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节日习俗

第三节 节日习俗



  一、纪念日

  元旦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改用公历纪年,称元旦为“新华”。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将公历1月1日重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建国后,每逢元旦放假1天,农村与木材生产单位一般不放假。12月31日晚,有关单位要组织新年晚会与团拜活动,民间则只进行合家聚餐,以示庆贺。
  劳动节 即“五·一”国际劳动节。放假1天,木材生产单位与连续作业性强的生产单位,一般不放假。50~60年代,机关团体里均组织报告会、座谈会等庆祝活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194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决定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日。届时各级党组织均组织纪念活动,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国庆节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国庆日放假2天。50~60年代,多组织大型游行示威、报告会以及各类文娱活动,以示纪念。

  二、传统节日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其初八称“腊八”。为纪念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明朝以后民间流行喝腊八粥,以示纪念。解放前,每逢腊八,寺院均要煮粥祭佛。林区也流行吃腊八粥习俗,多以江米、黄米、小豆、红枣、青红丝、白糖等熬成粥。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腊月二十三”或过“小年”)为祭灶日。传说翌日灶王升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一年的善恶,玉皇根据他的报告,对各家进行赏罚,赐翌年福祸。故灶王爷龛上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旧社会,届时祭灶,各家灶前摆供品、用秫秸扎马、鸡、狗。夜晚祭灶时,撤下旧神纸、旧对联、连同扎的马、鸡、狗一同焚烧;贴上新神纸、新对联,祈祷:“善报、善报”,继之放鞭炮、吃灶糖(麦芽糖)、并在灶门上方粘灶糖。据说灶王吃了灶糖后,口被粘住,便不能在天上乱说人家坏话。解放后,此俗逐渐废止,代之以合家聚餐,和放鞭炮,吃灶糖。此后,筹办春节气氛日浓。
  春节 农历称“旧历年”。因时值阴历“立春”前后,故又称春节。春节是林区最隆重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习俗既多又热闹。腊月三十日(小尽二十九日)家家贴对联、挂笺、门神、福字,树灯笼杆、红灯高悬,红烛高照,亦有为祭神祭祖而烧香摆供的。年三十的晚饭最丰盛,要把最好的食品用来全家聚餐。经济条件允许的,菜的品种必有鸡、鱼,以示吉庆有余。午夜,全家至大门外或院内(院门大开)燃放鞭炮、烟花“接神”、接财神、接福神,祈祷新的1年风调雨顺,也有驱妖避邪之意。接过神,家族中的晚辈给长辈拜年,或施礼或即头;长辈给晚辈孩童“压岁钱”以示祝福孩子们“百百岁”,以求新的1年吉祥如意;同辈间也作揖互拜。而后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家家煮饺子,名曰吃“元宝”,俗语说:“团圆饺子长寿面”,以示团圆吉庆。吃过午夜饭,不能睡觉,直至天明,是谓“守岁”以求来年精力旺盛走好运。三十晚忌家人外出玩耍;也忌已出嫁的姑娘在娘家。
  正月初一,吃过早饭(一般均食饺子),穿新衣、新鞋或洁净服装,邻里间串门拜年,见面互相作揖祝福:“过年好!”、“见面发财!”、“恭喜发财”。这种互相串门拜年及其间杂的娱乐活动,一直持续到初五(俗称“破五”)。初五之前忌“破”字,不劈柴、不破土、也不做针线活,日以继夜地进行娱乐活动;“破五”之后摘下红灯,虽说一切活动应恢复正常,而民间的“闹正月”活动仍以多种形式持续进行;或娱乐、或利用闲暇宴请宾客……断断续续地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新中国成立后,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春节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上元节 又名元宵节。上元,乃三元之首,其说原于道教。清人赵翼写的《陔余丛考》中有“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日为三元日,则自元魏(北魏)始。”林区上元节之夜,家家红灯高悬;机关企业则张灯结彩放鞭炮、燃烟花、扭秧歌、舞龙灯;歌舞处锦团簇簇,乐声阵阵,秧歌过处,诸多围观者、热闹非常。1984年后,颇有吸引力的城区北山公园兴起元宵之夜游园观灯、观焰火之俗,夜游人流潮水般地涌向北山公园,尽情游乐。
  是夜,林区民间还流行至祖茔或火化场亲人骨灰盒前送灯习俗,以祈望儿孙后代心明眼亮。住宅的一些暗处,猪圈、鸡舍、仓库也置放灯盏;亦有在路边撒路灯之俗。
  元宵节夜,当地流行滚冰、滚雪的风俗。届时,皓月当空,男女老少,争相去河面、雪地滚冰、滚雪,企盼滚祛百病、去污浊与烦恼;滚来欢乐与吉祥。
  节日食品主要是元宵。元宵形圆,元的谐音又是“圆”,合家团聚吃元宵,有团圆和睦吉利幸福之意。元宵多用白糖、芝麻、青红丝、干果仁等混合成馅,外用糯米面摇滚而成,或煮或蒸或炸皆香甜上口。
  中和节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时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虫蛇也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苏醒,故名“龙抬头”。旧社会,一些农家清晨从井台撒草木灰至灶前是为“引龙道”;或用灰围宅蜿蜒撒1圈,再入院内围水缸撒1圈,称“引龙回”,或用灰在院内撒成龙形,以示蛰伏的龙蛇将抬头,祈求新的1年风调雨顺。解放后,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已逐渐被废止;但以“龙”命名的活动有些依然沿袭,如二月二吃“龙耳”(饺子),吃“龙鳞”(春饼)、吃“龙须”(面条),剃龙头(理发),妇女不做针线,怕伤龙眼,以及吃猪头的习俗等。
  清明节 清明节多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是日,人们到野外踏青、祭扫坟墓。为了记取革命先烈的遗志,市民、尤其职工与少先队员们列队到烈士墓祭扫、缅怀革命先烈或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相传是战国楚国诗人屈原蒙难日。为纪念屈原后人将此日定为端午节。端午,“端”是开始,亦即初的意思;“午”与五既同音又通用,故“端午”即是初五。是日,人们在日出前便争相到林野去踏青,采花、采艾蒿或折青翠的花枝,上系五彩纸叠的葫芦插在门旁、屋檐下。孩童们要戴香草荷包,手腕、脚碗上戴五色花线环,以示五色龙,可驱逐瘟邪。节日食品主要是糯米粽子与煮鸡蛋。
  中元节 阴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民间流行至祖坟祭祀习俗。
  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团圆节”。时值秋实累累,人们都怀着丰收的喜悦,置办佳肴美酒,合家聚餐、欢度佳节。节日食品主要是月饼,以及各类瓜果;亲朋之间也以互赠月饼瓜果表示友情。民间也流行祭祀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