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衣食住行

第二节 衣食住行



  一、衣

  衣服清代是冬衣棉皮,夏衣布。富家男子多穿长袍马褂。为耐污吸热,袍色多用兰、黑、灰,马褂多青色。民间男子袍褂通常用“花旗布”(平纹布)、农家多用自己织的结实而耐用的“家机布”。衣式宽大。妇女盛行旗袍。鄂伦春人也重裘服皮袍。
  解放后,50年代衣着朴实,衣料以棉麻织品为主,颜色与式样比较统一单调,颜色多为黑、灰、兰、白,冬深夏淡;样式男多穿制服、干部服、中山装;生产作业人员多穿统一发放的工作服。
  60年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学习解放军”,年轻人,对解放军草绿色军装尤其推崇。
  70年代后,化纤衣料盛行。服装打扮美观大方,花色品种繁多,色泽鲜艳,追求多样化,优雅、舒适、自然。在改革开放中,年青人流行时装有大喇叭裤、牛仔裤、体型裤、西装、蝙蝠衫、甲克衫,以及羽绒服装等,用料考究,款式自然合体。具有四季服装变化明显,流行周期缩短,突出个性、讲究名牌高档的特点。
  帽 清代,殷实之家,春秋多戴绒帽,冬戴貂皮帽,缀以貂尾。平民戴毡耳帽,上缀貂、狐、灰鼠、羊、狗皮护耳。毡面多为黑褐色。夏戴草帽。鄂伦春人,夏以桦皮为帽、冬则貂狐狍帽。
  40年代末,流行朱德帽(八路军帽);50年代初,流行“列宁帽”(解放帽)、前进帽、棉帽,长期流行长耳帽、缀以狗、羊、貂、狐皮护耳。妇女多围三角头巾,70年代后多围长围巾,头戴绒线帽,样式繁多,风彩各异。80年代,有条件的职工多戴獾(猸)狐、旱獭、乃至水獭帽。
  鞋 解放前,冬季因气候严寒,老年人多穿毡鞋皮袜;富裕人家中年人多穿靴、内穿毡袜;工人农民野外作业多穿牛皮软底靰鞡内絮靰鞡草。
  40~50年代初,农民、有的林业工人除继续穿靰鞡外,工人多穿棉胶鞋内套毡袜。单鞋多以布鞋、皮鞋与农田鞋为主。70年代后,鞋料流行塑料、人造革与泡沫,造型繁多。80年代,青壮年妇女中盛行高跟鞋。

  二、食

  (一)主副食

  林区传统以家庭为单位,习惯家庭合餐。每日3餐,家人围桌聚餐,气氛热烈、融洽。食品以谷物蔬菜为主,鱼肉蛋奶等高级营养食品较少。而每逢年节或宴请,多暴饮暴食。80年代后,食物构成中的肉蛋奶鱼等逐渐增多。
  主食 林区居民素以米面为主,米食品种主要有小米、玉米耲子、高粱米与大米;面食主要有玉米面与面粉(麦粉)。伪满时期,工人农民食用大米、面粉,要被指为“经济犯”;解放后,工人农民主食结构有很大改善。50年代后期,国家对职工与城镇居民用粮实行统一供应,大米、面粉的供应量逐年有增。
  副食 林区开发初地产蔬菜很少,大量蔬菜与副食品均有赖外进,居民多吃冻萝卜、冻白菜与黄豆,林业职工称食用黄豆为“大虾米”。60年代后,机关企业大办农场、个人与集体也大抓蔬菜生产,蔬菜危困局面逐渐缓解。70年代后,推广温室塑料大棚栽培技术,春季居民可提前吃到部分地产新鲜蔬菜。地产蔬菜,春、夏、秋季以小白菜、菠菜、角瓜、甘兰、西红柿、茄子、辣椒、豆角、土豆、窝瓜为主,辅以山野菜;冬季以窖藏白菜、萝卜、土豆与胡萝卜及腌渍的酸菜、咸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养殖业日益发展,副食品自给率逐年增加。80年代后,由于政府明令严格保护野生动物,长期做为林区丰富居民副食品种的野生动物肉类逐年减少。人们对主副食的要求,已从果腹型,逐渐向营养保健型发展。低脂肪,高蛋白饱含多种营养素的食品越来越受欢迎。
  水果 林区果树栽培技术发展到70年代,主要品种有海棠、樱桃、李子;野果有山葡萄、草莓、山梨、稠李、山丁子、笃斯、弥猴桃等,但主要食用果品仍依靠外进。

  (二)嗜酒

  解放前老金沟工人,有些是破产的农民、流民或有家不能归的流犯;他们每天干活又苦又累,每每藉酒浇愁,以豪饮为快,逐渐成为生活的积习。规定每月阴历初一、十五为“节”、过“节”的前一天三十与十四为“节把”,劳累了半月,“节把”要喝解乏酒,过节更要痛饮。如此,每月金班要集体饮酒4次,1年要有48次。金班开新沟为表示吉利要喝酒,采金出了煤头(开采到了品位十分富集的含金矿带)要喝酒庆贺,拣到了金疙瘩要喝酒,凡遇喜庆之事均要喝酒。热情好客也是金沟的传统风气,不论什么时候,人们来到金班、遇到饮酒吃饭,口喊“发财!”坐下来就吃就喝、绝不会遇到阻拦和白眼。俗语说:“进门喊发财,包子馒头拿过来”。金班里的喜庆酒肉,每个人都得喝下吃下。新来金班的青年人不会喝酒,老工人硬灌也得让你喝下去。他们认为,不喝是不吉利的。到了节日,人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无休止地轮流敬酒、划拳、干杯、恭喜发财,直到喝得酩酊大醉。喝酒时,不论有什么理由,离席而去会被看作是不尊重主人的表现。这种习俗,有些至今犹存。据1965年7月乌拉嘎金矿南沟采金点统计,仅有采金工人100多人,一个月销售的白酒竟达435公斤,平均每人4.25公斤,可见豪饮风气之盛。
  林业工人也有经常饮酒习惯。林区开发前期,冬季是森工采运的大忙季节,面对严寒的气候,紧张的作业劳动,特别在阴冷潮湿或冰天雪地的密林中作业一天,晚饭时总要饮酒驱寒解乏,以恢复体力。迷山的人被在林间作业的工人发现时,都被好客的工人邀来喝酒聚餐,很讲义气,来者颇有宾至如归之感。

  (三)山珍

  飞龙、猴头、熊掌、犴鼻与鸡腿蘑,一向被列为小兴安岭山珍。
  飞龙 学名花尾榛鸡、性喜群居,栖居在针阔混交树丛中,以嫩枝芽、树种子及小昆虫为食、灰褐色羽毛,头顶长有冠羽,体重多在6~7两左右。飞龙肉质细嫩,呈白色,肉鲜味美,营养丰富而曾被列为宫廷贡品。食法,除煎炒炸外,多用其调汤;待水沸下锅,稍加食盐(不需加其他佐料)即可。此汤清澈见底、清淡爽口,鲜美异常。
  猴头蘑 是一种食用真菌,多对称生在柞木、胡桃等阔叶树木的枝丫或裂疤处及腐朽倒木上,以柞木居多,经过春夏雨淋,立秋之后即长出黄白色幼蘑。其形状圆而厚、周体生有圆形长绒毛、酷似猴头而得名。鲜品呈白色、干品呈黄褐色,直径一般4~10厘米,亦有大者。猴头蘑含有糖、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丰富,清鲜味美。食法:以红烧、白扒、煨为多。刀工讲究造型美,以不损害其绒毛为好。
  犴鼻 即犴之鼻部。犴体大如牛,成体犴鼻一般为3~3.5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多。鄂伦春猎人捕获犴、把鼻子割下来,用黄泥糊上,慢火烤去鼻毛,再用碱水浸泡洗净,而后溜、炖、扒、炒、清蒸,亦可切成细丝拌凉菜。犴鼻醇香,不肥腻,肉质坚挺如猪拱嘴,却比猪拱嘴更鲜美,脆骨香脆可口。一个犴鼻依鼻唇骨的不同风味,配以辅料,可成一桌犴鼻宴。
  熊掌 熊在冬眠初,掌厚且肥,1对可达7.5~10公斤。熊掌须用酒、醋、水同煮、边煮边发,膨胀鼓大。煮熟后,炖、扒、红焖,清蒸等,均成山珍佳肴,国宴名菜。熊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御风寒、益气壮力之功用。自古便是食品中的珍品。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鸡腿蘑 产于乌拉嘎金矿的一种珍贵的食用真菌。它生长在淘过金的“毛沙尖”(淘金时引冲刷过的矿沙堆)里,呈浅褐色或灰棕色菌体。菌盖大者不过5~6厘米,小者只有火柴头大小,其形似鸡腿故名。每年立秋后生长,生长期不超过10天半月。道光年间,鸡腿蘑同飞龙、猴头做为金沟3大山珍进贡宫廷。解放后,人民大会堂曾用这道美味招待外宾。无论煎、炒、清蒸、红烧、卤煮,还是切丝生拌,皆成美味。

  (四)火锅

  火锅,始于东北蒙古少数民族地区,五世纪后传人中原并长期在民间广为流传。解放前,食用火锅被人们视为奢侈之举,且多限于殷实之家或城镇酒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火锅已广用于民间。80年代前,火锅多为铝制或铜质挂锡烧木炭的传统式,近年则多用液化气或电的铝制火锅,比之传统火锅更经济实惠,又方便、安全、卫生。火锅料多以羊、猪、禽(含野禽)肉及各类海鲜为主,用时,将簿肉片、蔬菜、冻豆腐及各种辅料、作料放在滚开的锅汤里涮着吃,边吃边涮、菜汤沸腾,味道鲜美。火锅,在寒冷的冬季、深受林区居民欢迎。

  三、住

  林区气候夏热冬寒。居民建房很讲究冬暖夏凉,故民宅多背北朝南,视东西房山为正座向,称“正房”。南面开门,留窗;室内设火墙火炕,既有益于睡眠,又可散热取暖,有“炕热屋子暖”之说。按“东大西小”的流俗,长辈居东室,晚辈居西室;如出租,也是房东居东室、房客居西室。林区住宅讲究独门独院,往往既是庭院又是菜园、花圃。
  50年代初,林区开发任务重,生活条件艰苦,林业职工住帐篷,“木刻楞”与板加泥简易房。室内除1对衣箱与必备家具,几乎无陈设用品,院内多用枝丫,杂木杆夹障子。
  60~70年代,尤其城镇兴建砖瓦房,院内多用杂木杆与板皮夹障子。室内陈设讲究炕寝、立柜、收音机、缝纫机,时称“四大件”。
  80年代,城镇兴建集中供热住宅楼,楼高由2~3层发展为7~8层。居宅在实用的基础上,多注意美感;家具讲高档,组合柜、电冰箱、彩色电视、组合沙发、沙发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一些住平房、生活富裕人家、纷纷盖起“门洞房”。除城镇居民,其他居民多以乡、村、林场与经营所址为集中居住点、独户散居的极少。

  四、行

  林区开发初期,到处都是莽莽的森林,交通闭塞,进出十分不便。通信、运输与居民来往以步当车,翻山越岭主要靠身背肩扛。冬季,爬犁便成了林区生产与生活的重要运输工具。70年代,森林火车为主要运输工具。80年代,公路成网、汽运发达。林区人出门远行,讲究吉日良辰。多选阴历三、六、九为出门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