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宣传报道

第三节 宣传报道



  一、新闻宣传

  《伊春日报》创刊时,伊春经9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拥有30万人的新兴的林业城市。当时,正处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为此,《伊春日报》最初把宣传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宣传以林业生产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业、商业、科学文化以及其他各项事业,作为主要任务。
  50年代末,报纸对大搞钢铁的群众运动进行了集中地突出地报道,把宣传全市各地炼钢炼铁的做法和经验作为这一时期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但从1959年5月份起,报纸对钢铁生产报道的声势逐渐减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报道逐渐占居报纸的重要版面。同时,报纸也以显著版面报道了全市新兴的生产建设项目。如这期间发了大西林铁矿建成和开采以及南岔木材水解厂、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等林化工厂建厂或试产的消息。这些报道中,体现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精神。
  60年代初期,报纸按照市委、市人委的部署,把动员全市人民“苦战三年,改变林区面貌”,掀起以林业“三化”(生产机械化、林木丰产化、木材利用综合化)为内容的技术革命高潮,作为报道中心,并抓住木材采运、加工、合理造材等各种典型作了大量的宣传。这些报道的内容也由以往单纯围绕着生产数字(即采伐量、集才量、到材量等)转,转到管理和实效上来。如1962年8月28日发表的消息:《整顿队伍加强管理严格制度商定造材乌敏河局(乌马河局)木材验收工作取得显著效果》,肯定了这个局创造的“商定造材法”,使木材检验误差率明显下降,优质材种比重增加,木材产品质量提高,木材立方米售价提高。这一创造得到了伊春林管局、市总工会的肯定和推广。
  此间,比较有影响的人物报道,是1961年6月21日、29日发的两篇通讯:一篇题为《在前进的道路上》,记述的是全国第一个油锯工程师孟昭贵。他是带岭林业实验局的油锯手。他创造出’三勤保养法”、“四季锉锯法”使油锯由规定的1500小时一个检修期延长到3700小时。另一篇题为《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记述的是当时任中共黑龙江林学院委员会书记的张子良。他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务实的精神,高尚的品格,通过报纸的宣传,使林区人民家喻户晓,张子良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的尊敬。
  这时期重大的报道是对东风(汤旺河)、新青两个林业局推行采育双包经验的报道。自1964年7月起,通过对采育双包经验长达半年之久的连续报道,和在报纸上开展的“采育双包”专题大讨论,在林业干部职工中树立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思想,明确了青山长在永续利用的林业生产建设方向。
  “文化大革命”,“采育双包”被作为“修正主义路线的产物”遭到批判。东风、新青经验被称为“一条地地道道的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报纸大量载文对东风、新青经验进行系统的“批判”。1969年1月19日,报纸以大版篇幅报道了在东风(汤旺河)区召开的“彻底砸烂东风、新青黑经验现场批判大会”。伊春林区的营林事业就在这一片讨伐声中遭到了一场大浩劫。1973年初,林业干部职工认识到东风、新青经验反映了林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报纸反映了他们的愿望,重新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直到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经过拨乱反正之后,东风、新青经验才再次得到肯定。
  1965年底,报纸把“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作为主要宣传内容。
  本年有影响的报道是7月9日发表的南岔林业局创建大青川营林新村的通讯。题目是《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创建营林新村的榜样——大青川》。充分肯定了营林新村是实行采育结合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是充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全面发展林业生产建设的基层单位。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后,仍有一些营林新村保存下来。
  “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办报受到冲击。但报纸坚持出版发行。1967年1月16日,报纸一度停刊,出版《新华社电讯稿》,但旋即复刊(仅办12期),复刊后,即自1967年2月1日起,更名为《红色伊春》报,直到1969年10月才恢复《伊春日报》刊名。“文化大革命”中,“工业学大太”、“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宣传,占报纸主导地位。此外,充斥版面的大都是批判文章。
  这一时期,也发表了一些内容清新的人物和事件通讯。如《同群众心贴心——记共产党员、劳动模范马永顺密切联系群众的事迹》(1973年7月1日)、《前进中的“铅山”——记西林铅矿大打矿山之仗的事迹》(1974年10月29日)、《主人翁的战斗风貌——记省地劳动模范丰林局汽车管理处司机王仁宽》(1974年11月1日)等。这些报道,对把注意力引导到生产建设上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是对批判唯生产力论的否定。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伊春日报》用大量篇幅和显著位置,连续发表深揭猛批“四人帮”反党集团的罪行的批判文章,对于稳定伊春地区形势,推动安定团结局面形成,拔乱反正,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大批判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78年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伊春地委、地革委对伊春建设提出了奋斗目标:即主体(林业)挺进,两翼(农副业和地方工业)齐飞,解放一个永续(越伐越多,越多越伐,青山常在,永续作业),加速两个大上(综合利用要大上,多种经营要大上),赶超三个水平(赶超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赶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林、农、工全面跃进。”此后,宣传报道内容由重点谈阶级斗争,谈两条路线斗争转为谈经济、谈四个现代化。重点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伟大意义,宣传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宣传改革与开放。80年代初,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一下四上一活”发展林区经济的路子,因此,报纸逐步增加了宣传把林业建设重点真正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发展木材的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生产建设的篇幅,并逐渐形成了宣传声势。

  二、新闻改革

  1984年初,根据市委关于进一步办好《伊春日报》的指示精神,伊春日报编委会发动编采人员讨论报纸改革问题,对《伊春日报》的办报思想、版面布局、栏目设置、内容与形式作了改革,落实了“强、实、新、短、快、活”六字办报方针。改革后的一版为要闻报,二版为社会生活版,三版为副刊报,四版为时事与广告版。一版主要报道地方时效性强的重要新闻,开辟有“林城漫谈”、“编后杂议”等6个栏目;二版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主要刊发人物和事件通讯、小故事等。辟有“婚姻·恋爱·家庭”、“衣食住行”、“法制与道德”、“当代青年”等专栏;三版副刊化,主要文艺性副刊有“向阳林”、“周末”,两个固定专版,还辟有“党的生活”、“教育”、“学习研究探索”、“报刊文摘”、“知识世界”等专版;四版刊登国内外时事。辟有“神州大地”、“大千世界”等专版和“新华社供本报专稿”栏目。使各版普遍增加了新闻容量,发稿数量由过去的6~8篇加到12~16篇;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大量增加了昨日新闻,改变了旧闻充塞版面的局面;同时,宣传报道增强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和可读性,使报纸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基层,满足了多层次、多方面读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