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医 1935年,吉林省医科学校毕业的西医关玉安到佛山县(即嘉荫县)行医,从此伊春开始有西医。
1936年,铁力县成立福民诊所,在此基础上成立县西医医院。1938年,又有西医师孙英华从大连市来铁力行医,于1939年办起了“英华诊所”。
一、市属医院
(一)伊春林业中心医院
建于1952年。1985年9月,搬迁院址(伊春区河西)。建筑面积2.4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000万元,大型精密医疗器械价值4000万元。是全市最大一所较先进的综合性医院。是伊春市的医疗中心和技术指导中心。
1985年机构设置 党委下设政治处、工会、团委、保卫科。行政下设院长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人事科、财务科、伙食科、基建科、总务科、计划生育办、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内四科、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外四科、妇科、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传染科、中医科、急诊室、检验科、器械科、放射科、药材科、手术麻醉科、物理诊断科、预防保健科、住院处、门诊部。
大型医疗设备 有B型超声诊断仪、激光治疗机、心脏起博器、同步呼吸机、脑血流图、纤维胃镜、支气管镜等各种较为先进的大型精密医疗仪器和医疗器械。
基本建设 1952年,在伊春区红升办事处繁荣路北侧建住院楼、门诊楼各一座,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1982年,在伊春区河西前进办事处学府路南侧建2.43万平方米的门诊病房楼。
(二)伊春市第一人民医院
在伊春县人民医院的基础上,于1957年建立。1968年10月,市医院与林业中心医院合并为市医院,1979年,与林业中心医院分开,易名伊春地区第一医院,1982年恢复市第一人民医院。
1953年,有职工20人,1955年,全院职工100人,1957年,职工为150人,1979年,职工为194人,1983年,职工为254人,1985年,全院职工为300人。
伊春县医院初建时只有门诊,无病房。1954年,设36张床位。1955年,设90张床位。1958年,设150张床位。1985年,设210张床位。
伊春县医院1954年,医疗科室有内科、外科、药局、注射室、处置室。
1956年,医院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药剂科、检验科、X光室、门诊部、住院处。其中,内科含儿科,外科含妇科和五官科。
1985年,市第一人民医院下设科室有政治处、院长办公室、人事科、医务科、护理部、财务科、总务科、保健科、保卫科、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线科、物理诊断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中医科、口腔科、急诊室、康复科、门诊部、住院处。
1955年,有1台匈牙利进口500毫安X光机,1台西德进口膀胱镜,至1985年,增添医疗设备有日本进口岛津800毫安X光机、牙病治疗机、日本进口电子计算机、B型超声诊断仪、心电机、脑电机、激光治疗机、红外线治疗机、高倍显微镜等。
1953年,全院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1955年,在伊春区第二百货商店西侧建院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800平方米,瓦盖、板夹泥简易房200平方米。1958年,在院址附近扩建房舍1400平方米,至此房舍面积2400平方米。
1979年,易地办院(从中心医院分出),院舍为2层小楼一座,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1985年,迁到林业中心医院旧址,房舍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三)伊春市第二人民医院
1962年,在南岔公社医院的基础上建立市第二人民医院。1969年,和南岔林业局职工医院合并为南岔林业局职工医院。1979年恢复。
全院有职工125人,卫生技术人员9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5人、医师11人、药剂师3人、护理师1人、中级卫生技术人员51人、护理人员22人、行政管理与工勤人员31人。有床位80张。
病房设有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五官科;门诊部设有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急诊室、肛肠科、皮肤科、五官科。
主要医疗设备有400毫安X光机、B型超声仪、心脏除颤起博器、心脏监护仪、腹膜透析仪器20多台。
1983年,市卫生局投资40万元,建门诊楼2000平方米,加原有房舍1800平方米,共3800平方米。
1985年,门诊量达7万人次,接收住院患者2000余人。床位使用率达110%,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87%。
二、县属医院、少数民族卫生所
(一)铁力县人民医院
前身是伪满县立病院,1946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改为铁力县人民医院。有职工22人,设有门诊,未有病房。
1959年全院有职工118人,床位85张。1965年,有职工133人,床位138张。1970年,有职工120人,床位160张。1984年,有职工212人,床位165张。
1949年设病床8张,不分科。1950年,病房门诊分设。1953年,为内科、外科、化验室、手术室、调剂室、注射室、挂号室、总务室、门诊部、病房。1955年,增设供应室,重新修建了手术室,门诊部设内、外科诊室。1957年,增设妇科。1958年,成立中医科、东山门诊部、车站门诊部。1961年,成立中医门诊部。1962年,内科、儿科、传染科合并为内儿科;外科、妇科合并为1个科室。1970年,增设统计室。1976年,设医疗干事1人,兼预防保健工作。1978年,增设医疗预防保健室。1980年,重新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科、五官科、中医科(含中药调剂室)、供应室、注射室、总务科(含财务室)。
1981年3月1日,成立防痨科(含预防保健科)。1983年末,防痨科交县卫生防疫站后改为预防保健科。
1984年11月3日,成立急诊室、口腔科、五官科(含眼科、耳鼻喉科)、物理诊断科。
1949年,医疗设备有显微镜、手提离心机各1台。1958年后,增加4台X光机和恒温箱及手术器械。1964年,增添1台心电机。1969年,省拨给1辆救护车。1978年,增添心脏诊断仪,超声诊断仪,脑血流图机,纤维胃镜等。
1950年,铁力县医院有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旧房舍。1957年,拆毁重建了1100平方米房舍。1964年,新建外科病房294.5平方米、传染病房286平方米、扩建门诊251平方米。到1984年,医院总建筑面积为4958.5平方米。
(二)嘉荫县鄂伦春族卫生所
1960年,由县民委派1名朝鲜族医生到鄂伦春族集聚村当卫生员。
1963年10月,派县卫生防疫站韩行才医士在乌拉嘎乡胜利村建立卫生所。
1976年,从医校毕业的鄂伦春族医生陈晓英到卫生所工作。
政府派医疗队定期到少数民族集聚区普查结核病,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对较严重病人采取转院治疗。同时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和住地环境,并规划了院所和街道,盖起了2户1栋100平方米的砖房。随着生活条件和住地环境的改善,使常见病发病率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