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报社机构

第一节 报社机构



  一、编委会

  1958年10月,伊春日报社正式建立。实行总编辑负责制。编委会是第二年春节前经市委批准组成的。编委成员有郎青山、彭宽、张明甲、胡守森4人。由郎青山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空缺),主持报社工作。编辑部主要负责人是李长青、彭宽、张明甲。
  1962年5月4日,由于国家经济出现极大困难,报纸面临着停刊还是继续办的抉择。市委根据国民经济的调整方针,采取伊春日报社与伊春人民广播电台合并的的措施。(1968年4月18日,报社和广播电台一度分开,但同年12月再度合并。直至1971年9月,报社和广播电台才最终重新成为独立的新闻单位。1972年5月,电台的机务等部份最后从报社楼迁出。)合并后的编委会由郎青山、赵风林、彭宽、柏友竹、于孔昭5人组成。郎青山任总编辑,赵凤林任副总编辑。
  1960年下半年~1964年5月,编委会曾有过多次调整和变动。这期间,被任命为编委的还有林荣典(1964年5月)。彭宽首任秘书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编委会实际上解体。报纸被群众组织联合组成的接管委员会主办。1967年1月28日,报台被军事接管委员会接管。报台的日常事务由军代表朱开祥、报社群众组织红色造反团负责人负责。5月,报台革命委员会成立,行使类似编委会的职能。革委会主任由军代表高英担任,副主任由杨汉尧(军代表)、张和平担任。撤销秘书长的编制。之后,先后担任革委会主任的有军代表高剑秋(1971年7月)、寿家本(1973年12月,1975年调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兼报社党组书记、革委会主任。1979年3月正式调离);先后担任革委会副主任的有寿家本、张金星(1971年)、隋智龄、林荣典(1973年2月)、张文礼(1973年3月)、秦晓华(1977年5月,副职挑头)、谷孝贤(1978年1月)。
  1978年10月,撤销革命委员会,从体制上恢复了伊春日报社编委会。编委会由隋智龄、林荣典、张文礼、谷孝贤、秦晓华5人组成;5人均为副总编辑,由隋智龄主持全面工作。1983年1月,隋智龄出任总编辑,此间,任副总编辑的还有张治国(1980年1月)、冯泰(1983年1月)。
  1983年12月以后,谷孝贤出任总编辑,主持全面工作。李兴、秦晓华、冯泰任副总编辑,并由他们4人组成编委委。张治国被任命为视察员。1984年末,报社领导班子调整,谷孝贤仍任总编辑,冯泰、王一江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副总编为编委成员)。秘书长(副处级),由刘金波担任。

  二、编辑部机构

  报社建立时,因纯编采人员少,编辑部未设置下属机构。1960年下半年,随着编采力量的增强,设置了经济组和政教组和具有行政职能的秘书科。
  1962年5月,报台合并。报台两个编委会合而为一。但报台原编辑部所属的机构仍各自保持独立工作的特点。报纸部分,除了原设的政教组、经济组外。新设了记者组,最初明确了编采的分工。合并后,报社秘书科改为办公室。这之后,报纸部分的工作机构日趋完善和健全,1964年5月,增设了总编办公室、时事美术摄影组、校对组、副刊组和群工组。
  “文化大革命”初,报台的新闻工作机构处于瘫痪状态。革命委员会期间的新闻工作机构设置,适应大批判的需要,增设了言论组。撤销时事美术摄影组,成立时事组,不久,时事组又与校对组合并为出版组。群工组改为通采组。总编办撤销。记者组撤并入通采组。仍保留政教、经济、副刊组。
  恢复编委会后,编辑部各机构按照与市里对口的原则,由组变为科室。政教组改称为政教科,经济组分成林业科和工农财贸科,言论组改称理论科,副刊组称文艺科。同时,恢复了总编办公室,设立了政工科、总务科等科室。1983年1月,编辑部所属的新闻工作机构作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动。其中若干科室改称为部或改动了名称。如工农财贸科改为地方部,文艺科改为副刊部,出版科分为经理部和校对科。撤销了理论科。其它部门均保持原来名称,行政部门仍称为科。
  1984年5月15日,编委会对《伊春日报》的办报思想、版面布局、栏目设置、内容与形式作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对新闻工作机构进行了相适应的改革,撤掉了同市里对口的林业部、地方部、政教部等部门,设立了新闻部、社会生活部、副刊部和时事部,并由4个部分别组一、二、三、四版。继续保留总编办公室、政工科、总务科等。将通采科改为群众工作部。成立了新闻研究室和广告科。同月,设立了保卫科、财务科和劳动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