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采编队伍

第二节 采编队伍



  一、编辑、记者

  《伊春日报》筹办至创刊时,办报人员只有5人;是年底,人员增至12人,其中纯编采人员10人。由于人员少,采编校没有分工,常常是1人采编校对。最初,经常在外采访的有2人,时称包片采访,1人包南片各林业局,1人包北片各林业局。1961年,陆续调入一些人员,编采才有了初步分工,专设了包战线采访的记者。但编辑不再兼做校对。
  创刊初期的编采人员,只有两人明白点办报门路,但时间不长就先后调离了。编采人员中,既没有受过大学或专业教育的,也没有从事过新闻工作的。当时,适逢国家经济困难,有的记者步行汤林线采访,被称为“泥腿子”记者。
  随着报纸事业的发展,报社日益重视提高编采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文化大革命”前,纯编采人员已稳定在30人左右。编采队伍的知识结构,受过中专和大专以上教育的占有一定的比例,如大专以上的约占全部编采人员的7%,具有中专学历的约占27%。编采人员的分工基本上是按战线分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报社根据“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要求和宣传报道的需要,精心选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干部充实采编队伍,使编采队伍进入年轻化、知识化。截至1985年,纯采编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已占44%。
  1970年起,报社相继在一些区局建立了记者站,派出了驻站记者。变过去的包片分战线采访为包区(局)不分战线采访。而编辑仍按战线分工。至1984年底前,记者站在几经调整的基础上,撤并成翠峦、五营、汤旺河、嘉荫、南岔、朗乡、铁力县、铁力局8个记者站(科级)。驻站记者立足基层,深入基层,与基层通讯员密切联系,培养了抓一线新闻、抓一手新闻素材的雷厉风行的采访作风。

  二、通讯员

  《伊春日报》从创刊时起,就注意依靠全党和依靠群众办报。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了一批通讯员,建立了遍布城镇、乡村、林场和经营所的通讯网,保证了稿源。
  培养通讯员的渠道,从日常来稿中发现通讯员,建立长期地联系;依靠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参与办报,请他们撰写文章、社论;长期坚持办好小型、中型或大型通讯员训练班(学习班);把通讯员请到编辑部由专业编辑、记者进行传帮带;请名家讲学,辅导通讯员等。还于1959年起办了内部通讯刊物(《新闻之友》,曾用名《伊春日报通讯》、《新闻研究》、双月刊),指导专业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活动。
  至1985年底,在近300名通讯员中,中专、大专等文化程度的占60%以上,有一部分通讯员还受到了新闻专业培训,实现了通讯员队伍由工农型向知识型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