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修志始末

修志始末


  1982年12月24日成立伊春市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同市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负责党史资料征集与地方志编审工作,编制10名。1984年伊编〔84〕91号文件通知,市志办公室内设机构为秘书科、基层指导科、党史资料征集科、市志编辑科,编制14名。1985年5月18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改为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为独立机构。市志办原承担的党史资料征集任务遂划给党史办公室,党史资料征集科改为林业志编辑科。1987年,将原内设4个科改为市志编辑部、林管局志编辑部、《伊春年鉴》编辑部、综合指导科与秘书科。1988年6月9日成立伊春市地方志总编室,实行主编负责制。1990年5月17日,林管局志编辑部改为《伊春史志》编辑部。在此期间,各县区(局)厂矿也都先后设立了修志机构。1985年末,全市建立修志机构135个,专兼职修志人员519人。1987年末,全市有修志机构89个,专职修志人员192人,到1989年10月末统计,全市仍有专兼职修志人员376名,其中各县区(局)厂矿168名,市直各部门208名。
  继伊春市地方志办公室成立之后,于1988年3月30日成立了伊春市地方志协会,为伊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所属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会员149名,理事37名。
  在组建和完善地方志机构的同时,修志工作随之展开。从1983年开始着手征集资料,先后到伊春档案馆、汤原县、哈尔滨、沈阳、大连等地,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有关人员座谈回顾,前后共征集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近500万字。1986年,全市修志工作在全面征集资料的基础上,相继进入编写阶段。按照地方志的规范要求设计了《伊春市志》篇目初稿。1988年末,结合资源型城市志的特点,重新拟定了《伊春市志》篇目。同时制定了《伊春市志》编纂工作规则,规定了《伊春市志》编纂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体例与结构,记述方法与范围,行文规则与质量标准,组织领导与编审程序。为了按时间保质量完成《伊春市志》编写任务,1989年5月,市政府主管副市长宁士敏代表市政府与各分志主编签定了责任状,定任务、定人员、定质量、定完成时间、定奖罚。从而调动了各部门领导与编修人员的积极性,使《伊春市志》资料长编的编写,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9年末,在1987年已完成180万字的基础上,完成了478万字资料长编。又经半年时间的编辑和总纂,到1990年5月,基本完成《伊春市志》250余万字初稿,送市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委员对志稿进行了初审,并于1991年初送省地方志办公室初审。省志办公室和市志编审委员会成员先后对《伊春市志》初稿进行审查,提出了修改意见。市志办公室认真研究分析了省市的审查意见,提出了落实方案,于1992年4月开始对《伊春市志》初稿进行了调整、修订与完善。1993年7月完成了《伊春市志》终纂稿,并于1993年9月中旬送省地方志办公室终审,年末定稿,1994年1月交付排版印刷。
  在修志工作的统筹下,1987年末,开展了《伊春概览》、《伊春年鉴》(1986—1987年)的资料征集、整理与编写工作。1989年3月《伊春概览》出版;1992年《伊春年鉴》(1986—1987年)出版。1984年10月《伊春史志》第一期出版发行,截至1992年5月,共发行14期。1989年3月,编印了《伊春市地方志首届年会论文选集》,收入论文55篇。这些工作对宣传、组织、指导、推动史志工作与学术交流起了促进作用。
  在编纂《伊春市志》的同时,对基层修志工作给予了积极指导。截至1993年7月,全市已出版发行县、区(局)、厂、矿志24部,专业志5部,史志资料3部,计32部。并有部分志书获省、全国奖。
  在《伊春市志》编纂过程中,省市多次召开修志工作研讨会和志稿评议会。1986年4月22日,市志办在朗乡宾馆召开了伊春市林业志工作研讨会。市委秘书长王家骥、副市长罗树清到会并讲了话。黑龙江省志副总编蒋惠群、省志办负责人王文举、省森工总局志办副主任宁福林,松花江、合江、牡丹江林管局及所属双鸭山、绥化等9个林业局、厂志办主任、编辑参加了会议。会议全面研讨了林业志的编写问题。同年10月29日,市志办在汤旺河宾馆召开了《汤旺河区志》志稿评议会。会议结合志稿内容,进一步探索解决了林业志编写中的实际问题。省森工总局志办于忠祥,哈尔滨正阳河木材加工厂、香坊木材加工厂、哈尔滨木器厂、牡丹江林管局、鹤立林业局、双鸭山林业局,桦南林业局等志办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1986年6月4日,省志办负责人王文举在双丰宾馆主持召开了伊春、大庆、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等市志办主任及编辑人员参加的资源型城市志工作会议,着重研究资源型城市志功能、总体设计、城市志稿评议等有关事宜。
  1987年8月16~20日,市志办在双丰宾馆召开了“伊春市地方志主编工作研讨会”。全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主编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总纂阶段的任务等一系列实质性问题进行了讲解和研讨。省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王文举、梁滨久,市县指导处处长赫修文及柳成栋应邀前来进行了专题讲座。
  1988年3月11日,省志办负责人王文举、市县志指导处处长梁文玺主持在铁力宾馆召开了全省部分市县志主编座谈会,研讨了已出版志书的市县年鉴编写和加快志书编纂问题。
  从1984年9月~1987年3月,还先后进行了《西林钢铁厂志》、《西林铅锌矿志》与《南岔水解厂志》志稿评议会。这些举措对提高全市修志人员业务素质和志书质量,促进修志工作的全面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经过10年修志探索实践,修志人员边修志边学习,整个修志队伍得到锻炼和提高。从1983年7月16日到1988年9月,市志办公室先后在伊春、嘉荫等地举办全市地方志学习研讨班3次,志稿评议会4次。学习研讨了地方志编纂基础知识和修志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培训人员230余人次。县区局厂矿及市直各单位也相继举办了编史修志骨干培训班29期,培训人数达1506人次,从而造就了一批人才。在出版系列专业职务评聘中,已评聘副编审7人,编辑90余人,还有一批助理编辑。这些人员已成为修志战线的骨干力量。
  《伊春市志》从编纂到印刷出版,自始至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市委、市政府把全市修志工作纳入日程,摆上位置,统一部署和检查。主管修志工作的副市长亲自部署和指导修志工作。在伊春林区一度处于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情况下,市政府提出“经济困难,领导可以不坐车,但是不能不修志”的振奋人心的口号。在修志机构、人员编制、修志费用、办公条件等方面都力所能及地给予保证。从1983年到1992年先后召开8次编审委员会全体会议,5次全市地方志工作会议,市长和副市长亲自主持研究解决全市修志工作的重大问题。省志办领导曾多次来伊春检查指导修志工作,给全体修志人员作报告,传授修志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省志办市县志指导处两次认真审查修改《伊春市志》初审稿和复审稿,为《伊春市志》定稿把关。先后有王会元、梁滨久、梁文玺、柳成栋、杨趾范、关华、刘桓、曹玉龙、张福元、宋静智、阎剑英、张殿民、娄福恩、邓晓红等参加了志稿的审定和审校工作。省市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大大地鼓舞和激励了全体修志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加速了《伊春市志》的编纂进程,保证了志书质量。
  《伊春市志》从征集资料到编纂出版,先后共有376人参与。其中市志办专职修志人员16人,外聘老同志7人,有关领导、有关人员参加编纂和审查的350人。他们长期孜孜以求地艰苦创业,连续作战,为《伊春市志》编纂工作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功绩将同《伊春市志》一并载入伊春史册。
  编纂伊春市第一部地方志,缺乏经验,不足之处难免,请读者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