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曹秀岩拼音:cao xiu yan

曹秀岩拼音:cao xiu yan


  曹秀岩,原名曹秀山,曾用名曹常贵。1915年12月,生于山东省濮县凤花乡曹庄一个地主家庭。
  1925年上学,先读私塾后念小学。1933的考入山东省荷泽县省立第六中学。1937年受过3个月国民党军事训练。同年12月,日寇占领济南,随山东省联合中学逃亡至河南省许昌县尚集。1938年1月,由荷泽县第六中学校长田竹桥率领到河南省方城县赊鸡镇办学,参加了张保田、韦统泰等人发起的读书研究会,读了一些进步书刊,萌发了抗日救国思想。5月徐州失守,学校迁至湖北省郧阳县,在地下党的影响和组织下,与部分学生于8月1日出发去延安,8月23日达延安抗大招待所,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11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翌年2月转为正式党员,在抗大期间,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接见了这些学生,毛泽东主席在曹秀岩的笔记本上题写了“艰苦奋斗”4个字。1939年9月,被分配吕梁军区一一五师汾西支队。1940年2月,调太岳军区,一直到1949年3月;先后任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代副政治教导员、教导员、监委、政委。并参加了1942年的军民大生产运动,被评为团的第一名劳动模范;淮海战役中被评为三等模范工作者。1949年4月,于二野四兵团十三军卫生部任政治处主任,并参加了解放广东、广西和进军大西南的战斗。1950年3月,于西南军区四兵团援藏轻重团任政委。当时无团长,他主持全团工作,开展了诉苦、对比教育活动,解决了在全国基本上解放了的情况下,干部战士怕困难怕艰苦,早回家不愿进藏思想。1951年1月,任云南省文山分区西畴县委书记时,带岭群众减租退押,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由于执行政策发动群众好,巩固了村政权。同年7月,调西南军区补训八师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2年10月,补训八师改为林业三师时,继任前职。
  1953年10月,随林业三师到伊春,任带岭林业干部学校党委书记。1958年2月,任中共伊春市委常委、副市长。1964年,任中共伊春特委常委、特区副区长。1972年10月,任中共伊春地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
  无论在部队,还是到地方工作,始终牢记毛主席“艰苦奋斗”的教诲,发扬延安精神。担任副市长以后,一直负责文教卫生工作,对工作一丝不苟,经常下基层,了解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去省开会跟普通乘客一起排队检票上车。1973年,去上甘岭区参加伊春师范学校毕业典礼,会餐时,他看到学生和教师餐厅吃4个菜,小餐厅给领导准备8个菜和酒,就餐时,他让负责后勤的校长把酒和菜撤掉,与学生、老师吃一样的饭菜。1974年,率领地区文教办和教育局的同志到南岔水解厂蹲点,在1个多月时间里,他同职工一起排队就餐。厂领导过意不去,特意多做2个菜让他买,一次排队买菜时,服务员端出一小盘炸鱼让他买,他买了。到下一个同志也要买时,服务员说是给领导准备的。他知道后,对厂有关领导说:“不要单独给我准备,跟大家吃一样的不是很好吗!”他的大女儿被市直机关党委推荐上大学,检查身体发现有病,学校不收。女儿母亲找地区招生办领导要求重新体检,曹秀岩公出回来知道后,把老伴批评了,并告诉招生办不要重新体检。“文化大革命”中长时间反省、批斗,身心遭到严重摧残。1970年3月,到乌马河区锦山大队插队落户。3月,伊春天寒地冷,老俩口带着两个小女儿住进了稍加修理的小棚子。第二天就跟社员一起运大粪。社员只听说来了个市长插队,不知道哪个人是。他身穿黑棉袄、棉裤,腿扎着黄绑腿,脚穿着黄胶鞋,看不出是干部还是农民。当社员知道他是市长后,都想照顾他,但他坚决不许。在近两年的插队时间里,用手抓粪,他跟社员一样干。农忙时早晨4、5点钟上班,他比谁来的都早。夏天早晨下地露水打湿半截身,蚊虫咬、小咬叮,风吹、雨淋、日晒从来没耽误1天工;老伴有时因家务活要歇工,他都不让。1970年夏,大队给他盖了间28平方米的简易房,苫的草、柳条泥墙,冬天四壁全是白霜,烧炕要大开门,就是这个茅草房全家5口住了两个寒暑。他家没菜园子,有时社员给他送点自产菜,他说什么也不要,要就付钱。插队期间,他没沾过社员1分钱。然而,谁家有困难,那个大队干部闹意见、撂挑子,他总是帮助、说服做工作。锦山大队的干部社员谈起曹秀岩没有不称赞的。在他临终前,在四川工作的大儿子提出调回哈尔滨,他说服儿子要安心在四川工作。
  他当市长,为伊春文教卫生事业不辞辛苦,呕心沥血,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他当农民,以普遍劳动者身份,同农民在一起冒严寒顶酷暑,风风雨雨播种丰收果实;他当父亲,对儿女严格要求,自力更生。他以自己的言行,谱写了“艰苦奋斗”篇章。
  1978年1月3日,因肝癌医治无效,病逝伊春,终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