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印刷

第五节 印刷



  一、创刊初期印刷

  《伊春日报》1958年10月1日创刊时,编采人员仅有6人,两张办公桌,挤在当时市委机关的一间办公室里办报。报社没有自己的印刷厂。伊春的印刷能力也不适应出版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上级决定将省林业厅印刷厂由哈尔滨市迁来伊春,承担报纸的印刷任务。但因报社没有厂房,市里决定将迁来的设备和人员暂安排到伊春市印刷厂。由市印刷厂代印《伊春日报》。
  《伊春日报》在市印刷厂代印期间,用的是平版机印报。白天拣排,晚间印刷,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艰苦。当时,标题字品种很少,花边花样不全,版面上照片刊头也不多。报纸的印刷质量也比较差。
  1960年2月,报社有了自己的办公楼(市电影院对面),同年3月,在原省林业厅印刷厂的基础上建成了印刷厂。3月8日,印出了第一张由报社自己印刷的报纸。当时,印刷设备陈旧又不配套,只有5台平版机、2台铸字机、1台切纸机、1台打样机。以后逐步增加了标题字、花边,锌版照相也土法上马。但仍是平版活字印报。1964年3月8日,报纸由大五号字改为小五号字出报。这一天被称为“三八改刊”。
  1976年9月15日,开始使用轮转机印刷。从而提高了报纸印刷质量,保证了出版时间。市区内能看到当天的《伊春日报》。

  二、对外承揽印刷

  报社印刷厂建厂以来,主要任务是承印《伊春日报》。当时正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市财政已保证不了办报经费,报纸有停刊的可能。报社编委会决定发挥报社印刷厂的作用,搞好经营管理,对外承揽印刷加工任务。编委会提出的口号是,工厂要当搂钱的耙子,保证报纸经费。经过两年的努力,报社印刷厂靠以厂养报,除保证了报纸费用的开支,还盈利10万元。1964年9月,报社机关和印刷厂搬迁到现址(市印刷厂对过),改善了印刷设施,为扩大对外印刷业务创造了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党的开放搞活政策,报社印刷厂又制定了“印好报纸,搞活经济,以厂养报,略有结余”的经营方针,并与市财政局签订了“亏损、自负,盈利不缴”的经济合同。实现了自给有余的目标。1985年底以前,自筹资金添置了2台铸字机,2台印刷机,1台烫金机,1台腐蚀机,1台切纸机,还为职工建房300平方米。1985年,对外开展印刷业务发生经营额为40.4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