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出席全国劳动模范
第二章 名人物录
第一节 出席全国劳动模范
马永顺 1914年,生于河北省宝坻县沟头村。1933年和乡亲逃荒至吉林省汪清。1938年秋,至铁力县朗乡林区。后来又到了松花江南岸大兴沟、泡子沿……;为生活计,他几乎跑遍了长白山和小兴安岭。1941年,至南岔浩良河,给日本人当劳工。1943年,因不堪当牛做马,与日寇汉奸把头进行斗争,经常被追捕。
1945年深秋,他当上了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在解放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解决国家急需木材,他和200余名工人于1946年初,到铁力林业局南沟喇叭河子作业区采伐木材。1948年,日产木材定额为2.5立方米,他日采22.5立方米,1人完成6人工作量。45天,生产木材1200立方米。1个半月完成了1年半的采伐任务。1949年春,他第一次出席了省森林工业管理局劳动模范大会,被授予“特等劳动模范”。同年,以马永顺为组长的“马永顺工组”在铁力林业局鹿鸣作业所组建。该工组在马永顺带领下,自成立时起,月月季季全面完成国家木材生产计划。1951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早期林区采伐使的是2人用的大肚子锯,生产效率低又多事故。他反复研究,将其改为1人用的弯把子锯。在缺设备少技术的情况下,他把20余年前用过的“大抹头”、“元宝楂”、“月牙楂”、“对口楂”等10余种放树方法逐一进行试验比较;每伐一棵树都详细观察、分析、取长补短,总结了“安全伐木法”,创造了“四季锉锯法”。这两项经验在全省林区推广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5~50%。1952年,这两项经验被列入东北森林工业“四大经验”中。1954年2月,他总结的“流水作业法”,既保证了生产均衡性,又提高生产效率40.1%。使用“长把树起子”控制树倒方向,使拖拉机运材提高效率11%。还总结了“按号分人,自采自伐”和“按计划选材法”等10余项先进经验。和他的工组提前15个月,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生产任务。还节约木材、工具、工时合价8.7万余元,并保持了10年无人身事故和机械事故。1953~1959年,和他的工组仅采伐时降低伐根、集材时集光装净、选材时合理下锯,就为国家节约木材28550立方米(其中,从风倒木、大枝丫中选好材2450立方米,降低伐根节材405立方米)。1972年,和他的工组又创造了“一条龙作业法”,把采、打、集、装、清和拣集枝丫材工序连结起来,提高了伐区作业质量。
他从事林业生产37年,共伐树36500株。由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林业采运工程师。1949年以来,先后24次被评为局、地区、省、东北局的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55年以来,先后14次见到毛泽东主席,4次同毛主席亲切握手。1955年1月,随同祖国赴朝鲜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奖给他1枚朝鲜国旗勋章。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主席团成员。同年,曾随赴苏联疗养团去苏联疗养。是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还曾赴越南访问。1957年,当选为全国林业工会代表;出席过东北森林工业工会、省总工会、东北总工会工会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以上各级工会的执行委员。1959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并被选为全国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委员,这一年国庆节前夕,曾以林业战线劳动模范代表的身份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被邀请参加了国庆宴会。1971年,被选为省委委员。1972年,出席了伊春地区第一届党代会,被选为地委委员。1973年,出席了省第四届工会代表大会,被选为委员。1973年、197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十次、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3年离休。1984年,主动回工组当参谋,帮助搞经营承包。
奚振玉 1915年,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
1954年,在大丰林业局机运车间当汽车司机时,掌握了稳、准操作方法。在全队,他以安全行驶、保护机车出了名。还根据自己的行车体会,推广了机车行驶时速度不超过22公里的经验。两年中,安全行车34000公里。1955年,用20天时间运材810立方米。1956年4月,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李春昌 1916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少时在乐亭县城关读书,稍长在家种地。1939年在绥棱森铁当工人,1946年到铁力县江营苗圃。1956年调到双丰林业局燕安经营所苗圃,在担任技术员期间,发明创造了一种植苗锹,提高工效6倍以上。
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58年被评为省先进生产者。
郎全才 1917年生于河北省新城县。旧社会在伊安县德顺成木铺学徒。
1953年,在伊春林业工程公司第一工程队当木工时,创造了电锯开样机、电锯裁口机、压力提夹机,提高了工作效率,仅压力提夹机就提高工率40%。以上每台每年可为国家节省1640元。1954年冬,刨土方将镐尖改成扁型,使用改制工具,使工程提前6天完成了任务,为国家节省900元。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先进生产者,哈尔滨市一等先进生产者。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张瑞丰 1917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中共党员。1949年,于齐齐哈尔市建筑公司任技术员。1952年,于田升林业局木材加工厂任技术股长。
1953年,在大搞技术革新运动中,将锅炉烧煤改成烧锯沫,1年就节约原煤460吨,并减少了两名司炉工,每年为国家节约资金1.7万元。1956年4月,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南景丰 1919年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1933年进双城十画太昌金店学徒。1949年在通北机械农场当钳工。
1953年末至五道库森工局工作时,研制的“斯大林—80拖拉机起动防滑板”,使运材载重量由原牵引150立方米提高到200立方米,提高工效33%。1954年,发明、研制的运材汽车“安全开拦器”解决了运材作业中御车安全问题。1955年,又改进了“安全开拦器”构造,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从根本上杜绝了伤亡事故。此项发明在伊春林区很快得到推广。还先后发明了用普通钢材套代替进口“克特—12拖拉机变速器制动器”。自制了“斯大林—80拖拉机轴瓦”。
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林业战线先进生产者”。
刘芳 1919年生,吉林省农安县人。1949年参加林区建设。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创造了降低伐根零厘米经验。仅1年就为国家节约木材3000立方米,节约18万元。1956年,发明了控制树倒方向新方法,提高了木材生产率。同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59年,加工油锯活塞成功,为国家创利3万余元。还回收加工活塞铁沫,节约9800余元。同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还保持3年零10个月无发生生产事故,受到苏联专家的赞誉。
董坤武 1924年,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县上街基。
1950年3月,至美溪林业局三股流作业所当工人。1952年4月2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于红星林业局汤洪岭林场当采伐工组长时,用弯把锯每天采伐由混合定额(采、打、造、吊卯、通道)4立方米,提高到6立方米,超额50%,当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59年4月,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1月,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王海廷 1925年,生于辽宁省开原县。中共党员。1956年,在带岭林业实验局任营林技术员时。总结了实行早春造林采取措施防止冻害的经验;提出了加强幼林抚育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建议。还根据不同树种进行合理栽种,使红松成活率达到93.9%,落叶松达到93.3%,樟子松达到89.1%,黄波罗达到95%,混交造林达到92.3%,平均造林成活率为92.7%。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59年,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
李小学 1926年,生于河南省新安县。在部队曾立大功1次。
1952年8月,从部队转业来到友好林业局。1953年冬,被调到友好林业局第四伐木场当拖拉机司机。在冬运生产中,总结出一套机车保养法,使机车出勤率达到98%,超过了国家要求的85%。1954年,以集材5147立方米的成绩,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1958年,年生产木材15000立方米,为1954年他保持的最高纪录的3倍。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东北森林工业一等劳动模范。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959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马志科 1927年生,山东省临朐县人。10岁在大连秋田木材厂学徒,1945年来到浩良河制材厂。
50年代初,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利用废的气水分离器修好代替新的使用,还成功地试制了不用高温蒸煮,只用清水低温浸泡的纤维板木浆。又将试制成的纤维板木浆加入适量松香,用两块铁板代替简易热压机使用,成功地试制了符合质量标准的纤维板,从而解决了纤维板木浆大量生产的问题。195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
邱德民 1929年生,辽宁省开原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担任南岔林业局经济警察期间,多次与犯罪分子搏斗,曾捕获越狱在逃犯1人,杀人在逃犯1人,发现截获盗窃案4起。被林业部誉为保卫森林的哨兵。1956年,出席了省首届人民警察功臣模范代表大会,并荣立三等功。同年4月,出席了全国民警功模代表大会。1958年被授予省工交系统“劳动模范”。
张福林 1929年生,黑龙江省绥化县人。1951年参加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1964年,曾任桃山林业局组织部副部长、局分区工会主席。
1976年,在任分区工会主席时提出并实施了职代会与工会组织机构“四结合”(职代会常任主席团与工会委员会结合;职代会专门工作委员会与工会各部、办结合,并实行人选上的交叉;职工代表会与工会小组长结合;职代会与会员代表大会并开)的改革设想,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肯定。在1983年全国总工会开展的“百千万”(一百个基层工会、千名工会工作者、万名优秀工会工作积极分子)活动中桃山局分区工会被全总授予先进“职工之家”,他被授予优秀工会工作者。1984年,一将工会小组变过去的一种形式为三种形式。即在机关、学校等事业单位建立正常型;在国有林地分户经营承包区中,建立经营承包型;在实行采育双包的家庭林场中,实行以户建组和联户建组。二将原局、场、段、组四级民主管理改为局、林场、承包户三级管理。三把过去单纯的在职工中开展劳动竞赛,变为在职工、青年、家属中都开展竞赛,使劳动竞赛更加体现出广泛性和群众性。四在扶贫致富方面,改变过去单纯靠发放困难补助费的办法。
本着以生产自救为主,以贷款补助为辅的原则,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便优先安排其参加承包生产;对体弱多病家庭负担重,有一技之长者动员其开展养殖业和服务业;对缺少资金和劳动工具的,给予贷款资助。1983年,使全局困难户由210户减到135户。1984年上半年的困难补助费比1983年同期下降3000元。1985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
王政伍 回族,1929年,生于河北省孟村。1947年,参军。1953年,转业至南岔木材水解厂。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1956年,发明了“四面通风垛积法”解决了木材贮存变质问题。1955年,被评为东北制材局劳动模范。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林业战线先进生产者”。1958年,被评为出席市的先进生产者。
李和 1929年12月24日,生于河北省承德县。1952年到南岔林业局第七林场当采伐工。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50年代初期,他用大肚子锯采伐,日产木材20余立方米。后来用弯把子锯采伐,日产木材由30立方米一直上升到100立方米,攀上了手工采伐日产量的高峰。在生产中,创造了“双刃锉锯法”,提高采伐效率33%。在原木生产中创造了“索带捆板式”的大木拖小木集材法,提高效率近2倍。在采伐作业时,虚心学习“降低伐根法”,还与工组成员研究出“单杠集运枝丫法”和“小径木捆捞法”等20余项技术革新项目,1959年10月,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1960年,被选为“邱少云工组”组长。受到林业局以上各级奖励194次。并多次参加林业部、省的劳模会。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为中共南岔区(局)五至十届党委委员。先后任区委副书记、副区长、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区政府督导员。
乔凤山 1930年5月12日,生于黑龙江省汤原县莲江口井太村。幼时给地主放猪。18岁至美溪五道库林业局当工人。
1952年,在五道库林业局一二七贮木场青年采流工组当组长。1953年,汤旺河水瀑涨,白林出河场8万余立方米木材有流失之险。他组织全组工人起出大绠,保证了12万立方米木材。接着又提前20天完成了7万立方米木材的拆垛任务。转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3年,在一二七场加工造材中,主动提出修改定额,节约人民币7.25万元。1954年,流送提前完成,共节约工日2400个,核人民币4100元。1955年,“乔凤山工组”在白林大坝15人完成27人工作量,节约32748元。同年“乔凤山工组”被命名为“青年组”,他出席了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后,毛泽东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了黑龙江省代表乔凤山等10余人。1956年,在五一二场采伐时,将四等材和等外材按计划降低了73%,出好材583立方米,为国家增收27401元。因合理采伐,降低伐根,多出材30立方米,增收1520元。他的工组被评为市的先进单位。他代表小组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几年来,他和小组成员利用上下班时间拣回废旧物资核人民币1250元。1957年,出席了在沈阳召开的东北林业管理局首次劳模大会,被授予“林业战线劳动模范”。1959年,出席了省第二届工业交通系统先进生产者大会。同年9月,由张子良带队,乔凤山、马永顺、李和一起出席了全国工业交通群英会。1962年,出席了伊春林业第六次劳动模范大会,被授予特等劳动模范。
徐继增 1930年7月,生于山东省阳谷县,没读过书。
1950年至翠峦贮木场当装车工人。1955年6月,是“五四青年工组”成员。1956年深秋的一天,白天下大雨,夜晚刮大风雪。下班后场内甩进装矿柱车皮,别的工组不愿干,他说:“我们装,不能让车皮空着走”!于是领头干按时装完了车。冬天,归楞、装套子,通常50人的活,他领30人不分昼夜拼命干,终于完成了72付马套子一冬天的倒套材。1957年底,“五四青年工组”到乌马河林业局贮木场增授3个多月。他的工组装得快,装得好,把乌马河装车工组也带动起来了。在装车实践中,创造了对装、窜装、起脊无缝装车法。1958年,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5年7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苏万成 1930年7月13日,生于吉林省德惠县。1958年于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林业局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于新青林业局担任工组长、工段长时,一天采伐50~60立方米,他注意掌握人字型树倒方向,既保证不损坏树木,也保证安全生产。1958年《伊春日报》、《黑龙江日报》载登了他的采伐经验。同年,被团市委、团省委命名为“五四模范青年工组长”。1959年,先后创造了“单轨滑杠、双轨滑杠、桦木轨道、桦木断浆法、色木轴瓦等9项先进生产运输新工具,降低成本23.3%。同年6月,出席全国工业、交通、基建、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60年出席省工业、交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同年6月9日,被伊春林业管理局批准为助理工程师。1964年后,任林场主任、党总支书记、站长、新青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新青林业局党委副书记、局长、党委书记。1980年套改为工程师。1983年,是中共伊春市委委员。
李福树 1930年12月3日,生于山东省潍坊。1947年参加工作。1952年,在南岔第一制材厂当带锯工。1954年12月2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在南岔制材厂采用合理下锯,合理造材等新方法,提高了木材出材率。曾多次出席省、市和东北制材局先进生产者、劳模代表大会。1956年,被授予“全国林业战线先进生产者”。同年,被选送东北林学院学习。毕业后,曾任制材二厂制材车间和胶合板车间党支部书记,水解厂二分厂党支部书记、党委办公室主任,一、二分厂党总支书记、机关党总支书记和革委会办公室主任职务。1972年,任水解厂工会副主席、主席。
姜英祥 1931年生,吉林省辑安县人。是伊春林区50年代“平车联结放”的发明者。
1953年,在南岔森林工业局第五平车管理处提出将头车和尾车安上闸杠,通过绳索牵引一次可放5辆平车,提高工效5倍。被评为林场、森工局先进生产者。1954年4月,又提出齿轮制动闸,1人一次可放20辆平车,提高工效15倍。还和他的小组改进了“安全钩”、“安全拉闸”、“扫雪机”、“吊锤机”等工具,节约12120元。又改进了“安全捻角”、“三角板”工具。1956年,出席全国群英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行产者”。
郑永良 1931年3月12日,生于吉林省农安县。1952年2月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在五营林业局工作时,摸索出一套油锯使用和维修经验,使月采伐量达到4000余立方米。这一经验在伊春林区推广后,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1961年刘少奇主席来伊春视察时,为刘主席表演了油锯采伐技术。他还利用“留弦”、“挂耳”、“加楔支杆”等方法控制树倒方向。1963年,出席省劳模会,被评为劳动模范。1964年,被评为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是1965年全国林业系统、省劳动模范和1974年省劳动模范。
曾任丰林林业局四场副主任,五营林业局平山经营所(原平山林场)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五营区人大巡事员。
张德清 生于1931年4月,吉林省扶余县人。中共党员。50年代任带岭森工实验局森铁705号机车包车组司机长。他与全组人员团结合作,创造了“四准”(呼唤应答准、了望准、停车准、掌握速度准),“五稳”(起车稳、停车稳、下闸稳、连结稳、掌握速度稳),安全行车操纵法和“七彻底”(彻底作到双层交接检查制、彻底强化各部给油、彻底执行运行中的听检、彻底做到定期小修、彻底做好放坡前调整好刹车制动与撒沙装置、彻底作到检修机件复查、彻底作到定期技术鉴定)机械保养法,先后防止了4次正面冲突,避免了列车脱轨和列车颠覆事故的发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突破了机车检修定额两次,把定检时间从3000公里延长到10000公里,减少检期13次。曾连续23个月未发生责任事故,给国家减少损失124340元,为国家创造财富9210元。
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
张元明 1931年生于山东省章丘县,16岁随叔父下关东,几经周折来到鞍山钢铁厂当学徒。解放后,到双子河林业局机械厂当修理工。在大炼钢铁的年代里,他根据自己在鞍钢时的炼铁经验,自画图纸自制材料,建成1座0.6立方米的小土炉,炼出了全市第一炉铁水。1959年7月,调五星钢铁厂参加建炉工作。当时建炉,寿命只有10多天,影响出铁率,他创造性的建成了能使用1个多月的长寿炉和能用两个月的卫星炉。同年,他建的炉被评为专署、市的红旗炉。
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同年3月,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8月,任五星钢铁厂冶炼车间副主任。
杜桂琴 女,1931年12月26日,生于吉林省南安县辽源区兴苔村。1949年,在辽东省军区山城镇军人医院当护理员。
1955年,于哈尔滨卫生学校进修。1958年12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分配到五营区工程处当医生。她把两个孩子托朋友抚养,自己背上药箱到生产一线为职工治病。同年6月,当她的孩子被饭锅烫伤时,想到的是工地尚有10余名职工患病需要治疗,仍坚持在工地为工人治病。1961年8月7日,五营区发生了特大洪水。她拖着怀孕7个多月的身子,硬是用麻袋、药箱把药品、器材背到安全处。坚持了3天3夜为患病灾民治病。还为1名妇女接了产。老工人王有林无儿无女,双目失明且瘫痪了多年。她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治疗抚养,直到老人故去。还采集黄柏、三棵针百余种草药,加工成粉剂、饮片、丸剂、水剂。解决林区缺药的困难。1958~1964年,连续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60年,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
马福臣 1932年生,黑龙江省绥棱县人。1953年,到田升林业局森铁处当电焊工,后晋升助理工程师。
他研制成功了电焊条校直机,提高工效4.7倍;自动弹簧导药器和自动粉碎机,提高工效11倍。1956年5月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仅1958~1959年,就为国家生产电焊条9.44吨。还革新了牛蹄式探伤器。1956年、1959年,两次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
曾先后任田升林业局发电厂副厂长、供应科副科长,双丰林业局森铁处副主任、科技科副科长(兼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
李春海 1932年12月,生于河南省平舆县。1952年在参加荆江分洪施工中,立小功1次。同年,在林业三师五警卫连文化学习中立小功1次。1954年2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朗乡林业局贮木场当起重机司机时,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1956年被哈尔滨林管局评为先进生产者;5月,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58年、1959年,被哈尔滨林管局和省评为“先进生产者”。
徐志芬 女,1933年农历三月初三,生于山东省新太县。读过3年小学。
1953年随家迁居翠峦。在苗圃地当小工。1956年3月,成立前进社时,担任妇女主任。她带领8名妇女开荒种地,被群众称之为九姐妹。后来,一些男青年入伙开荒种地,当年开荒种地15垧,种土豆、大头菜、大萝卜,秋后收获土豆8万余公斤,大萝卜6、7万斤。第二年与八姐妹搞实验田、种细菜、打苗床、罩玻璃。供应市场茄子3.6万余斤,韭菜、芹菜2.3万斤。为使林业工人冬有青菜吃,与姐妹们挖窖,窖了万余斤青椒。没运力就与姐妹们一筐一筐背送到生产一线。
1956年4月,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她出席了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曲相春 1934年1月13日,生于辽宁省建平县,读过4年小学。
1952年到翠峦,在第五林场赵树奎流送青年工队当工人。这个工队担负5万立方米木材的生产与翠峦林业局40万立方米木材的流送扫尾任务。4、5月间采伐,顶着冰碴流送,棉裤、棉胶鞋都冻在一起。就是这样苦,曲相春没歇过工,采伐、流送处处带头。1953年,加入共青团。1954年,任工队队长。1955年7月,出席了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同年9月,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曲相春青年工队”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保尔青年工队”。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7月,他写的葡萄栽培方法被介绍发表在伊春日报上。
乔汉收 生于1934年,河南省商水县第十三区乔家村人。1950年参军。1952年9月,所在部队改编为“林业三师”来伊春支援林区开发建设。1953年,到南岔森工干校学习。后到上甘岭森工局第七伐木场当拖拉机司机。同年1月1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11月~1956年1月,仅3个月时间,就超额完成计划定额908方立米,是计划的140%。为使冬季运材正点出车,每天他提前半小时上班烘烤机车,还在每天收工后绞好1车木材。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林业部规定的每台机车计划的48.2%。3个月节约14根新索带,价值140元。1955年12月,仅1个月就节约机件和材料费232元。3个月累计节约原材料1180元。还和其他人一起发明了“搭载板起落防震法”,解决了伐倒木集材砸车问题。1955年3月,他驾驶的0199号机车被上甘岭森工局评为先进机车。1956年3月,被评为伊春森林工业先进生产者,并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林业战线先进生产者”。
1969年调到伊春林业工程公司,曾任福利科机械员(兼调度)、工程公司驻伊春林机厂机械验收员。
董俊 1934年生,辽宁省宁城县人。1953年,在上甘岭森工局农场任食堂管理员期间,千方百计为职工调剂伙食。在定量少、粮食短缺的情况下,每月为国家节约30公斤大米,还能保证职工吃好吃饱。还对食堂工作人员实行合理分工,由9人减少到4人,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开支。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1972年,调新青木材综合加工厂工作。
金宜诊 女,1934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52年8月,到五道库林务分局(美溪林业局)做计划工作。当时林区女职工少,条件艰苦,她常常工作到深夜。
1958年8月,与刘奇负责五○三伐木场的主伐试点,除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外,和男同志一样攀山涉水,克服很多困难,完成了踏察任务。
兵役法公布后,她动员未婚夫参军参战被传为佳话。1956年“三八”妇女节时,被伊春林业管理局评为“妇女模范”。同年,当选为先进工作者。4月30日,出席了全总在北京召开的先进集体、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被授予劳动模范。
王世朝 1934年11月24日,生于山东省掖县过西区院上西村。读了6年书。
1952年,来伊春县第三区小白村。在小白新大昌(商号)邮政代办所做信件投递员。1953年5月,到铁力县邮电局负责11个林场、7个经营所、7个岔线队的信件投递工作,最远的76公里,最近的25公里。在多数林场分布于深山老林,少数林场不通小火车的情况下,靠步行一年四季跋山涉水,顶风冒雪往来于林场之间,经常是一身泥土,一身汗水的将林场工人的信件、报刊送到他们的手里,走时还要带上工人们寄出的包裹和汇款。1957年夏天,依吉密河涨水,淹没了通往欧根河林场独木浮桥。望着40多米宽没人深的河水,他用衣服将邮件捆好,顶在头上,跳进水中,迎着激流吃力的游了过去,及时将邮件送到了林场。1958年11月2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并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50年代以来,曾多次被省人民政府、省邮电管理局授予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林区服务标兵、红旗手、机要质量标兵等称号。至1972年,他走过的山路5万余公里,办理汇款40266件、小邮包156件、电报429份,售出邮票833588枚,零售杂志万余册,并从未出过差错。1973年,出席了伊春地区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曾当选铁力县工会第八届执行委员会委员,省工会候补委员,铁力县第五、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孟昭贵 1935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朵兰村。13岁干木瓦工活,填补家庭。
1952年春,到带岭森工实验局当采伐工,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中国首次从苏联引进哈林—100号电锯和K—5电锯,用于木材采伐生产。由于不懂使用技术,引进设备不能发挥作用。他边学文化,边钻研摸索,很快掌握了电锯的使用技术。
1958年,林业战线开展了“比、学、赶、帮、超”活动,他创造了单人日产561立方米的伐木记录,在东北和内蒙古林区引起了很大反响。5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介绍了他的事迹。1959年8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等接见了他。
1961年7月22日,刘少奇主席到带岭林业实验局寒月林场视察时,观看了他伐树操作表演,并称赞他伐木技术高超。
1963年8月,中央林业部组建“援越林业专家组”,被抽调到伐区工艺组。他根据越南北部山区的地形、林相等条件进行伐区总体规划。还以林业专家名义先后在越南北方几个省举办“弯把子锯锯手培训班”,并改革了归楞、集材工具等。
1969年8月,他以中国林业援外专家组组长的身份,到坦桑尼亚支援林业建设,历时1年圆满完成了标准地测量和制材厂的总体设计工作。归国后,被调到伊春林业管理局任林业组副组长。并相继任朗乡林业局和带岭林业实验局副局长。期间,还开展了利用发电厂余热供热的实验,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原煤,减轻了环境污染。
乔世宽 1935年,生于辽宁省旅顺市。1950年11月,在双子河林业局第五伐木场当拖拉机司机。
1952年冬,他驾驶的KT—12集材拖拉机事故多,出勤率仅达70%。经反复查找原因,制定了机车早、午、晚三检制度,即早检保证三满(水、油、燃料满),午检机车的工作、行走部分,晚做到三放(放净水箱内冷却水、放净瓦斯冷却器之水、放净瓦斯发生炉之灰)。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三不要”(不要生拉硬拽、不要开快车、不要乱拆乱卸)和“二不超”(不超载、不超越前车)。由于采取了严格保养措施,他的包车组机车出勤率由70%提高到93.1%。他的机车保养经验在全局推广后,双子河林业局机车出勤率达到91.9%。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被评为东北森林工业管理局二等模范。1956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于祥 1935年5月30日,生于吉林省扶余县。
1950年底,到翠峦当采伐工、流送工、锯工和机械段长。35年来,他边工作边学习,自学了初、高中课程、《高等数学》、《平面几何》、《物理学》、《机械原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
50年代,技术设备差,他制造了“出河机”使出河自动化,减少了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改革了“插丝板和台锯”。60年代,在军工生产中,创造了“多头卡锯”、“多头洗床”,解决了加工“八二”型炮工具,并设计制造了“压力机”。1980~1984年,革新“造材链道过渡辊安全装置”、“起重推料罩”、“旋切机”、“翻转工具胎”、“固定挂钩”、“双革单臂”、“小吊车”。改造了“绞盘机底盘”、“平刨”、“压刨”、“喷漆泵”等16项。自行设计了空气锤等25件设备。为国家节约资金40余万元。荣获林业局技术比赛第一名,市第二名。1977~1981年,为市劳动模范。1982~1985年,连续为市劳模标兵,荣立一等功、特等功。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他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为省劳动模范。1985年5月,荣获“五一”劳动奖章。
李廷福 生于1935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中共党员。1953年到带岭林业实验局机械厂做内燃修理工。工作之余,看到木材装卸工序笨重,还频繁发生砸人事故,就在原有装车机的基础上,将回空架杆改为双架杆,单轴改为十字轴,研制了中国林业史上第一台3筒双杆原木装车机;提高60倍,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现在这种装车机仍在各林区广泛使用)。
1955年,在能源紧张时期,他根据KT—12拖拉机的工作原理,将内燃机改成烧木柈;还先后研制了运送拖拉机的“凹”型车,“带式整地机”等。20多年来,他搞成功的技术革新达100多项。
1956年,出席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60年,被任命为助理工程师。
王泽长 193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兴隆镇。1953年在乌马河林业局机械修配厂任工段长和副厂长期间,先后革新了“森林机车防火帽”、“机车自动灰箱”、“蒸汽机车轴承化”、“烟囱扫锈机”、“抽管机”、“蒸汽机车研磨机”、“洗涤机”、“上煤机”。曾协助研造了“起苗犁”、“播种机”、“红松直播器”,“直流轻便防火水车”,“直流电瓶车”,“中草药粉碎机”、“蒸煮炉”,“合面机”,“单板机”、“涂胶机”、“风泵”、“游动锤”等项目。和工人一起制成“湿沙机”、“打压机”、“筛沙机”等。被人们誉之为“技术革新能手。
1958年,被局授予“钢铁战士”。1959年4月,荣获省委奖励。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0年,团市委授予他“优秀团员”;省委授予他“劳动模范”。1961~1962年,伊春林管局、市总工会,授予他“劳动模范”。同年5月,省委授予他“先进生产者”。1964年3月,省委授予他“五好”奖章1枚。1965年9月,他以劳模代表身份参加了国庆观礼,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2年,出席了省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劳模代表会。1973年2月,伊春地委、地革委授予他工业学大庆“先进工作者”,3月,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授予他劳动模范,1974年,伊春地委、地革委授予他“劳动模范”;并出席了省林业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7年2月,伊春地委、地革委授予他“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1979年,伊春地委、地革委授予他工业学大庆“劳动模范标兵”。1981年3月,晋升为机械师。1982年末,市人民政府为他颁发了“为四化建设”的立功证书。
王仁宽 1937年4月14日,生于辽宁省庄河县。8岁给地主放猪。
1955年5月,到伊春林区。当过大锯工、拖拉机手、汽车司机。1966年,他驾驶解放牌汽车,连续16年安全行车60余万公里。年年月月超额完成运输任务。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他驾车支前,荣立集体三等功。自1972年起,在11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行程64万公里,累计运材186469立方米。按国家核定解放牌汽车运材台年产量7000立方米计算,他完成了26年半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为使车辆经常保持完好状态,他把一日三检车改为一日多检车,使汽车完好率达到95%以上,运用率达90%以上。按林业部核定标准百公里耗油43公斤计算,节油3.43万余公斤,节约轮胎3条,价值达2.95万余元。
1972年,被评为五营区和省先进生产者。1973年,被省命名为“铁人式”模范标兵;同年11月,曾随代表团出访罗马尼亚。1978年,省人民政府命名他为劳动英雄;伊春地区树他为模范标兵;5月,赴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座谈会。1979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特等劳动模范。1980年5月,省政府授予他特等劳动模范。他在五营区(局)开展为“四化”立功竞赛活动中,因贡献显著,荣立两次一等功。1981年4月,市授予他劳动模范标兵称号。曾当选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届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和省总工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赵玉英 女,1942年生于黑龙江省望奎县。中共党员。是铁力林业局第四小学教师,一学年组组长。自1972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地区优秀教师和林业局先进工作者。
1974年,承担教育7名瘫痪、聋哑儿童。每天,她往返10余里路,工作10余小时,利用实物、挂图和图画等教具,手把手教孩子们查数写字。3个月后,病残儿童都学会了300多个汉字和百以内的加减法。1979年春,她的两个孩子患病住进了医院,她放弃照料孩子,坚持为班级学生上课。
1975~1977年,被评为林业局教育战线优秀教师标兵。1978年,出席了省优秀教师代表大会。1979年,是市劳动模范标兵。1980年,出席了省第五届职工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授予劳动模范。1982年,被评为市的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被授予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称号。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
高芷华 女,1949年8月16日,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1979年12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在桃山林业局第一小学从事教育工作16年。和其他教师探索了小学语文和数学的课堂结构改革,创造了小学语文四步(自学、解疑、精讲、精练)和小学数学五步(以旧引新、自学解疑、点拨讲解、巩固练习、概括总结)教学法。她教过的毕业班级,都以100%的合格率升入初中。
1978年以来,被评为局、市、省的劳动模范、优秀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儿少工作者。198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5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王健 女,1951年生,黑龙江省五常县人。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当小学教师以来,她的班级学生成绩合格率为100%。她撰写的“把思想教育寓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谈大循环教学体会”等论文,被评为市级优秀论文,曾在省林业总局和市小学教研会上交流。1978年被评为省林业系统先进个人。1980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同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1983年,被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赵德波 1954年10月8日,生于吉林省德惠县。他在五营林业局汽运管理处437包车组运材时,仅1976~1984年6月,他驾驶的解放牌运材汽车安全走行383616公里,累计运材78536立方米,连续多年创伊春林管局解放牌汽车运材效率最高纪录。平均机械完好率98%以上,运用率达83%以上。按林业部核定标准,百公里耗油43公里计算,自1977~1984年6月,共节油30366公斤,价值24292.80元。按局核定标准万公里耗胎1.5条计算,8年来节胎3.8条,价值2014.00元。此两项节约价值为26306.80元。
1979年6月2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0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81年,参加了团中央新长征突击手表彰大会。1983年,被评为林业部节能先进个人。
曹勉修 女,在桃山林业局第三中学任教时,授课内容准确、透彻、生动、启发性强。对学习差的学生,耐心辅导,课余到家中补课。她班同学毕业平均成绩超过了全省平均分数。20余年来,她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为林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受到桃山林区人民赞誉。1982年,被评为省森工系统模范教师。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4年被授予省劳动模范。
王奎莲 女,1971年,她在汤旺河区组织20多名家庭妇女,筹款4800元办起了手推车运输队。1974年,组织6名街道妇女自筹450元办起了三八饭店,还带领姐妹们因陋就简,扩大营业,增加行业。1985年末,已办起饭店、旅店、被服厂、制钉厂、豆腐加工厂、机械砖厂、建筑队等8个行业。固定资产77.35万元,累计上缴税金26.9万元。集体职工增加到340人。1979年,她被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她所在单位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或“三八”红旗集体。1983年,她所在单位被评为“三八”红旗先进集体。1984年以来,曾30次被评为出席区(局)、市和省的先进社员、先进生产者、先进标兵、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