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抗日联军活动遗址和文物
第四节 抗日联军活动遗址和文物
一、遗址
(一)四块石遗址
四块石(又称“月峰山”),位于南岔林业局浩良河经营所翠岗林场和依兰县丹清河林场交界处。最高处为海拔980米。因从远方眺望可见四块参天巨石而得名。距南岔60公里,距翠岗林场20公里。
四块石在抗日战争中曾是抗联三、六军的后方营地,当时北满临时省委机关也在此地活动过。
1937年6月,北满临时省委曾在抗联六军被服厂所在地召开了北满临时省委扩大会议。参加这次重要会议的抗联将领有赵尚志、冯仲云、周保中、李兆麟、戴洪滨、张兰生、黄成植等。在此处附近河边有1块巨石,因当时抗联战士多在上洗衣、淘米、休息,而被称为“抗联石”留存至今。
1937年冬,为保卫北满临时省委,抗联部队和日寇在四块石西北方展开激战。团长宋喜斌等30余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烈士墓在四块石附近(今依兰县境内)。抗联六军的被服厂和伤兵医院遭敌袭击,遇至四块石。现在山上有一高1.6米,宽4米,长约25米的山洞,就是当时伤病员的住所。1938年初,由于叛徒的出卖,遭敌人的偷袭。女战士们临危不惧,沉着勇敢地将伤员转移到了安全地方。
5月,抗联三、六军西征时,路过四块石,李兆麟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抗日战歌——《露营之歌》的部分歌词。
四块石山顶上有一天然的石壁门。抗联战士称其为“凯旋门”(俗称月亮门)。高3.5米、宽6米、中间横躺一卧牛石。1980年,抗联老战士回访伊春时,在“月亮门”东壁上用红漆书“凯旋门”,又书“广寒门”,西壁书“降神兵,李敏”。原伤员医院山洞崖壁上书“抗联洞、英气常在,前赴后继”。洞门内壁上书“李敏战士忆当年,扶伤兵转战雪峰峦,古洞为营雪泊风餐,篝火熊熊驱走严寒,冲破黑夜迎来黎明。李敏1981年9月8日。等词。
(二)老白山遗址
老白山,海拔1039米,位于大丰河上游,金山屯区白山林场辖境内,林木茂密,山势雄峻。曾是抗联六军后方根据地。六军的军部设在这里。1980年,抗联老战士回访伊春时,陈雷、张祥、王明贵、刘铁石等老同志到故地查勘认定,找到了原抗联六军军部遗址。1982年,市文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又对该遗址重新作了调查。
该遗址位于白山林场东南2.1公里,座落于151林班向阳坡上,木克楞的残墙和石砌炉灶仍清晰可见。在遗址中找到了1只残破的双耳铁锅和方水桶,铁盆、瓷碗片等遗物。该遗址东南方向约80米处的1棵红松树干上刻有“抗日”二字,字体已随着树木的生长而变形。相距该树2米处的1棵白杨树干上刻有“抗战八年”4个字。
1965年10月,白山经营所工人韩文令在第17伐区34林班拣到残损的日制电台1部。根据张祥回忆,1936年,抗联在奔袭老钱柜战斗中缴获了1部电台,在攻打佛山镇战斗中也缴获了几部电台,当时利用这些电台在老白山办起了抗联电讯学校。韩文令拾到的电台是其中1部,当时送交省公安厅,现已无处可寻。
在六军军部遗址西北下方1公里处还有1处遗址。该遗址也是依山而就。南面有1门,东墙6米,西墙12米,中间屋内有半截墙,与西墙成丁字形将里外屋隔开。有3个锅灶,现存残余土筏墙高60厘米。根据抗联老战士夏风林、刘铁石等回忆,认定此处是抗联六军下江总部旧址。
1980年,在抗联老战士回访活动中,陈雷缅怀旧事,在“抗日”松附近的两棵红松上题刻了“刻干如金石,艰辛耐岁寒”一联。
(三)北大桥遗址
该遗址位于今伊春区北大桥偏北100米处,市体育场内。遗址已荡然无存。
1936年,抗联部队在与日寇的频繁战斗中减员很多,队伍中特别缺乏具有较好政治、军事素质的指挥人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抗联三、六军首长决定在小兴安岭密林深处开办一所军政干校,培训政治干部和军事指挥员。
当时的伊春区北大桥附近,松林簇拥,只有几户猎民在这里不定期居住,此外,还有1个流送工人休息的工棚子。三、六军军政干校就设立在这个木克楞墙,树皮遮顶,木板为门的工棚子里。
军政干校由赵尚志任名誉校长,李兆麟任教育长,后由侯启刚任助理教育长,张文连为秘书,张德、雷炎等人任教官。
军政干校政治课开设“中国近代史”等课程,军事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游击战术,图上作业,射击、刺杀及徒手格斗等。
1936~1938年,抗联三、六军军政干校在十分艰苦困难的条件下,陆续为部队培养出了100多名军政干部。
(四)锅盔顶遗址
该遗址在乌马河区向阳林场境内,西乌马岭顺岭沟的锅盔顶上。位于乌马河区政府所在地西南约55公里,向阳林场场部东南6.5公里。海拔1076米。
1938年间,为北满省委机关驻地。
遗址分为一号址和二号址两个大岩洞。一号址原是省委办公处;位于一号址正西方的二号址岩洞是中共北满省委的驻地。一号址是喇叭形岩洞,深12米、高约12米、洞内有一长1.7米、宽1.4米、高1.4米的石炕。洞口高1.7米、宽1.9米。
1939年10月28日,北满省委在这里召开了第十次特别会议。参加会议有李兆麟、金策、冯仲云、张兰生、于天放、许享植等,其间戴洪滨、陈少滨也曾到会。
(五)老钱柜遗址
在上甘岭林业局溪水营林所境内,溪水河右岸。位于小山西200米,运材道东100米,溪水林场南1000米。
该遗址现已成耕地,残迹仍可见。可辩认出2个锅灶,1口水井,两条房基旧址。遗址随处可见日本瓷碗残片及兰花碗残片。
此处遗址原是伐木场把头给伐木工人发工资、粮食的地方,俗称“老钱柜”。1933年日寇侵占汤原县后,极力推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方针,用重金收买了于四炮等一些人成立了伪汤原县山林警察大队。由森山指导官等7名日寇直接指挥,以地处小兴安岭腹地,汤旺河中游的老钱柜为据点,并派兵向老钱柜以南的“糖李川(南岔)、“查巴汽”(大丰),设卡驻守。他们任意压榨当地群众,抓劳工、征牲口,为日寇拼命盗伐木材。并经常偷袭抗日军民,使抗联根据地受到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北满省委下达了攻打老钱柜消灭于四炮的命令。攻打老钱柜由张寿篯任指挥,戴洪滨任副指挥。他们率领从汤原县洼区游击连抽调80多名战士,从浩良河东出发首先攻克了伪山林警察大队的第一道卡子(查巴汽)。缴了所有驻守在这里的伪军的枪械,俘获中队长黄毛、丁山、张宝安等40余人。紧接着,突袭队员们乘坐着马爬犁,直扑糖李川(南岔),途中抓到了驻守“糖李川”的伪军头目宋喜斌。张寿篯对其晓以利害,由他带路,顺利地解决了驻守糖李川的伪军。一夜之间,突袭队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拔除了伪军的3个据点。突击队在糖李川休整了1日后,整装出发,昼夜兼程,直捣山林警察大队老巢(老钱柜)。干净利索地消灭了盘据在老钱柜的敌人。然后又迅速地包围了离老钱柜有10余里路的日寇森山指挥官的住所,把顽抗的日寇全部消灭了。这次战斗,抗联突袭队以少胜地,以弱胜强,两天两夜奔驰数百里连克敌人5个据点,击毙了7名日寇,俘虏伪军100余人,缴获了大量枪枝弹药和粮食,一举荡清了于四炮这股盘踞在汤旺河沟里的顽敌,大振抗联军威,为在小兴安岭的丛山密林中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六)佛山镇战斗遗址
佛山镇(今嘉荫县朝阳镇)是日伪时期伪满洲国佛山县政府所在地。1936年11月23日,抗联赵尚志部的一部分骑兵突袭佛山镇,先后攻克了伪警察署、伪县政府、伪监视队的营房。这次战斗非常激烈,一直持续了1夜。此次战斗,抗联战士击毙日本人副县长兼监视队队长池田等日伪军15人,俘虏了一批伪军官兵,缴获了一批枪枝弹药和1部电台。这次战斗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彻底摧毁了日伪佛山县政府。
在赵尚志部撤离佛山镇3日后,日寇从黑河派重兵到佛山镇,疯狂报复,血洗镇内,杀害抗日群众数人,放火烧掉了大批房屋。
(七)抗联六军下江总部遗址
位于金山屯区白山林场,东南20公里,原山上运材路左侧25米,装车场西北300米,小河沟北100米处。东西长12米,南北宽12米。
1982年,市文物普查队调查遗址依山西就,西面有一门,东西12米,东墙长6米,西墙12米,中间屋内有半截墙,与西墙成丁字形将里外屋隔开,相对依山有3个炉灶,传说西征时,男战士在外间,女战士在里间。现已长满树木,残土筏墙高60厘米。
1980年5月,东北抗联老战士回访会筹备会议期间,曾派专人对此遗址进行调查,10月,部分老战士对此遗址进行了回访。并在遗址东北20米坡上两棵红松书:
一九三八年秋至四○年原抗联下江部队总部旧址
政委高禹民
一九八○.十.九夏风林(注)
李兆麟队伍西征
由此路过
李敏(注一九八○.十.九)
李敏所书左面红松直径34厘米,向右3.5米。夏风林所书红松直径42厘米。红松皆在胸高处去外皮,字是红色。
遗址中间短墙白杨树上书:
抗联六军
下江部队总部遗址
李敏
高玉林(注)一九八一年九.八
(八)五龙桥战斗遗址
位于乌拉嘎至汤旺河公路20公里处右侧。涵洞1个。(原有一座长约5米多的小桥,即五龙桥)。
194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合江军分区独立团和老五团各一部,共200多名指战员,开进乌拉嘎“剿匪建政”。部队行进到五龙桥前,遭到早已埋伏在这里的,以原日伪保安队分子为骨干的一伙土匪的伏击,仓猝间,部队战士牺牲30余人。指挥员查明情况后,迅速组织反击,在部队的强大打击下,敌人不得不向隋家菜园方向溃退,部队乘胜追击,先后在隋家菜园,关门咀子等地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彻底打垮了这伙敌人。后部队进兵佛山县城(北沟)。在五龙桥战斗遗址附近建有烈士墓3座。
二、抗联文物
花轱辘车车轴、车轮(残) 1981年,市文物普查队在铁力县林业局28农场偏西北处2公里的依吉密河套中发现。此轴木制,车轮长约1.52米,上连一较完整的木制车轮,车轮外侧用铁皮包箍,中以木为幅,用熟铁钉相连。轮直径约1.06米。据查,发现花轱辘车轴处,原是抗联于天放部活动的地方,当是其运输粮食、弹药等辎重之物的车残件。存市文物管理站。
铁锅(残) 市文物普查队采集于铁力县欧根河抗联遗址。锅直径76厘米,深33厘米,原为抗联密营之炊具。上有多道裂纹,用铁锔箍补加固。存市文物管理站。
枪管(残) 1981年,市文物普队在欧根河抗联遗址处采集到3支枪管。各长分别为97厘米、36.7厘米、18.7厘米。当是抗联战士所用武器。存市文物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