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一、鼠疫

  1914年(民国三年),铁力县(隶属庆城县,现庆安县)发生鼠疫,发病618人,全部死亡。1945年后,鼠疫在伊春市绝迹。
  1947年后,按国家卫生部颁发的《鼠疫防治法》的要求,使防治措施和技术操作规范化。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老鼠,使老鼠的密度下降。还通过鼠疫疫苗接种,控制鼠疫的发生。

  二、霍乱(副霍乱)

  1943年7月,南岔地区流行霍乱,日伪小火锯厂死亡40余人。
  1945年后,实行霍乱菌苗的预防接种,使霍乱绝迹。

  三、天花

  1950年,铁力县发生天花1人。后开展全民接种牛痘疫苗,从而控制了天花的发生。
  1981年,新青区在儿童中接种牛痘疫苗,1名幼儿因为先天性免疫缺陷,接种疫苗后发生继发性牛痘而死亡。1982年后,全国天花绝迹,接种牛痘疫苗停止。

  四、伤寒

  1940年,佛山县(嘉荫县)的乌拉嘎地区流行伤寒,疫情长达7个月,死亡1000多人。
  1947年后,各地普遍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但仍有发病。1958年,伤寒发病率为4.46/10万。1959年,伤寒发病率为94.88/10万。
  1961年8月,全市遭受严重水灾,灾后伤寒病流行,全年发病1184例,死亡12人。
  1961年,发病448例,死亡7例,发病率为89.75/10万。
  1970年,发生伤寒病35例,发病率为5.79/10万。
  1981年10月20日,上甘岭伊春师范学校发生鼠伤寒116例,死亡1例,11月中旬,控制了疫情。
  1985年8月16日,伊春区发生特大水灾后,发生伤寒病22人,发病率为1.76/10万。

  五、麻疹

  1950年,铁力县发生麻疹256人,死亡29人。
  1958年,麻疹发病率为460.00/10万。
  1963年,麻疹流行,发生麻疹病例4008人。发病率为852.75/10万,死亡39例。
  1965年,全市推行小儿麻疹减毒活疫苗,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由于个别地区对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重视不够,曾有过小的流行高峰。
  1969年,发病2664例,发病率为447.33/10万,死亡18人,死亡率为3.02/10万。
  1972年,发病1209例,发病率为177.53/10万,死亡1人,死亡率为0.15/10万。
  1975年,发病2102例,发病率为190.49/10万,死亡8人,死亡率为0.73/10万。
  1979年,实行计划免疫,对适龄儿童进行小儿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小儿麻疹发病率显著下降。
  1984年4月,发病461人。发病率为37.69/10万。
  1985年,桃山局发生麻疹流行,发生78例,发病年龄向高龄组转移。原因是高年龄组儿童过去没有适时预防接种。同年,麻疹发病173人,发病率为13.84/10万,无死亡。

  六、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

  1945年后,林区仍时有发生。1961年小儿麻痹发病3人,发病率为0.57/10万。1963年发生小儿麻痹77人,发病率为16.38/10万。1964年小儿麻痹发病549例,发病率为113.8/10万,死亡6人,死亡率为1.25/10万。
  1965年,全市7岁以下儿童全部服用了小儿麻痹毒疫苗(糖丸),发病率显著下降。1965年,发病21人,发病率为4.20/10万,死亡1人,死亡率为0.20/10万。
  1971~1980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1981年~1985年,已控制发病。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1949~1961年,发病率波动在0.5~3.0/10万之间。
  1967年,流脑大流行,发病2281例,发病率为421.69/10万,死亡121例,死亡率为22.36/10万。
  1973年,流脑小流行,发病568例,发病率为80.20/10万,死亡22人,死亡率为3.11/10万。
  1982年,全市推行流脑疫苗接种,发病率逐渐下降。1983~1985年,发病率波动在30~42/10万之间。

  八、百日咳

  1961年发病21人,发病率为4.01/10万。1963年为发病高峰,发病1383例,发病率为294.25/10万,死亡3例,死亡率为0.64/10万。
  1958年始,推行百日咳、白喉、破伤风3联疫苗后,发病率显著下降。1967~1985年发病率波动在7.28~10.57/10万之间。

  九、痢疾

  1961年,发病103例,发病率为19.64/10万,死亡4例,死亡率为0.76/10万。1979年,发病7829例,发病率为660.76/10万,死亡5例,死亡率为0.42/10万。
  1980年,发病9649例,发病率为809.52/10万,死亡5人,死亡率为0.42/10万。1985年,发生痢疾2781例,发病率为222.55/10万,死亡2例,死亡率为0.16/10万。

  十、森林脑炎

  1950年,铁力林区发生71例,死亡30人。
  1958年5月,翠峦林区发生6例,死亡2人,致残4人,乌马河林区发生1例。
  1961年6月,美溪林业局发生1例。1963年,发生3例,发病率为0.60/10万、死亡2人,死亡率为0.4/10万。
  1979年,发病34例,发病率为2.87/10万,死亡5例,死亡率为0.42/10万。注射森林脑炎疫苗后,发病率逐年下降。1983~1985年,发病率波动在0.57~2.80/10万之间。

  十一、肺吸虫病

  1970年6月前,认为伊春市不是肺吸虫病流行区,将肺吸虫病误诊为肺结核病。1970年6月,北京友谊医院钟惠澜教授确诊伊春市首例肺吸虫病脑型患者。打破了伊春市不是肺吸虫病流行区的观念。
  1971年3月,谭大伟初步观察了408例肺吸虫病患者。于1976年9月完成了本市肺吸虫病病源学的研究。
  1979~1984年,本市共举办了4期肺吸虫病培训班,培训220人,掌握了诊断,治疗、防治知识。全市各医疗部门都能掌握肺吸虫病的认症及治疗。到1985年控制了肺吸虫病新患的发生。

  十二、流行性出血热

  1958年,友好区发生流行性出血热8人、死亡1人。
  1967年,发病24例,发病率为4.44/10万。
  1978年,发病86例,发病率为7.33/10万。死亡5例,死亡率为0.43/10万。
  1982年,发病55例,发病率为4.49/10万。死亡2例,死亡率为0.16/10万。
  1985年,发病62人,发病率为5.52/10万。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主要是野鼠及媒介昆虫。

  十三、猩红热

  从1961~1982年的22年间,均有发病,有3次流行高峰。1973年,发生猩红热1017例,发病率为143.59/10万,死亡1人,死亡率为0.14/10万。
  1978年,发生猩红热1614例,发病率为137.62/10万。死亡2人,死亡率0.17/10万。
  1979年,发生猩红热1312例,发病率为112.08/10万。死亡2例,死亡率0.17/10万。
  1985年,发病268例,发病率为21.45/10万。防疫措施对猩红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使用药物预防,改善居住条件,对病人分泌物、排泄物进行随时消毒或终末消毒。

  十四、病毒性肝炎

  1961~1985年的25年中,每年各地均有散在发生,有2次流行高峰。
  1961年发病35人,发病率为6.68/10万。
  1965年为第一次流行高峰,发病994例,发病率为198.92/10万,死亡2人,死亡率为0.4/10万。
  1982年为第二次流行高峰,发生1831例,发病率为149.49/10万,死亡3例,死亡率为0.24/10万。
  1984年后,对病毒性肝炎加强血源管理,控制医源性传播,加强对食品饮食、服务行业、学校的消毒工作,落实综合措施,使发病率不断下降。1985年,伊春市肝炎办公室被黑龙江省评为肝炎防治先进单位。
  1985年11月,全市首次对5周岁以下儿童推行乙型肝炎血清疫苗300人份,同时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使发病率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