器,龟头、阴茎皆清楚可辩。该件当是母系社会解体父权上升时期制陶人信手捏制,该陶祖是研究小兴安岭地区古代先民的宗教意识及生活,风俗的宝贵实物资料。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青铜时代文物陶罐 1983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于新青区嘉荫河右岸前进遗址采集陶片,后经复原而成。器口微敞,短颈,鼓腹,平底。呈黄褐色,素面(内外似着红衣经日晒褪色),系夹砂手制。全高160毫米,口径96毫米,腹径117毫米,底径57毫米,壁厚5毫米。该陶罐属海青文化类型,应是青铜时代日常生活器皿。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二)辽金文物

  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 1973年,嘉荫县文教科韩延波征集。呈正方形,长60毫米,宽60毫米,厚16毫米。印背有一梯形钮,钮长32毫米,宽30毫米,厚16毫米。上铸汉字阳文九叠篆“恤品河窝母艾谋亨(应为克)印”,印背阴刻汉字楷书,右为“大定十年六月”,左为“少府监造”,印侧刻“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系重吉猛安下”。据文字已知它是金代官印。
  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军事,行政合一的制度,谋克又写作“毛毛可”、“毛可”,而官印中常铸为“谋亨”。金初,女真各部民无徭役,壮者皆兵,平时耕佃渔猎,战时为兵。平时“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曰猛安,谋克”。“部卒之数,初无定制,至太祖即位二年……始命以300户为谋克,谋克10为猛安”。金朝大致一谋克管300户,一猛安管7~10谋克,但不断变化。金宣宗元光年间曾有“30人为谋克,5谋克为1千户的记载。猛安谋克制是女真人在其故乡黑龙江流域创造的。以后推广到金朝整个统治区域,把汉人、契丹人和渤海人等改编为军户,并授以猛安、谋克的官职。由此,可以知道“恤品河窝艾谋克印”是在“重吉猛安”管辖的一个基层政权“谋克”的印鉴。
  这颗金代官印已书入《黑龙江金代官印集》。
  都统所印 1974年,在南岔区战斗大队征集。呈方形,长7厘米,宽7厘米,厚16毫米,印背有一长方形柱状钮,长32毫米,高26毫米,厚15毫米。上铸汉字阳文九叠篆“都统所印”,印背阴刻汉字,右为“贞祐五年五月”左为“行六部造”,印侧刻“都统所印”。
  《金史、兵志》载:“元兴问,招义军,以30人为谋克,5谋克为1千户,4千户为1万故时户,4万户为一副都统,2副都统为一都统,此复国初之名也,然又外设一总领提控,皆称元帅为总领导”。以这一记载可以知道,谋克,千户(猛安),万户,都统,提控都是金代领兵之官。都统是在副都统之上,提控之下的领兵官,相当于元帅,金代战争频繁,领兵之官较多,仅都统砖印,在省内,外均有出土,形制相似。
  该印背阴刻“贞祐五年”,当时金中央政权已改了年号,边远地区,可能与蒲朝万奴割据辽东有关。现存省博物馆
  青盖镜 1968年8月,带岭区文体科陈洪义在修坝时拣到。后捐献给市文物管理部门。镜呈圆形,直径92毫米,边厚4毫米,镜面微鼓,镜背中心有一圆形脐,上有一凸出的抹圆柱状钮,圆脐外图案靠上有两条龙,右大左小,头须身尾皆清晰可辩,似是相嬉戏,在龙下边,似是波涛中的各种小动物,景象活泼与双龙协调,再外缘是铭文,铭文外有一圈刻度纹,边缘是宽6毫米的素面突出圈带。铭文共28个汉字:青盖作镜自有纪辟去不羊宜古市长保二亲利孙子为吏高官寿命久”。边缘有“铜院盂”字边款已不太清。
  根据阿城、宁安等地出土的铜镜边款特点可知该镜是金代仿汉铜镜。这种青盖镜流传于汉、唐时期,铭文多是吉祥语。这枚铜镜有很明显的铸痕(铸时合箱迹)在“作”与“保”二字上即可看出是仿制迹象。质量不如汉或唐之青盖镜。这枚铜镜出土于永翠河畔,对研究女真人生活很有价值。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带柄铜镜(残) 1982年,市文物普查队在金山屯区横山古墓群复查时,从董秋波手中征集。镜呈圆形,下有一梯形长柄,镜面微鼓。直径77毫米,厚5毫米,柄长28毫米,柄厚3毫米,镜背当是人物故事,已被刨平,只剩下4毫米宽的一圈工带,不见边款。
  此件应是出自横山古墓中的随葬品,但这种形制的带柄铜镜,曾在隋唐时代流行于我国的中原地区,它的出土,对于研究生活在小兴安岭地区的女真族与中原地区的文化渊源,具有一定价值。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三足铜锅 1971年,省博物馆考古部在南岔区木曾供销社征集,1982年,转拨给市文物管理站。
  铜质,伞沿3足铜锅,高154毫米,口径210毫米,深127毫米,腹微鼓,在口下60毫米处有一圈伞沿,沿宽30毫米,锅底有一圆脐,以脐为中心,等距离有3个足,足高45毫米,双箱合范铸成,合箱缝可见,工艺较完整。
  这种铜锅是较典型的女真人炊具,省博物馆藏品中有许多同类器。
  三足祭器 1982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在嘉荫河古城的东瓮城中采集。口径225毫米,深110毫米,壁厚4毫米,口沿上有一倒梯形单耳,高65毫米,宽90毫米,中间孔呈方形,底正中有一圆脐,周围有3个距离相等的足,接地面部份呈锥形,定高90毫米。
  双箱合范铸造,底部有跑火瘤,工艺不甚精,在本省出土的同类器中较为鲜见。应是辽金时期祭祀用具。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铜锅一组 1982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在新青林业局的嘉荫河古城中采集,共5件4式:
  铜吊锅(残),口径330毫米,深140毫米,口沿下有3个对称孔,底部有1圆脐,壁厚3毫米,双箱合范铸成,铸缝可见,工艺不甚精细。
  三足铜锅(稍残),口径260毫米,深120毫米,腹微鼓,壁厚5毫米,锅底正中有一圆脐,周围等距离有3个半月柱状实心足,高70毫米。双箱合范铸成,少见毛疵。
  六耳铜锅(残),直径415毫米,深100毫米,壁厚5毫米。
  六鋬耳铜锅,比较完整,只是底部有两道裂痕。口径435毫米,腹径475毫米,深210毫米。壁厚6毫米,在口沿下60毫米,腹上部有6个等距离鋬耳,耳长70毫米,宽60毫米,厚4毫米,双范合铸,可见合箱缝隙,不见毛疵。
  大型铜锅(残),只剩下腹底部,最长残径550毫米,最短残径430毫米,深150毫米,壁厚7毫米,底部有一突出的铜瘤,应是铸造时留下的疤痕。
  这类铜锅在省博物馆和依兰县博物馆均有所见。这组铜锅是在古城中的同一个地点摞在一起出土的,这种成组配套,且具有明确出土地点的辽金时期饮器的发现,对于研究女真人的政治、军事,乃至其民族的兴衰史,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以上物品存市文物管理站。
  四耳小铜锅 1959年,出土于带岭区大青川金代遗址。敛口,微鼓腹,底残,有明显使用痕迹。4个小耳,双箱合范,铸工精细。
  金建国之初仍是较落后的部落游牧生活,但这类小铜锅的出现,说明当时的女真人已基本完成由游牧向定居的过渡。此器物存省博物馆。
  手制陶罐和挂彩瓶 1987年7月伊春文物普查队在嘉荫县永安屯征集2个陶罐1个挂彩瓶。
  1、夹沙手制喇叭口黄褐色陶罐。高195毫米,口径125毫米,颈径110毫米,腹径130毫米,唇下饰一圈指捺纹,肩部有三圈划纹,壁厚6毫米。工艺不精细,型制不规则,陶质舒松,火侯较高,平底。
  2、夹砂手制灰黑色敞口平底罐。高150毫米,口径105毫米,腹径105毫米,底径55毫米,壁厚5毫米,唇下饰一圈指甲捺纹,肩部有两圈指甲纹。
  3、挂彩瓶、缸胎(粗瓷),手制,淡绿色彩已见小气泡破痕。全高225毫米,腹径137毫米,底径72毫米,口径(小口)52毫米,小口鼓腹平底,口上有残迹。
  两件手制陶罐与我省同仁遗址出土的陶系器形都相近似;挂彩瓶与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品:兰西出土的小口瓷瓶相近似(宋代)。陶罐年代要早于辽代。永安遗址出土的铁刀、铁镞叉与陶罐共存,故当属辽代沿用器物,它们对研究女真族前期生活以及部族分布都很有价值。现存伊春市文物管理站。
  轮制素面陶罐 1984年,市文物普查队在金山屯区横山屯征集,敛口平底,全高100毫米,口径95毫米,腹径155毫米,底径75毫米,壁厚10毫米(薄处6毫米)。
  据持物人讲,该罐出土于墓群之中,当是金代墓葬中的冥器。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盖、盒 1978年10月,金山屯区横山古墓保护小组,在群众挖地窖时收回。全高60毫米,口直径140毫米,系玉石雕刻而成,平底,小圈足。盖稍残,有轮制加工痕迹,工艺很精细,当是官衙几案上盛放印章等物的盖盒。
  省内同类器少见,对于研究女真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有一定价值。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印花黑色光面瓦罐 1959年,出土于带岭区大青川金代居住址。平口,细颈,鼓腹,大肩,平底瓦罐。黑色光面,底衬花卉。高287毫米,口径100毫米,底径160毫米,腹径242毫米,壁厚8毫米。轮制后,绘花,磨光,二次烧制。工艺精湛,细巧。
  这种罐在金代罐器中不多,花卉工艺皆与中原地区相关,是研究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与中原进行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此物存省博物馆。
  三色花卉小口瓷瓶 1959年,出土于带岭区大青川金代居住址。小口,短颈,长腹,平底,腹部(在肩下)有花卉,上部为褐色彩。全高357毫米,口径48毫米,底径107毫米,腹径195毫米,共3色挂彩,花纹清晰,工艺精美,成胚后2次彩绘,挂彩3次烧成。
  三彩盛行于唐代,这种小口长腹瓶又不能不受辽代长腹瓶影响。它出于金代遗址并与铁农具,铁制手工工具共存。因此,它是研究大青川遗址绝对年代,及女真人与契丹、汉族的文化交流等题目的珍贵实物资料。此物存省博物馆。
  伞沿铁锅 1981年6月,市文物普查队在朗乡林业局二号桥遗址采集。平口,鼓腹,伞沿,圆底,全高350毫米,口径420毫米、深330毫米,腹径510毫米,伞沿宽55毫米,伞沿在口下120毫米处,壁厚10毫米,口沿至伞沿处有突出的11条横弦纹,出土时口沿有2个残豁。系单芯合范铸造,工艺完善,不见毛疵。
  伞沿铁锅是较典型的金代器皿。对研究女真族在巴兰河流域生活方面有重要价值。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铁矛 伊春市文物普查队在1981年、1982年分别采集到铁矛两把。
  I式,1982年,市文物普查队在嘉荫县永安屯遗址采集。该件双脊、双刃,单库。全高270毫米,库长130毫米,刃长140毫米,出土时刃部即为钩形。
  该铁矛是在辽金遗址中采集,应是辽金时期墓葬中的冥器(按古俗做冥器的刀矛多是墓主人生前用过,下葬时过火弯成钩形)。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Ⅱ式,1981年,市文物普查队在南岔区五号桥遗址采集。单脊、双刃,断而呈菱形,全长280毫米,刃长140毫米,库长140毫米。
  该矛是在青铜时代遗址中采集,可认定其为辽金时代遗物。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铁佩刀 1982年,市文物普查队在嘉荫县永安屯西采集到铁刀两把。
  I式,单刃微翘,全长205毫米,刃长180毫米(已残缺)已不见木柄。
  Ⅱ式,单刃微翘,全长285毫米,刃长270毫米,刃部锈蚀,木柄已腐烂,仅有一铁饰留在柄端。
  这两把铁刀应是某墓主人的陪葬品,但未见过火痕迹。因与铁镞一同出土,故可认定其为辽金时代之冥器。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铁镞 1982年,市文物普查队在嘉荫县永安屯征集铁镞0.5公斤,其中共3式。
  I式 齿形铁镞,全长90~110毫米,宽4毫米,厚5毫米,锻造。
  Ⅱ式 柳叶形铁镞,长90~120毫米,刃长10毫米,宽8毫米,锻造。
  Ⅲ式 菱形铁镞,长90~120毫米,镞尖呈三角形,尖边长12毫米,尾部有两个翘尖到链有一条突脊线,锻造。
  上述铁镞系村民挖土时掘到的,该遗址由原始社会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已分辩不清叠压关系。但其形制与辽代铁镞近似,故推断是辽代铁镞。这组铁镞对于研究辽代的兵器史具有重要价值。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铁锹 有两种形制。
  I式 大青川铁铣,1950年出土,全长255毫米,宽150毫米,厚1.5毫米,銎向铣面方向卷(銎即按把孔),刃部稍残,铣面呈长方形,系锻铁再加工。
  Ⅱ式 横山铣,1969年出土,銎向铣面背向卷,刃部已锈蚀,铣面呈长方形,系锻铁再加工。
  这两把铁锹,既是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又是生活中的必备工具。其I式出土于永翠河畔,Ⅱ式出土于汤旺河畔。两式属同类器物,但形制不同,出土地点各异,这对于研究这两条河流的女真族生活和生产工具的演变有重要价值。这两式在肇东县八里城皆有出土,是较典型的金代生活及生产工具。I式存省博物馆。Ⅱ式存市文物管理站。
  铁链刀 1958年,出土于大青川金代遗址。全长300毫米,单刃,刃长280毫米,呈弯月形,刃背厚4毫米,尖部稍残尾部有一安木柄的圆孔,系锻造后加工,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是金代农业中兴时期的典型农具,已收入《中国通史》第六册。此物存省博物馆。
  铁车辖 1958年,出土于大青川金代遗址。直径121毫米,高44毫米,壁厚12毫米,圆形中间105毫米,外圆四周有四个方形叶(是镶在车轴上的连结处)有使用痕迹。是双箱合范铸后再加工而成。此器物系车轴与车轮的连接器。
  这种车辖(亦称车钏)是金代农业兴盛时期的典型农具,省内肇东、依兰皆有出土。此物存省博物馆。
  铁锯 1958年,出土于大青川金代遗址。木柄部分已腐烂,只残存铁锯(半截)。全长145毫米,宽25毫米,齿多已脱落,一端保留一圆孔(与木柄连结处)。系锻铁二次加工而成,使用痕迹清晰。
  铁锯条对研究金代农业、手工业发展有一定价值。此物存省博物馆。
  铁镐 在本市境内出土的铁镐有两种型制。
  I式,1958年,出土于大青川。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全长280毫米,最宽处66毫米,刃很薄,銎部最厚处5毫米,最薄处2.5毫米,銎部凸起,中心有一圆孔(是按柄处)。
  Ⅱ式,1961年,出土于本市郊区。銎中心有1上圆下方的梯型孔。
  两支铁镐均属锻铁加工,是金代较典型的农具,型制不尽相同,时间有先后,但证明汤旺河与永翠河两岸古代住着女真人,这两支铁镐对研究金代农业发展很有价值。
  两件均存省博物馆。Ⅱ件已收入《中国通史》第六册。
  铁钺 1958年,出土于大青川金代遗址。全长123毫米,形近于月牙斧,刃宽144毫米。顶部有1尖形炳,柄长52毫米,可能是嵌于木柄之内使用,钺身较薄,锻铁二次加工,工艺很精。
  这类铁钺,省内外皆不多见,形制特别,对研究金代用具有特殊意义。此物存省博物馆。
  铁铲 1958年,出土于带岭区大青川金代遗址。由刃部和銎部组成,全长152毫米,銎向背卷(系按木柄处),刃长66毫米,锻铁板加工而成,是比较典型的金代农具。1959年,被省博物馆定为二级铁农(典型)具。此物存省博物馆。
  铁锛 1958年,在带岭区大青川遗址出土。粗大笨重,型制特别。顶与刃宽窄相似,刃较薄,顶部有一条方形按柄孔。刃宽93毫米,顶宽95毫米,高8毫米,孔长74毫米,宽18毫米,深6毫米。系双箱合范铸造。刃部很锋利,似是二次淬火。
  铁锛省内不多见,与宁安青铜时代铁锛相似,是金代典型手工业工具,但其与中原同类工具型制又较相近,说明金代铸造业的生产工艺,深受中原地区的影响。此物存省博物馆。
  铁渔叉 1958年,出土于大青川金代遗址。全长220毫米,分銎与叉两部分,銎是圆锥形(按柄处)銎下平肩分两个叉,两个叉上又分别有两个倒刺和一个锋利的尖,锻铁加工制成。此物存省博物馆。
  铁铧 1958年,带岭区大青川车站修复线时出土,有4式。
  I式尖銎铁铧,呈五角形(上两角抹圆)边长340~350毫米,中间长285毫米,铧尾呈半弧形宽250毫米,前尖有銎,深76毫米,前尖凸起,长118毫米,铧厚4毫米。尾部中间有一圆孔。
  Ⅱ式小尖銎厚壁铁铧,呈不规则三角形,铧尾呈半弧形,边长340毫米,中间长278毫米,铧尖处有銎,深8毫米,外长107毫米,铧尾部中间有一不规则三角孔,铧厚7毫米,双范合箱,铸造而成,工艺较细。
  Ⅲ式长尖銎铁铧,呈不等三角形,边长340~350毫米,中间长285毫米,前尖銎深76毫米,外长(突起部分)118毫米,壁厚4毫米,双范合箱铸造而成,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尾部有一圆孔。
  Ⅳ式双翘尾三角形铁铧,边长330毫米,中间长221毫米,最宽处(两翘间)282毫米,几乎在铧身中间有一圆孔。铧尖小,尾部两翘宽,犁地深而轻,双范合箱铸造而成。此物存省博物馆。
  乐舞浮雕石幢 1968年,出土于金山屯横山金代古墓群。汉白玉石雕琢而成,全高120厘米,由仿汉庑脊顶盖,八面乐舞浮石幢,圆鼓形蟾头雕和八挂方位扇面形斜坡墓座等4个节块组成。
  基座,按八挂方位雕刻的八角八画,平面呈扇面形斜坡,围绕中间是突出的圆柱。直径120厘米,八面间距离相等,边高7厘米,每面镌有引冬花纹,每个角由外向内刻有一条突出的垂直线,外薄内厚,使围绕中间柱状的8个平面呈外宽内窄,外低内高的斜坡,中间突出的柱状体高9厘米(基座全高20厘米左右),突出柱状的直径34厘米,恰与第二节的圆鼓形蟾头雕相吻合。
  第二节圆鼓形蟾头雕。直径34厘米,高34厘米,形似乐棚鼓。上下平,腹微鼓在外,圆鼓在腹部,等距浮雕3支蟾头,形象逼真。
  第三节柱状八面乐舞人物浮雕(即主幢),高43厘米,直径34厘米,分8个平面,每个平面宽15厘米,与基座8个面相对应。
  第四节是顶盖(亦称云盖),长方形,全长67厘米,宽57厘米,厚7~9厘米(外薄内厚),顶面浮雕仿汉庑脊,四边檐稍,棱角分明,底平面中间凹陷恰与主幢吻合。
  主幢浮雕人物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构成1幅乐舞飞扬,欢快热烈的景象。似是墓主人享祀又是墓主人生前景象之再观。
  出土地除此,还有相同石料的残刻长方香炉、云盖等残件。
  乐舞浮雕石幢反映了历史上居住在小兴安岭上的女真人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
  雕刻技法古朴,形象逼真,动态传神,做为东北边疆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象征已被收入《中国通史》第六册。
  乐舞浮雕石幢(俗称八面人)是本市出土的珍贵文物之一,它是自古以来,繁衍生息在小兴安岭的女真族文化生活的1幅真切写照。直接反映了金代石刻、艺术、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是研究历史、民族习俗、建筑继承、艺术发展、文化渊源及地方史的实物史料。
  基座(即第一节块),存市文物管理站,其它残件亦存市文物管理站。
  主幢,第二、三、四块在省博物馆展台展出。
  金环 1979年,从金山屯区横山古墓群保护小组收回。系群众挖窖掘出,全长16毫米,纯金可达90%以上,无任何纹饰,相当于2毫米的铁线粗。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金牌 1972年,在金山屯区横山古墓群建厂房挖基础时出土。出土时完好无缺,并包以丝绸和金箔。后被群众分成若干块,省博物馆闻讯后,从哈尔滨市道外收回1块,又从横山屯农场收回1块,当时认为可能是被分成3块,缺1块。从残牌看金牌呈长方形四角抹圆,全长139毫米,上有双钩阴刻“”二字,纯金程度达95%以上。
  据知这是国内第一枚出土的金质符牌,藏省博物馆,是省博物馆展台上的主要展品。
  铜牌饰,1982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在永安清墓采集。共5件。其中1件,圆形饼状,铸造,透六孔,直径5.7厘米,厘米0.3厘米。5件皆存市文物管理站。
  铜代用祭牌 1982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于永安清墓采集。共7件。为“大观通宝”、“崇宁皇宝”等铜钱改制。其中1件,圆形饼状,中透6孔,改制时另透直径0.4厘米,0.8厘米圆孔2个。外缘直径4厘米,厚0.2厘米。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铜环 1982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于水安清墓采集。直径5.2厘米,环条直径0.5厘米,铸造。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祭铃 1982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于永安清墓采集。铃集呈扁球形,直径2.1厘米,上方有一系别,铃内装一约6厘米石粒。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帽顶 1982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于永安清墓采集。7瓣球形,高2厘米,最大直径2.3厘米。上下透孔直径0.6厘米。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料珠 1982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于永安清墓采集2颗扁球形,湖兰色,大直径1.2厘米。高0.7厘米,透孔0.3厘米。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鄂伦春佐领印 印面正方形,印边长5.6厘米,厚1.3厘米。椭圆形柱状钮,钮高8.3厘米。印面阳文汉字篆书。右边印背阴刻“鄂伦春正红第一佐领看礼部”,右下角为阴刻“口记造”,印背左方为满文,印右边阴刻“光字八百七十号”,印左边阴刻“光绪十年四月日”。此物存省博物馆。
  二、征集文物
  手球 1983年,从金山屯区个人手中征集,共两件,状似柠檬果,长5.8厘米,最大直径2.6厘米,玉色清碧,呈半透明状。其中一件内有微瑕,两只表面皆光滑圆润,柔中见刚,富有弹性感。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玛瑙石鼻烟壶 玉器,1983年,在金山屯区征集。通高5.2厘米,口径2厘米,肩宽3.8厘米,最宽处在下腹部,为4.2厘米,厚2.3厘米。烟壶盖为成型之银泊外嵌一圈银丝,顶部镶有一块朱红色的圆形松耳石,下部是与器盖焊接为一体的铜质掏勺。通体型态小巧秀丽,为带状玛瑙琢磨而成,质地莹润,遍布不规则的棕黄色带状纹“瓤”。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小木鞋 玉器,1983年,在金山屯横山农场个人手中征集。木鞋长3.5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平底,矮腰,鞋首呈徒步登云式,向上卷曲,鞋口上首呈元宝形,中间有1小圆孔。
  此木鞋的型制具有明显的金代服饰特征,当为金代古墓中陪葬的冥器。
  双耳瓷扁壶 1983年春,于铁力林业局九连林场两山桦树林子出土,出土时为大小2个;现小扁壶下落不明,大扁壶为短颈,直口,通体呈扁圆形,肩部有相对称的1对提耳。高23厘米,厚9.5厘米,腹径22厘米,口径4.3厘米,椭圆形圈足高3厘米,长径10厘米,短径8厘米,其长径两侧各有穿孔相对。器口横向一侧微残,通体褐色彩,壶内亦是;圈足底端的带状重玟纹下裸露出奶黄胎色。其彩色细润凝重,褐中透紫,器身两侧均有横压花卉纹饰。一侧是“芙蓉出水”图,荷花舒展,荷叶微卷,莲籽含首微垂;另侧是“山石花草”图,蔷薇挺拔,枝叶绢秀,山石横卧。此双耳瓷壶未注年款,初步认定为元代民间的盛水或盛酒器。
  铜香炉 1984年9月,在市废旧回收公司征集,高7.5厘米,口径11.5厘米,腹径12.5厘米,腹深4厘米,足高1.5厘米。敛口,鼓腹,矮裆,口沿上有1对相对称的拱桥状耳(均残),圜状器底上有3只乳钉状足,其间距呈等腰三角形,素面,无纹饰。足裆之间有4.3厘米见方的铸压铭文;铭文为4竖行,由左而右。上书,“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书吴邦佐监制”16字。器内正中底部有一直径为4厘米的浮雕式圆形龙纹图案。
  大定通宝 古钱币,1983年,在金山屯区征集,出土于该区的金代古墓群。直径为2.4厘米,重9分4厘,钱缘较阔,面文“大定通宝”4字为仿“瘦金体”楷书,其读序为先上后下,次右后左,背幕无文,币色微黄。
  开元通宝 古钱币,1983年,在金山屯区征集。出土于该区的金代古墓群。直径为2.4厘米,重量为9分8厘;“开元通宝”4字为精美的隶书体,“元”字二笔底横左挑,钱缘深峻,背无纹饰,为唐代早期的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