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防疫卫生
第二章 防疫卫生
解放前,本辖区卫生事业落后。民国初期,乌云、佛山县(嘉荫县)各有2~3名中医行医,治疗疾病除中草药、针灸、拨罐子外,多服用鸦片。生活贫困加之缺医少药,各种传染病、地方病连年流行,患病率、死亡率高。1914年,铁力县爆发鼠疫死亡618人。乌云县1930年(民国十八年)“生五死十”。40年代,乌云、佛山及铁力县始建公医诊所或病院,医生多为日本人和朝鲜人,主要为军政警宪人员及权势人家服务。此间,鼠疫、天花、麻诊、伤寒、霍乱、痢疾、流行性脑炎、森林脑炎及克山病(俗称“羊毛病”)、地甲病等不断发生。1940年(康德七年)乌拉嘎金矿区曾流行疫病,长达7个月,死亡1000多人。1944年,南岔一带流行霍乱死亡40余人。
解放后,党和政府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方针,医疗事业迅速发展。建国初期,区医疗卫生机构有10处,病床8张,卫生人员123名。自50年代起,国家陆续分配医药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来林区工作。每年都投资购置、调拨大量器械和生物免疫制品,使林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基本改变,人民健康有了保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预防、医疗质量不断提高,传染病得以消灭和控制。市、县(区)医院均能承担腹部手术和胸、胃、骨、肝、胆等外科手术,抢救危重病人。医药卫生科研成果相继涌现。到1985年,全市有医疗机构978个,病床482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805人。在医疗机构中有市级医院5家,疗养院1家,县级医院39家,乡(镇)卫生院22家,农村卫生所213家,林场(所)卫生所479家,企事业卫生所98家,联合诊所14家,个体诊所107家;市、县(区)有卫生防疫站25处,妇幼保健院(站)18处,药品检验所3处;有市卫生宣教所1处,市、县地方病办公室3处,卫生干部进修学校3处。全市已建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卫生、防疫、保健医疗网。
1945年前,林区传染病、地方病、肺结核病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952年,法定传染病有天花、霍乱、痢疾、白喉、百日咳、炭疽、猩红热、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回归热、伤寒及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炎、脊髓灰质炎、森林脑炎、狂犬病、出血热、传染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