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劳动号子

第二节 劳动号子


  伊春林区在实行机械化作业以前,抬木劳动多集中在贮木场和山中楞场,尤以贮木场为最多。各种作业劳动方式不同,其“劳动号子”也大不相同,如:赶楞、拽大绳、抬木归楞与装火车等均具有不同的唱词和曲调。“劳动号子”的歌词大多是根据实际劳动中可遇到的情景即兴编创的,其内容是以指挥每个具体劳动步骤、步调、鼓动情绪和注意安全为主。如:“哈腰挂吧”,“蹲腿哈腰”、“搂钩挂好”、“掌起腰来”、“往前走吧”;到拐弯时,领唱者唱出:“前边慢着点”、“后边甩尾儿”、“两甩两拐”;当上跳板时就唱出:“老哥几个”、“上了跳板”、“推住扒门儿”、“不要晃荡”、“多加小心”之类半命令半嘱咐的歌词;当抬起较粗、重的原木时就唱出:“迈小步吧”、“搂住小辫儿”,这时大家会自然地由原来一拍一步的行进速度改为三拍一步。同时,为鼓动情绪和藐视困难领唱者接着唱出:“小吊个木头”、“不算个什么”、“振作精神”、“鼓起劲儿来”……。与此,领号者同他人开玩笑、逗趣,倾吐或表露思想情绪常用“号子”。初期,间或出现较低级庸俗和不健康的唱词。总之,林区“劳动号子”的曲调丰富,劳动作业内容不同曲调多有不同,即使劳动作业内容相同,其“劳动号子”也不尽是一个曲调。
  《了号》:最适用于平地赶楞作业,即:平地滚木劳动,也可以用于装平车、装爬犁、推河、流送等作业。在应用“了号”作业时,其曲谱和词变化均不大,唱词多有重复,但众人接唱部分因地区之习惯而异。一般分为3种:
  第一种形式是当领号者唱完一节(两拍)词谱时,间空1~2拍,由众人接唱“了”字以补其空拍,致使号子声连绵不断,此起彼伏。例:
  (领)我说哥们儿都要个卯劲
  (合)了了
  第二种接号形式是接领号每句唱词最后一个字,再用“了”补空拍。即:
  (领)来了我就来吧猛一个来呀
  (合)吧了呀了
  第三种形式与第一种相近,其不同的是众人接号时除唱出“了”字外,还要加上个“外”字,即“了”,例:
  (领)一齐那个围上
  (合)了外外
  《磨骨头号》:别称为“哈腰挂”。此种号子适用平地运搬、归楞、装火车等抬木作业。在伊春林区手工作业期间广为流传,领号和接号方式多种多样。并且有“单号”、“双号”和“单双混合”之分,另外,单号可分2种;双号又分为5种。如;
  哈腰挂(单号之一)
  (领)哈腰挂嘿嘿前后搂钩
  (合)嘿嘿
  (领)搂钩就挂上吧撑起个腰来
  (合)嘿嘿哟
  嘿嘿
  嘿嘿
  哈腰挂(单号之二)
  (领)哈拉腰的挂咳咳前后挂钩
  (合)咳咳咳吆
  (领)哟咳挺起个腰来咳咳
  (合)咳吆咳吆哟咳
  咳咳
  咳吆
  哈腰挂(双号之一)
  (领)哈腰的挂拉吧咳咳蹲腿个哈腰
  (合)嘿嘿嘿吆
  (领)这就个挂上吧挺起个腰来
  (合)嘿嘿嘿嘿哟
  咳咳(往)前走吧的,哟嘿
  (领)嘿嘿吆嘿嘿嘿嘿咳咳咳的找准个脚步
  (合)嘿嘿嘿嘿嘿
  (领)不要个晃荡哟咳咳咳
  (合)嘿嘿嘿嘿嘿
  哈腰挂(双号之二)
  (领)哈腰挂哟咳咳咳
  (合)咳咳咳咳
  (领)前后搂钩搂钩就挂好
  (合)咳咳咳咳咳
  (领)撑起个腰来咳咳咳咳
  (合)咳咳咳咳咳
  (领)前个走吧哟咳咳咳
  (合)咳咳咳咳咳咳
  (领)老哥的八个多拉加个小心
  (合)咳吔咳咳咳咳
  哈腰挂(双号之三)
  (领)哈拉腰的挂咳咳蹲腿哈腰
  (合)咳咳咳咳
  (领)搂钩就挂上咳咳
  (合)咳咳咳咳咳
  (领)咳咳咳这就个前走吧哟咳
  (合)咳咳咳咳咳
  哈腰挂(双号之四)
  (领)哈腰哈腰挂咳咳咳哟咳挂吧
  (合)咳咳咳
  (领)咳起来吧咳前走哟
  (合)咳咳咳咳咳
  哈腰挂(双号之五)
  (领)哈腰哈腰挂哟咳
  (合)咳咳咳咳
  (领)挂上个钩吧哟咳前个走个
  (合)咳咳咳咳咳咳咳咳
  哈腰挂(单、双号混合)
  (领)哈腰哈腰挂咳咳蹲腿个哈腰
  (合)嘿嘿嘿吆
  咳咳咳咳
  (领)搂钩就挂上吧挺起个腰来
  (合)嘿嘿嘿嘿
  嘿嘿咳咳哟
  (领)嘿嘿就个前走吧哟咳
  (合)嘿嘿嘿嘿
  咳咳咳咳咳咳
  (领)咳咳咳哟老哥八个
  嘿嘿嘿
  咳咳咳咳咳
  《拉鼻子号》也称“拉鼻儿”。这种号子没有表达具体内容的词汇,而是通过一种强烈的呼号声统一步伐、指挥劳动。这一呼一应的呼号声,犹如火车、轮船鸣笛。人们常把“鸣笛”称做“拉鼻儿”“拉鼻子号”由此而得名。
  《拉鼻子号》的劳动形式、使用工具和人数与《哈腰挂号》完全相同,但它的歌唱形式和节拍规律则与《哈腰挂号》不同。《哈腰挂号》是一领众合,一呼一应交替;而《拉鼻子号》则是将8个人分为2个声部,间隔一拍依次轮唱。其中:虽也有领唱,但很少单独出现。这个领唱者(即指挥者)除在劳动开始、结束或中途遇到问题时喊出几句表达具体内容的语言之外(如“挺腰”、“甩尾儿”、“哈腰”),都是随一个声部参加合唱的。《拉鼻子号》在步伐上没有变化,始终是一拍一步地向前行进。
  它不像《哈腰挂号》那样容易唱,即:一个领唱,众人应合就行;而是需要大家一起连续地合唱。如此只有那些抬木手时限较久,常配合的老工人才能唱齐。
  《拉鼻子号》后被《哈腰挂号》代替。
  拉鼻子号(之一)
  (领)咳吆哈挺腰挺腰
  (前四人)哈
  (后四人)哈
  咳咳哈哈咳加拉哈
  咳咳哈哈咳加拉
  哈哈咳吆咳吆
  哈哈哈咳加拉咳加拉
  咳咳哈哈咳咳加拉
  咳加拉哈哈哈咳
  哈哈咳加拉咳加拉
  咳哈哈咳吆哈吆
  咳咳哈哈咳加拉哈
  咳咳哈哈咳
  哈哈咳咳
  咳加拉哈哈咳加拉咳加拉
  《拽大绳号》或称“大绳号”。适合楞场、贮木场装车、归楞等运木劳动。因为这种运木劳动能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大绳,即:用绳凭木向前滚动。这种号子在领唱时不拽,合唱时大家一齐拽绳,木头就随号声被大绳兜得向前横向滚动。《拽大绳号》在伊春林区人力作业期间被广为利用。其分为“两把绳号”和“一把绳号”,根据原来的大小和运行情况随时变换并交替使用。在通常情况下,每兜一根木头都是从慢速的“两把绳号”开始,中间转为快速的“一把绳号”,最后又用慢速的“两把绳号”结束。工人称它为“三节号”,即:结构为三具体。例:
  (领)哟嚎拽打住了吧①
  (合)哟嚎喽大头上一号
  哟嚎啊嘞②
  哟嚎喽猛劲拽呀
  哟嚎啊嘞(欸)
  哟嚎喽还得个少来点儿
  哟嚎啊嘞(欸)
  哟嚎喽这就上来啦
  哟嚎啊嘞(哟嚎)欸啊嘞(欸)
  当木头上了“爬杠”以后,就走向了正轨,在这平稳的“爬杠”上,木头可以连续不停地向前滚动,需要用较快的速度把它一直拽到接近车顶的地方。这一段也正是进行高潮的阶段,因此需要改用速度较快的“一把绳号”进行:
  (领)哟嚎哪齐拽拽上来吧
  (合)哼哈嘞
  拽达个齐达来
  哼哈嘞哼哈嘞
  在快要到达目的地同时,需把号子暂停下来(木头掩住,劳动动作也停止了),一方面为妥善地安放好木头的位置做些准备,另一方面高潮过后大家需要得到一个短时间的休息,最后需要用较慢或中速把木头拽到车顶适当的地方上去。所以又改用了《两把绳号》:
  (领)哟嚎喽拽拉个上达来哟嚎喽拽起来吧
  (合)哟嚎啊嘞(欸)
  除以上几种较常用的号子外,伊春林区还曾应用过“大掐子”、“流送号”(拉羊拽号)与“瓦杠号”,但应用者甚少,传播而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