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学校卫生 1961年,市卫生防疫站设立学校卫生科,县、区、局卫生防疫站设1名专人做学校卫生工作。市一中、二中、友好三中还建立校医室,开展学生保健工作。
1980年,在城镇235所中、小学校都配备了校医和保健老师。1982~1985年,举办全市校医、保健教师培训班5期,共培训300人次。
一、健康检查
1963年,对市区、县有代表性的3所中学、2所小学,年龄8~19岁的中、小学生3596名(其中,男生1940名,女生1756名)进行健康检查。1964~1985年,对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健康状况进行了4次调查,从生长发育形态指标衡量,学生的健康状况不断提高。8~10周岁男、女学生的身高分别增高了8.03厘米和5.92厘米,平均每10年男、女学生的身高分别增高4.0和2.31厘米。体重男、女分别增加5.3和3.7公斤。
1984年,对应届高考毕业生体检结果统计分析,在1180名考生中(男603名、女577名)合格率达62.37%(男生为68.4%,女生为55.99%),不合格率37.63%。1985年,对756名考生进行体检(男生390名、女生366名),合格率达80.2%。
二、多发病防治
1958年,对中、小学生进行沙眼普查,患病率达80%以上。
1979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对重点学校采取定点动态观察方法,进行视力监测。中、小学生视力下降分别为31.31%、12.27%。近视眼患病率随着学生年龄增高而上升,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
1981年,对633名青少年进行龋齿调查,患病人数为443人,患病率为66.67%。除水质原因外,一些儿童、少年有经常吃糖的习惯,口腔卫生差。对此,全市开展了普查普治,并使用氟牙膏进行治疗。
从1964年始,在小学生中进行蛔虫感染率调查,阴性率达80%以上,采取用驱虫灵等治疗措施。1978年,排虫率为80%。1985年,市区学生蛔虫排出率平均为25.59%,县、区、局、厂、矿的小学生蛔虫排出率为33.55%。(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