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伊斯兰教
第二章 宗教
第一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安拉,称“安拉”为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伊春市伊斯兰教活动始于1940年,当时回族人家仅有8户,都居住在南岔,宗教活动在穆斯林杨成信家中进行。下半年,杨成信家的3间草房做为简易礼拜所,从此,穆斯林始有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
1949年,在伊春村(今铁林小区)建清真寺。1954年,南岔的简易礼拜所改建为清真寺。同年,友好区也建立清真寺。截止到1966年,伊春市共有清真寺5处,即伊春区清真寺、南岔区清真寺、友好区清真寺、上甘岭清真寺、大丰清真寺,有简易礼拜所4处,分别设在五营、红星、新青、东风。1980年后,先后在回族比较集中的铁力林业局、朗乡林业局、带岭区、西林区、乌伊岭区增建了伊斯兰教简易礼拜所,后更名为清真寺。共有驻寺阿訇15名,穆斯林13500人。
伊春穆斯林的主要活动有,部分穆斯林每天坚持到沐浴室活动或在自己家中坚持拜功;多数则不进行礼拜活动。每周的“主麻日”参加的穆斯林较多;每年的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和斋月之夜的礼拜,穆斯林基本都参加。此时教徒们自动到沐浴室集合,由教长主持做拜功之后,教长讲经,有时搞些联欢活动。
一、伊春区伊斯兰教活动
1947年,回民李凤翔率领50多人组成的“回民工队”由哈尔滨迁入伊春村,从事木材装卸工作。此时,这些人都没有带家眷。1949年,有7~8个回族工人把家迁来落户。同年,在伊春村铁林建起了清真寺,穆斯林开始正式的宗教活动。当时有回族20来户、150人。1960年,增到240户、1100人。自建清真寺到60年代初,由于党的宗教政策稳定,组织机构健全,穆斯林们都能正常到清真寺过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工作机构被撤销,清真寺被拆毁、封闭,神职人员被逐出寺院。一些阿訇被揪斗、反省,伊斯兰教活动受到影响。
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0年,清真寺重新开放。同年10月,选举了伊春区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由刘子明等9人组成。1981年,清真寺由旭日办事处迁到向阳办事处。1985年,伊春区回族已达400户,1495人。主要分布在区内7个办事处和市郊红光、对山、东升、红旗等地。伊春区铁林街回民最多,回民职工多数在伊春林业机械厂、伊春木材综合加工厂工作。
二、南岔区伊斯兰教活动
1940年,伊斯兰教传入南岔,回民自筹集资金,于1954年建起了面积为80多平方米的清真寺。到1966年,在100多户回民中,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有90人。“文化大革命”中,清真寺被破坏和封闭,被迫停止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清真寺重新开放。1982年,由南岔区政府、南岔水解厂等单位拨款,回民集资建起面积为166平方米砖瓦结构的清真寺,为管理好寺院,穆斯林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1985年末,南岔区有回族253户、2119人。
三、友好区伊斯兰教活动
1950年,双子河林业局在密林林场成立了回民小工队,从此有伊斯兰教活动。1953年,双子河贮木场成立了由30多人组成的回民工队,友好林业局贮木场也建立了回民工队,伊斯兰教活动趋于活跃。1954年,友好区清真寺在双子河新街基建立(3间简易房,面积约60平方米)。1957年,重新翻建面积为200平方米板夹泥结构的清真寺。1985年末,有回族310户、132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