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视察伊春林区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视察伊春林区


  1964年7月20日上午10时许,专列缓缓驶进了友好车站。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兼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副总理薄一波、李富春和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等领导笑容满面地走下火车。
  等候在站台上迎接中央领导的有中共伊春市委委员友好厂党委书记张中杰、副书记郭玉林、副厂长贾秀峰、孙发谦、工程师韩树光、保卫科长付作林和友好林业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丛玉文、副局长崔中贤等依次走上前去欢迎中央领导。
  陪同中央领导前来视察的有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省公安厅厅长卫之民、伊春特委书记曲常川、副书记刘杏厚、伊春林业管理局局长宫殿臣、特区副区长曹秀岩、公安局长朱焜、副局长孙刚等。
  李范五首先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分别介绍了伊春特委和特区的主要负责人,然后,由曲常川介绍了友好厂和友好林业局的负责人,中央领导和前来迎接的人员依次亲切握手。
  李范五说:你们厂子的领导分分工准备向中央领导汇报。邓小平说:“走吧!咱们到厂子看看去。”于是人们奔向小卧车和吉普车,而邓小平却向1辆客车走去。省地领导和厂、局负责人也紧跟在后面上了车。大客车开动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汇报会就在行车途中开始了。汽车驶近友好厂纤维板车间门前停下后,友好厂的几个负责人分了工:决定由张中杰陪同邓小平,郭玉林陪同薄一波;贾秀峰陪同李富春,孙发谦陪同杨尚昆;韩树光作为技术顾问,随时准备回答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
  视察工作开始了,中央领导首先来到纤维板车间的原料工段。当他们来到碎木机前观看削木片时,邓小平颇感兴趣的问道:“为什么把木片削成这个形状啊”?“这是为了纤维的长度”张中杰立即做了回答。这时,韩树光简要地介绍了削片机的性能:“这台削片机、每小时可削片85立方米,8小时可供应24小时的生产原料。”看了碎木机的操作过程后,邓小平颇感兴趣的说:“这个好,能利用废料”。薄一波问:“原料都是废物吗”?李范五马上回答说:“这和造纸不一样,都是利用边角废料”。接着一行人从北门走进纤维板主生产车间,车间里宽敞明亮,在清扫得十分洁净的水泥地面上,微洒着一层薄薄的清水,给人们一种清凉爽快感觉。身穿深兰色工作服的在班工人们,正在聚精会神的工作着。当他们看见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前来视察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浮现出激动的笑容。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在视察过程中,一再和工人们亲切地握手,并且十分关怀地问:“累不累啊?技术熟练不?”“参加工作几年啦?”他们这种平易近人的作风使工人们倍感亲切和温暖,原来还存在的一点紧张情绪也顿时消失了。薄一波看了设备后,不断地点头称赞说:“设备好,你们管的也很干净”。当他们来到热磨机跟前时,李富春问道:“这是什么机器啊?是哪个国家生产的?”贾秀峰说:“这是热磨机,从瑞典进口的”。这时薄一波又问:“它的产量有多大”?“热磨机是20~25吨,精磨机是40~50吨。”郭玉林做了回答。“这产量不小嘛!”薄一波点头称赞着。在整个视察过程中,中央领导还颇感兴趣的问道:“它为什么叫球磨机?”、“为什么它叫搅拌机?”、“成型机和传动装置的性能有哪些?”、“洗网机有啥作用?”等等。陪同视察的人都一一做了回答。当他们走到热压机前面时,李富春接着问:“这种设备多少钱?它有多重?”贾秀峰看到中央领导对这个庞然大物很感兴趣就笑着回答说:“它的价值是535万元,总重量500多吨”。李富春听后很赞赏的说:“很便宜,象这样的设备还应当进口三套、两套的。”说完后他又拍了下薄一波说:“一波,这个设备很便宜啦,再进口几套吧!”中央领导又先后来到化验室和整理工段。在化验室里看纤维板样品时,薄一波满意地说:“产品很好”。到了整理工段,他们又看了一、二、三等品。
  最后,当他们看到有几种小规格的纤维板时,邓小平问:“这些怎么处理啊?”张中杰回答说:“都能处理,最小的做木垫,大些可做手提箱的里层。”邓小平听后十分高兴地说:“真是百分之百的利用啦”。当一行人最后来到车间的南侧时,看到墙上高挂着巨幅图表。邓小平颇有兴趣的问道:“这个图是怎么回事啊?”“这是纤维板产品远销国外的示意图。”说完张中杰又补充了一句:“现在它已经远销亚、非、拉47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把苏联都顶了”。邓小平听后满意的点点头说:“好,很好!这得竞争”。在视察过程中邓小平又问:“工厂的产品出厂价格多少?”张中杰回答说:“销售价分等,一等品500元;二等品450元,三等品400元,国家外贸出口价是80美金。”邓小平听后摇了摇头说:“这不合算,300元美金才合算。”接着他又问:“生产1吨纤维板需用多少原料?”“需要3立方米。年产需5万多立方米,都是制材剩余物。”邓小平点点头又问:“每年利润多少?”、“全部生产了每年约200万元。”“这得十几年才能收回来,不合算,利润太少了。”邓小平说完接着又问了一句:“碎木机的能力为什么那么大?”张中杰继续回答说:“原设计上还有软质纤维板车间没建。”,“再建还需要多少钱?”张中杰和另一位回答说:“还得这么多投资。”邓小平听后,态度十分严肃地说:“这叫什么经济工作?!”接着又问道:“这个厂子归哪管?”李范五回答说:“归林业部管”。
  全部视察用了半个多小时才结束。当中央领导陆续走出车间来到厂门前的喷水池旁时,李范五提议说:“和中央领导合个影留念吧。”卫士长问:“有准备吗?”郭玉林回答说:“都准备好了”。“那就照吧!”于是人们立即动手摆起椅子来。这时邓小平偶一抬头,发现对面的独身职工宿舍楼上的窗前站满了人往外看。就问:“那些人都是干什么的啊?”郭玉林解释说:“是上夜班的工人”。“叫他们都出来嘛!”不一会,工人们喜悦的走出楼来,在厂区的大道两旁自动地排成了欢送的队伍。合影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在陪同人员的介绍下,和参加合影的车间干部们亲切握手告别。
  中央领导回到大客车上,客车开动后,汇报会又开始了。
  邓小平问:“这处厂子是去年建的吧?”“是1958年建的,现在还在试生产”张中杰回答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在试生产啊?”“主要是因机器配套、配件国内不好解决”。“工厂规模多大”?“设计年产1.8万吨”。“厂子有多少人?”“2300多人”。“这么多人?我没见到几个人嘛?”邓小平有些不解的继续问着。张中杰继续回答说:“因为辅助生产多,水、电都得自己搞”。邓小平有些奇怪地问:“为什么自己搞,国家不是统一供电吗?!”这时,李范五回答说:“国家电网没建上,林业的水、电都是自己搞。”这时,薄一波问道:“总投资多少?”“3600万元。”“利润多少?”“全生产可达200万元左右”郭玉林连续回答着。薄一波听后沉思了一会,用总结的口吻说:“这个厂子主要是总体设计不合理,现在的问题还是总体设计问题,投资得18年才能收回,简易投产量是错误的”。邓小平接着说:“设备很好,需要改造。”薄一波插话说:“波兰设备是落后的。”杨尚昆用肯定的语气说:“设备好、产品质量好,能利用废料、象这样的厂子得多搞。”说话间客车已达到友好车站。
  当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走下汽车后,李范五走上前去说:“请总书记作指示。”邓小平用简短而又十分有力地口气说:“要革命、要改造。”曲常川说:“请总书记下次再视察。”邓小平意味深长的说:“总之,这个厂子得革命,不革命我下次就不来了。”曲常川说:“来吧!我们一定革命,下次来就改变了。”邓小平说:“好啊!”说完中央领导登上专列。专列开动了,邓小平特意拉开窗帘,向欢送人们频频挥手致意,乘车前往东风林业局视察。
  1964年7月21日上午11时许,一列火车徐徐驶入东风林业局所在地——汤旺河车站。停车几分钟后,从车上陆续走下一行人,他们当中有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以及吴晗、卓琳,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伊春特委书记曲常川。邓小平等同前来迎接的东风林业局党委书记刘汉卿、局长纪志忠等一一握手。走出站台,接待的人请示邓小平去林场视察坐大客车还是坐吉普车,邓小平不暇思索地说:“坐客车吧”。
  在乘车去长青林场伐木场的路上邓小平不时环顾道旁的林木,问到林区采伐方式的改革,曲常川、刘汉卿分别作了汇报。刘汉卿说:“过去咱们山上伐木,清一色搞大面积皆伐,工人形象地把这叫做“剃光头”。接着曲常川指着山上采伐迹地介绍了哪块地方是“剃光头”,哪块地方是采育兼顾伐。车到伐木场,邓小平边下汽车边问:“哪年开始‘剃光头’?学哪国的?”曲常川回答:“1955年,苏联专家在带岭搞‘剃光头’样板,以后就推广开了。”邓小平又问:“苏联国内也搞‘剃光头’?曲常川说:听说,原来也‘剃’,又听说现在不准‘剃’了,反正咱们实行的效果不好,几年来吃了点亏。今年和工人商量不‘剃光头’,实行采育双包。”邓小平用肯定的语气说:“好!采育双包好!就是把采和育双包给工人嘛”。
  大家走到伐木场,薄一波说:“我们来看伐树吧。”邓小平问:“伐多粗的?”刘汉卿说:“一般伐12公分以上的,按照采大留小、采坏留好的做法,有的也留十五、六公分的。”李富春举目仰望一下即将伐掉的一棵红松,兴致勃勃地问:“这棵有多粗?”刘汉卿答道:“30多公分”。薄一波走到油锯手刘青山跟前说:“邓总书记、李副总理来看望你们,你不要紧张,伐棵树看看吧。”刘青山马上起动油锯。在场的退后四、五米参观伐树。在伐树过程中薄一波问:“油锯是进口的?”刘汉卿答:“国产,柳州产的”。薄一波问:“好使吗?”刘汉卿答:“好使,工人挺欢迎”。薄一波又问:“多少钱1台?”刘汉卿回答:“原来是1600多元,现在是1200多元”。薄一波说:“太贵了……”还没说完,只听嘎嘎两声脆响,伐断的红松向着下山坡倒去。在场的人都走上前来围观。历史学家吴晗饶有兴趣地仔细察看了伐断红松的年轮。薄一波到树附近走了半圈,啧啧赞扬说:“好哇,一棵小树没砸伤”。曲常川介绍说:“为了保护幼树,伐木前要确定好树木倒向,用抽片、夹塞、留线拽的办法,倒向才正。这个油锯手掌握的挺好”。邓小平不住地点头,并用手杖指着伐倒的树说:“是的,不错嘛”。然后转身说:“好,来!照个像,你过来(指油锯手刘青山)一起照”。刘青山走到邓小平跟前腼腆地笑着说:“技术不过硬,请总书记提宝贵意见”。照像以后,邓小平问:“还看什么?”刘汉卿说:“汽车运原条”。邓小平等领导回转身一面向在场的林业工人招手致意,一面缓步向装车场走去。
  在装车场,曲常川介绍说:“解放牌汽车运原条,解决大问题了,用进口汽车坏个零件就没办法,用解放牌自己能修理,载重多。开始有人看不起国产汽车,迷信进口的,哪知道解放牌汽车运原条提高载量40%。”邓小平满意地说:“噢!汽车后面带个炮车似的(指拖车)就解决了问题。就是不能搞迷信吗!要相信我国工人阶级的创造力”。薄一波问:“一趟能拉多少吨?”曲常川答:“15到20立方米”。薄一波说:“大体就是15到20吨嘛!这解决了大问题,重量放在拖车上,的确比较科学”。说话之间1台苏制M40型集材拖拉机拉着3棵粗大的红松原条隆隆地开下山来,邓小平说:“这个爬山虎力气好大哟,国产的?”刘汉卿答:“不是”。邓小平若有所思的自语:“不是国产……”刘汉卿说:“我们正在向着机械化、国产化、标准化的方向努力”。看了拖拉机集材以后,接待的人请各位领导上车,邓小平说:“不忙上车,走一走”。大家在公路上步行半公里才上车回来。
  在车站上,邓小平问:“还看什么?”曲常川说:“都看完了。刚才看的,看来很简易,这是咱们改革了,若是按苏联那一套,半天也看不完”。邓小平问:“为什么?”曲常川介绍说:“原来,伐木的一帮人,集材的一帮人,清林的一帮人,装车的一帮人,汽车运材的一帮人,经过4~5道工序才到贮木场。现在这些活儿一帮人干了,他们(指刘汉卿及其林业局的人)叫一条龙通天综合小工队”。邓小平很感兴趣地说:“一条龙,又通天,好名堂。一通到底?”曲常川说:“对,一通到底。小工队70~80人的活儿,现在10几个人就干了。这个局原有采运工人1700多人,现在只留下660多人,减少60%;局里原有17个科室,合并、精简为6个,劳动生产率一下子就上去了,去年每人120立方米,今年可达到300立方米”。邓小平用手杖触一下地,满意地说:“好!”曲常川又说:“这个局认识较快,行动也较迅速,有的局就比较落后,慢腾腾的象老牛车”。邓小平指示说:“不要光是鞭打快牛,还要鞭打慢牛,要组织他们来参观”。曲常川说:“正在组织参观”。刘汉卿接着说:“现场会刚开过,欢迎兄弟林业局来批评指导”。邓小平说:“好,这好。”临上火车前,前来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东风林业局送行的人握手告别,邓总书记还留下了“你们要继续努力”的殷切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