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序言

序言



  罗树清
  在黑龙江省东部,长白山脉完达山西麓。矗立着一座年轻的工业城市—七台河。
  清代乾隆年间,称此地为“窝集”(即树海)。由于统治者实行“四禁” (采伐、采矿、渔猎、农牧)加之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开发较晚,这里是参天林海,荒野茫茫,渺无人烟。1913年从辽宁凤城、西丰迁徙十几户人家,在大个岭(勃利和七台河市交界处)安家落户,由此拉开了开垦这片沉睡“处女地”的序幕。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曾在这里设开拓团,砍伐森林,掠夺资源,进行野蛮的统治。七台河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配合东北抗日联军,同日伪军在山区密林,交通要道展开了长期艰苦的人民战争,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委员、抗联三军四师师长郝贵林、抗联四军一师师长杨太和、中共勃利县委书记李成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把生命和鲜血抛洒在七台河这块土地上。
  1945年东北解放后,勃利县人民政府两次移民开荒建村。1958年修建全国第一条民办铁路“勃—七”(勃利至七台河)铁路,开始了七台河煤炭资源的开发。由于煤炭工业的崛起,与之相适应的政权建制不断加强。1965年5月20日,七台河特区 (县级)正式成立,隶属合江地区领导。1970年4月1日,将七台河特区改为七台河市;1983年11月1日,经国家批准成为省辖市。
  从1958年至l985年的27年间,煤炭生产历经了创业、徘徊、发展的历程。七台河矿区由昔日靠镐刨、人背,年产原煤不足20万吨的小矿井,建成今日以国家统配煤矿为主体,国营、集体煤矿、乡镇齐发展的比较现代化的新兴矿区,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丰富的动力资源。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为发展地方工业和其它各项事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以煤炭工业为主体,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的链条正在迅速拉长,一些新的骨干企业在竞争中已经或正在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城市建设一改旧貌,正在按照能够体现时代色彩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桃山区,这个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已初具规模。一条条宽阔整齐的街道在桃山脚下延伸,一栋栋鳞次栉比的建筑在桃山脚下耸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较快。四通八达的城乡交通,兴建中的儿童公园。给生活在煤城的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温馨。伴随着新兴煤城开发建设的前进脚步,锻炼与培养了七台河人民“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挑重担、争做贡献”的革命精神。勤劳勇敢的七台河人民,在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用汗水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历史篇章,是七台河人民永远值得铭记的。
  《七台河市志》的编纂工作,是在中共七台河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它凝聚着市志编纂委员会和市志办全体同志多年艰辛劳动的汗水,得到了全市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以及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具体帮助,历时十年,四易其稿,现在付印出版了。它填补了我市有史无志的空白,为七台河市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颗闪耀的明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
  《七台河市志》的编纂,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体例,寓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地方性、系统性于一体。是一部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著述。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七台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七台河创业者和建设者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是全市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记录。出版这部市志,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在七台河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七台河。这对于从市情出发,规划经济发展战略,加速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对于运用史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对于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都是很有意义的。
  修志怀千古,编文记春秋。彰明历史,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推进七台河市的各项事业,这是全市人民所肩负的光荣使命。我坚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七台河人民,一定能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把自己提出的目标变成辉煌的现实,再谱写历史的新篇章。