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免疫接种

第七节 免疫接种


  1945年11月,开展了全民性鼠疫、霍乱、天花、白喉、伤寒、百日咳菌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1947年11月,开展了5联疫苗注射(霍乱、鼠疫、白喉、伤寒、副伤寒)。1952年,开展了全民接种牛豆苗和伤寒菌苗。1958年,对1周岁以内婴儿进行卡介苗划痕,预防结核病和儿童白喉、百日咳、破伤风3联菌苗的注射。1965年,对林业工人、家属、学生实行森林脑炎的预防接种工作,开展口服噬苗体预防痢疾。1983年5月,在全市全面推行计划免疫、并结合医疗网点实行2级计划免疫(市级、县区级)。
  1985年底,全市先后推行鼠疫、霍乱、天花、伤寒及副伤寒、麻诊、卡介苗等20余种疾病预防接种工作,使传染病发病率不断下降。同年,伤寒发病率已控制到19.84/10万以下。小儿麻痹症基本控制,森脑发病率控制在2.80/10万。
  1985年,完成了小兴安岭蚊类区系调查,共发现蚊虫20种,掌握了蚊区系及分布规律,为研究蚊媒病的发生和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伊春市1958年开始全民性除4害活动,利用机械、药物扑鼠,每人达3只,合计100万只以上。1984年,市植物保护站和爱卫办配合,开展灭鼠工作。灭鼠前鼠密度在15~22%,灭鼠后密度下降到6%左右。
  1958年开始灭蝇工作。用野生植物走马芹切碎放厕所灭蝇,效果较好。以后每年夏、秋季市爱卫办都组织灭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