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袁天礼拼音:yuan tian li

袁天礼拼音:yuan tian li


  袁天礼,1915年12月生,四川省南江县三区兴龙寺村人。从小放牛、砍柴、没上过学。1932年8月,投身革命。
  他参加革命后,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参加过长征、百团大战和淮海战役。他作战勇敢,出生入死,一往无前。3次受伤,多次立功受嘉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年仅16岁的袁天礼于南江县三区少先队任大队长,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他看到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认定红军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1933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第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三团七连当通信员。3月加入共青团。一年后提升排长。曾随四方面军两次过草地。一次由四川的喇嘛寺,至西藏的上中下窝堤、荼岭诸地,又回到四川的天全、芦山、名山3县,往返中5天没吃到1粒粮食,全团牲口杀光,每人只分到4两肉。第二次又返回四川喇嘛寺,达甘肃腊子口,途中半月没见到人烟,8天什么吃的也找不到,以树皮、草根、皮带充饥。经受住了战争的严峻考验。1936年1月,在长征途中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抗日战争时期,随部队转入敌后,活动在冀鲁豫军区的新河县、隆平县(现隆尧县)一带领导军民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在任新河大队副政委兼冀南军区二分区新河县委书记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1941年和1942年。战争环境恶劣,斗争十分残酷,县大队先后有7名副政委牺牲,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我主力部队转向边区,他一面放手发动群众,整顿部队,一面肃清投敌分子,团结全体指战员,领导县大队和全县人民坚持了敌后武装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袁天礼调中南军区信阳大队任大队长、副政委时,县大队仅剩80余人,为迅速恢复部队战斗力,他积极整顿队伍,发动群众参军参战,部队很快发展到700多人。后来,他率领大队全体指战员,参加了淮海战役,指挥当地军民打击国民党逃窜残部和肃清残余势力。生擒敌总司令胡拐子和大队长以下匪首235人,缴获小炮4门、机枪24挺、大枪万余支。
  战争年代,他始终意志坚定,身体力行。行军途中,把马让给伤病员,帮助年小体弱战士背枪,有时多达4、5支。
  全国解放后,他先后担任中南河南军区独立四团、水利工程独立八团、林业工程第三师第七团团长。1951年,他的部队参加荆江分洪,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除开会,检查工程质量外,和战士一起挑土、划船运土,吃住在工地上,受到全团指战员普遍拥戴。
  1952年9月,随林业工程第三师来伊春后,任伊春森林工业管理局副局长。1953年7月,在任双子河林业局局长期间,在他的指挥下使木材生产由手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水路运输变为森铁运输,季节性作业变为常年流水作业。1964年林业部在双子河局召开了全国林业机械化现场会。1954年为中共伊春林委委员;1957年为中共伊春市委委员。
  艰苦的斗争生活和长期的忘我工作,使他积劳成疾。长征时左大腿负重伤,使他过早染上了疾病,1958年左腿伤势沉重,确诊恶性肿瘤。但他坚持工作第一,置生死于度外,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顽强意志。终因病瘤转移肝部,医治无效,于1960年10月3日病世。终年45岁。
  袁天礼长逝以后,中国共产党伊春市委员会号召全体党员,“学习他对党、对革命忠诚坚定、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学习他高度的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学习他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学习他艰苦朴素的优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