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道教
第五节 道教
光绪十七年(1891年),铁山包镇边军五大营成立后,在中营东北侧建修1所关帝庙(得圣宫)作为当时统领、官兵祭祀之处,甲午年(1894年)中日战争时期,镇边军开走后,先有龙门派道士马圆学在该庙住寺。同时,有吉林省怀德县杨大城子无量宫道士路教顺在铁力县桃山西麓建修山青观。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绥化慈云宫道士孙永庆等开创凌云山。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修太圣宫。民国二年(1913年)至民国九年(1920年)建修明命寺。
光绪末年至民国初期,本市铁力凌云山开始建庙后,特别是民国八、九年至民国二十年中,道教发展很快,城镇乡村及山上增建许多道观:铁力县城东桃山有山青观和圣云宫(皇经楼);山前和山后大洞有茅阉4处,五龙山有茅阉1处,驼腰子有茅阉1处,即西乡黄大窝堡(今东方红村)有龙王庙、潘家岗(今战斗村)有玉清宫、黑鱼泡有三官庙、何凤楼(今卫国乡解放村)西有季老道庙、凌云山有太圣宫(明命寺);庙后有茅阉3处,即山下有万圣宫、城内有关岳庙、清华宫、上清宫;附近茅阉4处,城东五大营有关帝庙(得胜宫)。全县共有道观12处、茅阉13处,桃山及五龙山一带有道士15人,城西乡村至安邦河有道士20人,凌云山有道士25人,县城及附近有道士20人。此间,信徒较多,到伪满后期,桃山、五龙山、驼腰子一带道观茅阉因受日伪官府限制,先后拆毁。此时,凌云山庙宇虽然存在,但已成为山林警察队驻防所,多数道士被逼离散,铁力道教从此逐渐衰落。至解放,铁力3处主要道观都已遭到破坏,其中,凌云山太圣宫神像被群众破坏,道士离散,庙宇空闲。“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时庙宇全部崩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维修了宗教场所,另建住室3间。1985年,北山关帝庙只是名义存在,道士刘明哲(全国道教协会理事)在此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