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球类
第二节 球类
一、篮球
篮球运动在林区开发时就广为群众喜欢。1954年,森管局修建了带有简易看台的篮球场,较好的比赛条件吸引了双子河、乌马河的篮球队。1956年,森管局的篮球队在北京参加全国林业战线的篮球比赛中,成为全国林业系统的一支篮球劲旅。全国林业体协以伊春男、女篮球队为主,赴重庆参加了全国篮球乙级赛。1959年4月,在伊春市工人体育场举行了第一次青少年篮球对抗赛。1960年3月,组建了脱产训练的篮球队。男、女队员各12人,教练员2人,进行专业训练。1962年,体委合并时队员分散到市区各单位,成为群众性篮球运动的骨干。此期的优秀篮球运动员谢亚臣被选入国家前卫队,徐福兴被选入省前卫队。1965年,特区体委建立了业余体校,设男、女篮球班,以培养后备人才为目的,进行业余专项训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体校撤销训练停止。
60年代,群众性的篮球运动和专业训练相结合。市商业局、粮食局、电业局、公安局的篮球队,成为全市的4支劲旅,节假日赛事不断,4强争雄,都以夺冠为荣,推动了篮球运动的开展。此时,伊春市篮球列入全省乙级队行列。
70年代,篮球运动水平提高很快。1974年6月,在省第三届运动会的篮球比赛中,男篮夺取了伊春赛区的第一名。同年8月,进军哈尔滨。在强手如林的决赛中,最后挫败哈尔滨市队,获第一名。1979年,在省第四届运动会篮球决赛中,取得了第三名。桃山林业局中学生女篮在全省中学生篮球赛中获得女子第一名。1981年,代表省赴太原市参加全国中学生篮球赛,取得第三名。1982年,在省第五届运动会篮球比赛中,男队技术水平下降,几经努力进前六名。1971~1985年,市体校共输送男、女优秀篮球人才79人。其中,白常瑞1975年被选入国家中学生男队;蔡广生1984年被选入中国大学生男队。
1985年,重建市男、女篮球队,男队交给市粮食局,女队交给桃山林业局进行高层次专项训练。
二、排球
50年代初,在森管局举行的林业职工体育运动大会上,就有排球赛项目。但排球运动的群众性并不广泛,只在机关、学校和事业单位较活跃。1959年4月,市体委举办一次中学生排球对抗赛,伊春市第一中学获得了男、女冠军。60年代,排球运动没有大的发展。1964年,在市第二届运动会上排球被列为比赛项目。同年8月,参加省第二届运动会,伊春代表团没有排球队参加比赛。
1973年5月,举行了中学生排球赛。并选拔了男、女队参加省中学生运动会排球赛,女队获第五名,男队获第六名。1974年,在市业余体校内,增设了女子排球队,开始了排球运动的专项训练。随着排球运动的开展,南岔水解厂、南岔区、友好区等有基础的单位先后建立排球队进行业余训练,但因没有较好的基础,一直徘徊于省内的下游水平。1980年,随着体育工作重点转移,在全市训练项目调整布局时,撤销了女子排球队。伊春市向省体工队和体育院校输送了7名排球运动员。
为促进排球运动在全市继续发展,市体委每年举办一次排球比赛,支持各县、区进行排球业余训练。市体委采取选拔和集训的形式,组织参加省内的排球比赛活动。
三、足球
“文化大革命”前,各中小学都把足球运动作为冬季体育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以完成冬季体育教学任务。尽管中、小学设足球运动课,但也基本是“一堂课两个球,学生教师都自由”。
1964年,在市第二届、林业职工第三届运动会上,足球第一次被列为比赛项目。
1974年5月,地区体委在铁力县举办一次地区足球调选赛。乌马河区、南岔区、翠峦区、伊春区、铁力县等5个单位参加。赛后组建了地区足球队,并参加了全省足球比赛未获名次。
铁力县朝鲜族足球运动比较活跃,农闲季节乡村经常开展足球赛活动。铁力县运动会和县少数民族运动会,把足球确定为比赛项目并形成制度,坚持下来。1976年,铁力县业余体校增设足球班,因很少有竞赛,1979年撤销。铁力县朝鲜中学设有足球队,并进行业余训练。
1982年、1984年在全市第一届、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足球被列入比赛项目。
四、乒乓球
乒乓球运动为林区职工群众和青少年喜欢的一种体育运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都开展了这项运动。1959年,市体委举办了第一次全市性乒乓球赛。同年6月,在全省乒乓球赛中,伊春有2名队员进入单打前六名。
1964年,团中央号召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乒乓球运动。双子河林业局工农兵小学(后划归友好区)体育教师李传谦在学校办起了全市第一个少年儿童乒乓球业余训练队。在简陋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1970年,在伊春表演赛中,李传谦培养的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连克名手,引起震动,受到省乒乓球队的注意。刁丽丽、焦志敏、刘翠玲3名小将被列入省体工队乒乓球队。1971年,焦志敏在全省少年乒乓球赛中获女子单打第一名;1974年,在北京举办了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中,刁丽丽获少年女子单打第三名。工农兵小学从1970~1983年,向省体工队输送11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其中,1976年焦志敏被输送到省体校乒乓球队,1978年进入省体工队乒乓球队。1983年在全国第五届运动会的乒乓球赛中,焦志敏连胜女子乒乓球名将曹艳华、戴丽丽,夺取了全国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1985年,被列为世界女子乒乓球名将。
1971年,市业余体校恢复,增设了乒乓球班,并把乒乓球作为重点项目来抓。南岔区、翠峦区、友好区、美溪区、铁力县等业余体校亦先后增设了乒乓球班。伊春区、带岭区、朗乡林业局、双丰林业局、新青区等在条件较好的小学办起了乒乓球基点校。1972年2月25日,省青少年乒乓球集训赛在伊春举行,有吉林市队和黑龙江省地、市19个单位20个代表队参加。伊春一队获青年男、女团体第二名、少年女子单打第一名。1972年8月5日,在伊春区举办了第一届“乒乓球基点校流动红旗赛”,并作为竞赛制度坚持下来。到1985年,全市已形成基点校、一般业余体校、市重点业余体校相互衔接的训练网,向省体校、体工队输送了25名优秀运动员,在全省乒乓球赛中保持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