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要事记略
第三节 要事记略
1946年6月,铁力县人民医院成立。1947年,铁力县城区洋井屯发生克山病,发病150人,死亡12人。1947年,带岭林业卫生所成立。1949年,南岔森工分局卫生所组建。
1950年4月,铁力发生森林脑炎71例,死亡30人。东北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松江省派防疫人员和医疗队深入疫区进行处理。1951年4月,伊春森工管理局卫生所成立。1952年3月8、9日,两批4架美帝国主义的飞机侵入铁力县领空,投下蜘蛛、蚂蚁带菌毒虫,全县人民和医护人员采取消毒、扫帚扑打、用谷草烧的办法,粉碎了美帝的细菌战。1952年,伊春森管局职工医院成立。1952年8月,国家分配沈阳医科大学毕业生27人到伊春工作。1954年6月,铁力县人民医院第一次成功地完成“古典式剖腹产”手术。1954年,伊春成立妇幼保健站。同年,林业中心医院第一次成功地完成“胃大部切除”手术。朗乡林业局为英山、新林、新城、建设林场建立森林铁路流动卫生医疗车,为林区职工进行保健和医疗。1957年,伊春市卫生防疫站成立。1958年,伊春林业工人疗养院成立。同年,国家林业部授予林业中心医院妇产科“红旗科室”称号。
1960年8月,黑龙江省卫生厅在铁力县召开全省防疫改水现场会。1961年,林业中心医院第一次成功地完成“颅内硬膜下颅内血肿清除”手术。1961年8月,伊春市遭受特大水灾,灾后爆发伤寒病,患者1184人,死亡12人。省、市派大批医疗队防治,于年末控制了疫情。1962年,新青林业局丽林、金林2林场食蘑菇中毒62人,省政府派飞机送药,经抢救61人脱险,死亡1人。林业中心医院进行“肺叶切除”手术成功。同年,南岔区建立市第二医院。1967年3月,铁力县医院第一次成功地开展膀胱注药造影,脑血管造影。1968年6月,双子河林业局职工医院(现友好区第二医院),在预防结核病接种卡介苗中,未按规定进行皮肤划痕,造成385人上臂局部化脓感染,省政府派人送药治疗。半年后全部治愈。1969年,嘉荫县因战备在大砬子屯建立后方战备医院。1969年3月8日,市成立结核病防治院(后交省林业总局)。
1970年,省卫生厅在乌马河区召开中草药现场会,伊春选出的“暴马子”、“三棵针”、“满山红”在会上展出后,“暴马子”载入了中国药典。1970年,北京友谊医院教授钟惠澜确诊伊春市首例“脑型肺吸虫”病源体。1971年,上海市派往嘉荫县医疗队11人(8年后返回上海),为边疆地区的卫生事业做出了贡献。1972年,伊春市首派赴毛里塔尼亚共和国医疗队(于1974年回国)。1973年,嘉荫县医院首次完成“针麻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1974年10月,经省林业总局批准,将市结核病防治院改名为黑龙江省林业结核病院。1976年7月,铁力县医院制剂室在回收苯的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受伤2名药工。1977年1月20日,市妇幼保健站对5253名妇女进行防癌普查。
1980年,市卫生局、中华医学会伊春分会出版第一期《伊春医药》,至此每年出版四期,每期2000册,同全国385个单位进行交流。1980年11月18日,伊春市经省委、省政府防治地甲病检查团验收,达到省要求的五项地甲病指标(普查、治疗、患病、食盐、小学生颈肿大5率),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个控制地甲病先进市。1981年,省地病办公室在南岔区召开“亚硒酸钠”防治大骨节病现场会和科研协作会,有39个地、市、县农场、林业局共53人参加。1981年,林业中心医院为断肢7个小时的患者进行“断肢再植”手术成功,为全市显微外科填补了空白。1982年,林业中心医院“脑血管架桥”手术成功。1982年7月8日,黑龙江省林业结核病院在治疗胸外多发性肋骨骨折、胸软化开胸肋骨固定修补术,共6例无1例失败。1982年10月15日,市妇幼保健站改名为市妇幼保健院。1983年7月,经黑龙江省卫生厅考核批准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2名,为伊春市首批高级卫生技术人员。1983年经黑龙江省林业总局批准林业中心医院新建24300平方米医疗中心大楼。1985年12月12日,伊春市中医医院建成开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